近段時間好像人人都在鼓吹越南,說越南已經承接了中國的什麽產業,並且還要承接中國的什麽產業,以後要逐漸替代中國的位置。
這些人的論據論點倒也沒什麽錯,畢竟他們說的都是事實。
但這幫人壞就壞在,他們只說一部份事實,什麽對他們有利他們就說什麽。
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內容——梳理盡量多的事實,對越南崛起進行討論。
首先,決定一個國家發展天花板高度的因素,往往不是經濟方面的因素,而是軍事方面的因素,畢竟,經濟不強,軍事不可能強,軍事不強,經濟強了也是為他人做嫁衣。
而軍事實力,則取決於國家動員能力,科研自主能力,產業線完備性,資源完備性等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是大問題。
所以,不妨順著生產線一環一環看過去,首先是資源完備性。
說起資源,離不開石油,那麽,這世界上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是哪裏?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應該是——中東!答案錯誤,不是中東。那麽,是不是美國,美國是現在最大的石油出口國。答案依舊錯誤,也不是美國,美國只是賣的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是高加索地區,畢竟,幾十年前,中東的外號叫「小高加索」。
都說二戰的轉折點是平安格勒保衛戰,哦不對,是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那麽這是為什麽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德國對蘇聯發起進攻的目的是什麽,肯定不是為了單純地占領領土,也不是為了產線,畢竟當時德國的裝備比蘇聯裝備先進。德國真正的目標是——巴庫油田。
當時的德國擁有先進的裝備,以及難以破解的戰法,加上整個國家都被戰爭綁架,所以一旦讓德國獲得了足量的油氣資源,那德國這個戰爭機器就擁有了不盡的燃料,可以開足馬力擴張。而史達林格勒,則是巴庫油田前面最後一道防守,一旦被德國人攻破,後面就是一馬平川,德國馬上可以發動鉗形攻勢,一路直取巴庫。
所以,與其說史達林格勒是二戰轉折點,倒不如說巴庫決定了二戰的走向。
日本入侵中國東三省也是同樣的道理。
那麽,看看越南,這個狹長的國家,石油資源他們倒是不缺,但是同時能源又是越南進口品類裏面一大項,說明越南雖然擁有石油資源,但是石油產業不發達,怎麽評價呢,這還不如二戰時候日本德國的情況呢,越南這是給他好東西也不會用,而日本德國是一身本事就差家夥事兒了,一旦湊齊資源馬上就能形成戰鬥力。
接著看產線。我個人覺得,預期鼓吹越南的制造業,還不如去吹馬來西亞,畢竟bosch這種好東西,都是made in Malaysia,品質能壓普通國產貨一頭。越南呢,現在鼓吹的最多的就是承接了紡織業,說Nike現在都是made in Vietnam,還有就是一些半導體附屬產業。
半導體,都知道要搞就搞完整的集群,畢竟這東西屬於缺一環都不行的那種,其他環節都在北邊,就某一環到了南邊,其他環節憑什麽跟著都往南邊跑呢?難不成越南要跳過中間環節,直接發展3nm產線?
而紡織業這個東西吧,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紡織業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工業化,也沒什麽外部壓力,所以英國可以用輕工業慢慢養重工業;而中國引進紡織業,是在完成基礎工業建設之後,目的也是工業化改造和市場經濟改造,並沒有想著用紡織業來養國內的重工業。
但是越南這個國家,體量小,基礎工業建設不完備,在這個時候引進紡織業,除了增加一些就業崗位,既不能盤活重工業,又不能向上產業升級,除了打工還是打工。
看看當年那些取得經濟成就的小國,哪個是透過引進紡織業這種低端產線完成的國家建設?想一下南韓從農業化社會到完成基礎工業建設用了幾年,是先引進紡織業還是先發展重工業?日本二戰後完成基礎工業建設用了幾年,紡織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還有新加坡,也沒有引進紡織業,而是瞅準時間視窗直接工業化。
不妨回想一下,上世紀東南亞經濟搞得好的國家不少,但是有的國家趁機完成了基礎工業建設,現在依然經濟很好,有的國家就只是將經濟數據做得很好看,比如菲律賓和泰國,現在靠外國人賞飯。
所以,在現代社會,不管是大國還是小國,要想盤活經濟,首先要做的是搞基礎工業建設,也就是重工業,而不是什麽承接紡織業。大英搞紡織業的時候重工業還沒建設起來,所以大英可以搞;現在全球重工業都建設起來了,還想著靠紡織業拉動重工業,怕不是在做夢。
所以,在越南完成完善的基礎工業建設之前,承接多少下遊產業,都無法改變越南產線不完備的現實,像個臃腫的胖子,一推就倒。
產線完備性,是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內功。
為什麽美國打越戰打了十年灰頭土臉,我們對越邊境反擊戰,三個月就完成戰略任務?
這是因為,當年美國打越戰的時候,不敢越過周總理說的17°線,所以越南的重工業,基本都在北方,美國無法摧毀越南的重工業,越南物資打完了再造就行,所以美國就只能打持久戰,消耗戰,加上蘇聯給援助,所以美國其實是在打一場束手束腳不能贏的戰爭。而中國對越反擊的時候,三個月就把越南的北方重工業打掉,從此以後越南就只能用二戰之前的戰法來騷擾,雖然煩,但是不構成戰略威脅。
對越反擊戰結束的時間也很有意思,1989年,那年還發生了一件事情——蘇聯撤兵阿富汗。蘇聯國力收縮,對越南的援助就變少,越南沒有自己的工業,就更難掀起什麽波瀾。
接著是科研和動員能力。
科研就不必說了,越南先把教育搞起來再說科研;而動員能力,我覺得這世界上只有兩種國家,一個叫中國,一個叫非中國。
其實,即使越南將上述短板補齊,越南的軍事天花板依然不高,這是因為,越南這個狹長的國家,領土挺大,但沒有縱深,而且極容易被一分為二。當年越戰的時候美國登陸的地點,峴港,正好在越南的中間,將越南攔腰截斷,戰略目的不言而喻。
所以,不奇怪黎筍會對周邊國家發動侵略,換誰都會這麽做,因為越南真的是太需要縱深了,如果越南想成為一個大國的話。
但是越南也不是一無是處,甚至跟世界之光印度相比,越南在某些方面還占據優勢,那就是越南是有主體民族的,越族占87%,而印度的第一大族,印度史坦族,占比不到一半。相比之下,印度不內亂才怪,莫迪能將印度治理成現在的樣子,很厲害了。
那麽,如果越南要想成為世界的希望,需要完成哪些任務呢?
有一些任務是已經完成了的:
- 擁有主體民族
- 有相對穩定的環境
- 統一語言文字
但是還需要完成以下幾個任務:
- 利用極短暫的時間視窗,完成基礎工業建設
- 跟一些資源型國家達成戰略合作關系,穩定大宗商品供應
- 在進行基礎工業建設的同時,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 擁有核武器和遠端飛彈
- 在此期間要完成對寮國柬埔寨泰國的入侵,獲得戰略縱深
- 入侵其他國家之後,迅速完成民族融合
- 在入侵其他國家的時候,要同時承受住來自北方大國的壓力
- 如果這一切都完成了,好的,這時候可以開始市場經濟建設了,要把通脹壓下去,基尼系數控制好
- 發展教育,同時引進技術
- 在本土企業被外來企業沖擊得七零八落的時候,保住民生產業,同時保持社會安定(體量不行,基本不可能)
- 在軍事上強硬地韜光養晦,並維持國內環境的安定
- 完成技術積累,並慢慢進行超越
- 獲得巨量的外匯儲備,並開始對外投資擴產,提高產業完備性
- 擴大軍事放射線範圍,實作對海外資產的實際控制,補全產業鏈
- 維持技術領先
- 由於越南體量小,所以必須在領土擴張和離岸攪屎之間選擇一項,否則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會長期不足
來吧,看看就憑現在的越南,能完成哪個?
而承接產業,大概是第10號任務,也就是說越南有9個前置任務還沒完成。
最後,為什麽西方國家會那麽鼓吹越南呢?因為很簡單,跟印度一樣,越南天花板很低,而且有先天缺陷,對西方來說容易拿捏,怎麽鼓吹都不會改變西方對越南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