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談一談世界上第一個(我覺得)能稱得上「宏觀經濟分析框架」的東西是怎麽來的。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啟發。
我要說的是下面這件東西,造於1949年,你可以在倫敦的科學博物館看到它。
這東西的學名叫「貨幣性國民收入模擬電腦」(Monetary National Income Analogue Computer,簡稱MONIAC)。
說是電腦,其實是用水管連線了一個水泵和幾個水箱,用水的流動來表示貨幣在整個經濟體系內的迴圈。
在圖中,國民收入首先有三個去向:透過稅收流入政府,透過儲蓄流入社會閑置資金,消費開支。
流入政府的錢,以政府開支的方式流出;流入社會閑置資金的錢,以投資的方式流出 。它們跟消費開支一起,匯整合了國內總開支。
透過進出口貿易,國內的一部份資金流出國外,外國的一部份資金也流進來。
國內總開支加上進出口凈賺的錢,變成了新一輪的國民收入,進入迴圈流動。
這其中利率像一道閥門。利率越低,則有更多的社會閑置資本會轉化為投資。
這玩意為啥要叫「電腦」(computer)呢?因為最早的如今意義上的電腦ENIAC於1946年才被發明出來,而且是用於科研和軍事,離商用還差了一大截。
而這玩意1949年就造出來了,那個年代誰也沒料到後來「電腦」會用來指代一種特定的電子裝置。
並且,最早的電腦簡稱叫ENIAC,這台機器的簡稱叫MONIAC。從起名上你可以看出來,造它的人對它寄予了厚望。
上世紀40年代的經濟學還沒有充斥各種數理模型。「計量經濟學」也才剛剛萌芽。成規模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完全沒有建立起來(我們現在熟知的、統計GDP的那套體系,到1953年才初具雛形)。
也正是在那種情況下,有一小撮學者對於將一個國家的各類經濟活動,以及這些活動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讓它們變得可計算、可預測,甚至可控制,抱有極大的熱情。
這一小撮學者中的其中一位叫做威廉•菲利普斯,正是他造了這台機器。這可以算是,對於定量地分析宏觀經濟的早期探索。
所以官方文獻中稱它為「菲利普斯經濟電腦」(Phillips' Economic Computer)。
翻開任何一本宏觀經濟學教材,都會發現有大量篇幅在討論「菲利普斯曲線」。提出菲利普斯曲線的人,其實就是造了這台機器的威廉•菲利普斯。
1958年,菲利普斯對英國自1861年以來的失業率和薪資增長率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
後來的經濟學家將這個發現延伸到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的關系上:一般而言,失業率越低,通脹率就越高。他們將這個關系命名為「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的人生其實非常傳奇。他是個紐西蘭人,1914年出生,23歲到英國學習電力工程。二戰爆發後,他加入英國空軍,做了一名航空工程師,被派往新加坡支援我們的抗日戰爭。
後來,他被日軍俘虜,跟獄友學了中文(是的,他是個中國通,晚年癡迷中國文化,可惜1975年就去世了,不然看到改革開放的盛況應該很高興)。
1945年二戰結束後,菲利普斯退伍並去了大學進修。
從那時起,他一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和任教。這台「經濟電腦」就是他在學生時期的作品。
他原先是工程師。我隱隱覺得,造這台機器體現了一個工科男的浪漫,如果放在今天的B站上一定能收獲大量粉絲。事實上當年系裏的教授們也很吃他這套,這也促成了他畢業後留校任教。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肯恩斯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是宏觀經濟學的開端。
宏觀經濟學的早期發展,得益於一幫小圈子裏的人互相啟發,他們都是肯恩斯的粉絲。
1937年和1938年,約翰•希克斯和艾爾文•漢森分別根據肯恩斯書中的觀點,提煉出了相對簡明的數學模型(IS-LM模型,但仍不怎麽友好)。
當時試圖從這本書裏提煉觀點,以比較簡明的方法地呈現的,不止IS-LM模型一種。菲利普斯這種造一個物理模型(類似於我們現在畫一個思維導圖)也算是一條路子。
我看了這道題下的其他回答,很多都是框架圖。菲利普斯的這個做法可謂是後來所有框架圖的鼻祖。
他構建這個模型的方法大概是這樣:
1. 明確經濟中的實體:政府、金融機構、居民、企業、外國。它們各自的目標不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2. 這些實體之間的關系是什麽,貨幣和商品是怎麽在它們之間流動的。
3. 這些關系和流動的「閥門」是什麽:比如利率,就起到了對投融資活動的調節作用。
具體的細節,其他回答已經討論得很詳細了。類似地,你也可以照葫蘆畫瓢畫出這種圖:
我想強調的是背後的思想,為什麽「菲利普斯經濟電腦」會有特別的意義。
對經濟活動進行量化和計算,我覺得這是每一代經濟學家共同的願景。
早在17-18世紀,牛頓開啟了科學革命後,就有一些人思考:既然自然世界的運轉服從統一的、可計算的規律,那麽人類社會的運轉是不是也這樣。
這開啟了經濟學研究的篇章。
電腦和資訊科技的發展給了經濟學家一些希望,也讓計量經濟學發展起來。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就頒給了計量經濟學的先驅。
所以當題主構建自己的「宏觀經濟分析框架」時,可以這麽思考:
GDP增長和通貨膨脹率之間的數量關系是什麽?(菲利普斯曲線提示我們它倆正相關)
如果我要拉升社會融資規模,需要把利率降到多少?
哪些指標可以反映銀行系統面臨的風險,如果現有的指標不夠我分析,我可不可以自己造一個?
當你持續這麽思考時,就會發現自己的進步。因為市面上那些靠一個框架圖、幾個箭頭、加幾句主觀描述的東西,已經說服不了你了。
你有可能會進入一個接下來的階段。就是不再依靠「XX分析框架」來想問題,而是關註那些反常的數據是否預示著你未曾料到的經濟規律。
達到這一點,也就有了一名優秀的宏觀經濟學家應具備的素養。
最後,如果你關註國際經濟學和外匯市場,可以瞅瞅現在的宏觀經濟學家都在研究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