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你的這個說法並不完全精確,但是中國絕大多數大型鐵路樞紐,都是符合這個特征的。
先說結論:這是根據火車站客流需求、建設成本綜合考慮下,目前比較完善的建設思路。這種建設思路存在一些問題,但已經能解決絕大部份設計需求,盡可能給旅客最佳體驗了。
下面就是火車站每個部份的設計考慮:
1、鐵路線和月台
首先,既然是火車站,最重要的就是鐵路線。這也是我一開始指出「提問不完全準確」的原因。
鐵路線和月台是可以設定在地面、地底、地上的。以南京南站為例,鐵路線就是設定在高架橋上,也就是所有的月台,都在2樓。而香港西九龍站,所有月台都在地底下。
但是即使有這些特例,鐵路線和月台設定在地面仍然是絕大多數巨型火車站的最佳選擇。
如果有傳統鐵路透過的車站,由於早年間的路線本身就是在地面上的,改造車站的時候,一般就不改變老線的位置,而是在原址改造了。而新加入的路線,也就自然而然的設計和老路線在同一平面上了。典型案例:杭州東站、北京南站。
如果是新修的車站,確實有可能考慮月台放在二樓。但是由於成本等綜合考慮,車站的月台大機率還是會設在地面層,因為建設成本最低。當然,即使是月台、站線在2樓,實際上也只是相當於把車站整體全部擡高了1層,上進下出的整體邏輯還是一樣的。
而一些小車站,就不需要考慮這麽多,更多的可能是考慮路線本身的高度。當然,小車站不在本題討論範圍內。
所以,至少目前確定了,月台、鐵路線,一般都設在地面層。
2、地鐵在哪層?
地鐵,一般設定在地下。因為中國絕大多數地鐵線,都在地下。
這個結論不是胡謅的。如圖,即使是上海這樣很喜愛建造地上地鐵的城市,市區的絕大多數地鐵線也都是在地下的。圖中深藍色部份為地上段,偏灰的藍色是地下段。顯而易見的是,中間市中心一大片全是地下路線,市中心範圍內僅有3號線是在地上的。
當然,地鐵在火車站還有一種方式,也就是和鐵路在同一層。典型例子有:清河(北京)、深圳北、上海(新客站)。但是這種情況下,地鐵線必須與鐵路線平行(否則在同一層垂直的話,就撞車了)。
幾乎不存在第三種可能。因為火車站附近,交通十分復雜,在任何非地下的一層建設地鐵,都會造成對周邊地區的分割。而鐵路已經在1層分割了城市。如果在另一層,再次用地鐵分割城市,基本上這片地區的交通是徹底癱瘓了。
所以,基本上確定了,地鐵只能在:1、地底下;2、和國鐵同一層且平行布局。
3、是否可以使用線上路一側的候車室?
這也是可以的,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占地面積太大,客流組織太麻煩。
針對巨型的火車站來說,站房候車室設線上路月台的一側或兩側,是非常麻煩且浪費的。
首先是站房,要擠的下這麽多人同時候車,首先至少面積就不會小。如果站房放在鐵路線和月台的上方(甚至下方),就可以不需要額外的土地去建設這樣巨型的候車大樓。
側式站房不是沒想過,而是針對巨型車站來說,在使用過程中發現了問題,最終被淘汰了。
徐州東站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徐州東站原本是一個線側站房,站房面積考慮到種種原因,規模就非常小。西側紅色區域,就是老徐州東站的規模。可以發現,如果擴建站房,就會需要更大的土地,而如果減小站房,就會非常擁擠。徐州東站被戲稱為「爆棚東」。而且,所以旅客(一般除1月台外)都需要透過同一個天橋進入月台,高峰期擠到一起、走錯,都是常有的事。
後來徐州東站擴建,也可以增加天橋長度,不增加站房。但這恐怖的客流,狹小的站房實在是承受不住,所以,在擴建時,不得不增加了東側的高架候車室。現在的徐州東,擁擠程度總算比當時是好多了。(也就是藍色框框內,是新建區域)
所以,大型鐵路樞紐,至少目前論證了:線側候車室一定不是最佳選擇。最佳選擇可能是高架候車室,也可能是在月台的下方,這個還需要繼續論證。
4、進出站是否能在同一層?
理論上也可以,但也不適合。
首先我們知道,候車室面積是很大的。其次,到達層的面積也不小。這些面積都是有效的面積,幾乎不存在浪費。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這些地方一般都人滿為患。
設想一下,進出站在同一層會怎麽樣?
以南京南站為例,候車室的寬度(平行於鐵路線方向),大概達到了200公尺。而月台長度大約450公尺。
也就是說,即使把南京南站月台地下全部掏空了,也就只能掏出「450公尺×300公尺的空間」。候車室現在需要至少「200公尺×300公尺」,到達層也需要「200公尺×300公尺」,汽車接送客還需要「50公尺×300公尺」,剩下的出租車通道(一般都是在到達層)、網約車、停車場,交通設施還需要空間。也就是把整個南京南站月台地下全部用盡了,也只能很極限的把所有這些設施都放到地下同一層。而且,出發層的商業,往往放在3樓的夾層(比出發層高一層的地方),現在這個夾層也有一起塞到同一層了,所需空間更大了。
所以,出發到達設計為不同的兩層,顯然是更方便的。
當然,也有特例:深圳北(上進上出)、佛山西(下進下出)。
截至目前,我們確定了:鐵路出發和到達,最好設計為兩個不同的層,且最好分布在鐵路月台的上方或下方。
5、出發和到達,誰上誰下?或能否都在地上?能否都在地下?
都在地上,是可以的。比如鐵路線在1層,到達層是2層,出發層在3層。但是有一個小缺陷——地鐵和誰銜接?之前論證過,絕大多數情況,地鐵都是在地底下的。那麽如果這樣設計,無論是出發還是到達,去地鐵都有很長的步行距離,且由於地鐵站的存在,鐵路底下還是需要挖的,不是不用挖。
都在地下呢?也就是鐵路月台在1樓,到達層和出發層分別在-1和-2樓。可以的,但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挖這麽大的空間,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並沒有特別的好處,得不償失。
能不能出發層在地下,到達層在地上?不行。還是成本和地鐵的問題。
首先是,出發層還需要很多商業,出發層的大小實際上是大於到達層的,所以出發層放樓上,可以減少開挖體積,成本少了。
其次,到達層一般是自由行走的,而出發層只能有票才能進(少數虹橋等站除外)。如果地鐵在出發層正下方,那麽到達的旅客,需要透過出發層進入地鐵站,還需要進行一次安檢或者實名制認證,這就變得很麻煩。
而到達層是自由行走的,無論是下地鐵去國鐵出發,還是只坐地鐵然後出站,或者是從站外步行想坐地鐵,都能允許在到達層隨意行走,然後進入地鐵。
所以,一般采用上進下出的策略。
最後,有沒有解決地鐵站去出發層太遠的辦法?
有的。杭州西站就提供了一個完全嶄新的思路。
一般車站的旅客,需要:下地鐵——去到達層——走到車站的一側——上電梯——從候車室一側進站——找檢票口。
這是因為,從地下到地上,需要經過1樓的鐵路層,必須繞開鐵路線才能上樓。比如杭州東,一樓是鐵路線,想從地下上地面,只能從東邊或者西邊走。
而杭州西站,把鐵路線從中間「扒開」,留了一個上樓的電梯。旅客不需要從兩側上樓,而是下地鐵後,直接從中間上樓前往出發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