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是什麽新鮮事,關鍵時刻就要靠體制內的人員,自己的同誌最靠譜。前幾個月搞家電下鄉的時候我就想,我們縣去年才搞了一波,今年又來一波,如果賣的不好怎麽辦?我當時想我要是地方一把手就讓當地公務員買,用績效和獎金抵扣,你不買這份錢也不發,而且你不好意思不買,也不敢不買,共克時艱的時候體制內的同誌必須支棱起來。這也不是什麽新鮮事,大明朝官員也有上街賣官家用來抵薪的胡椒的。上世紀90年代初,我爸單位發不出薪資,政府拿凍豆角和凍肉抵薪資,還有快過期的餅乾。夏天發凍豆角也是個奇怪的事,我家自己的菜園子裏的豆角都吃不完。
現在的問題是政策上有相悖的地方,比如上面要求鄉村振興,地方上是最討厭鄉村振興的。先不說投資容易成沈沒成本,也不利於一些硬體偏軟的地方小城市搞土地財政。鄉村基礎建設好了,縣城的樓房更難賣,這點在南方特別明顯。我以前聽到南方有的村不讓修房子非常不理解,這可能是想讓農村人進城買房有相關性。這和我們東北情況不一樣,像我們吉林一年有六個月都需要供暖,而且十月份莊稼收完後就沒活了,大家也有進城住的需求,畢竟樓房冬天非常舒服。房價也不貴,地多的二三年的積累全款買縣城還是無壓力的,取暖費一平28實際上比較合理。
這些城市在不轉變思路,他們的死期快到了。不過也有好訊息,稅制分配又要改了,能分到的錢可能會比以前多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