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移購買力
貨幣本質上代表購買力。當一個國家或個體將本國貨幣兌換成外幣時,實際是將在本國市場上可以直接使用的購買力轉換成了在另一個國家市場上的購買力。
透過持有外幣,個體或國家暫時放棄了使用這些資金在本國進行消費或投資的機會。
2、資金的使用權
持有外幣意味著相應的資金實際上被存放在外幣發行國的經濟體系中。例如,持有美元的個體或國家實際上是將資金放置在以美元為基礎的經濟體系中。
在這個過程中,相當於外幣的發行國獲得了使用這些資金的權利,外幣持有量的變化也對該貨幣的全球流動性、發行國的貨幣政策產生影響。
3、無息特性
國家通常會持有大量的外幣儲備,用於國際貿易、幹預外匯市場或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緩沖。而這部份儲備在被動地等待使用時,並不會像存款或債券(如購買該國國債)那樣產生收益。
因此,持有外幣相當於提供了一種無息貸款給發行國,這些貨幣成為發行國經濟活動的一部份而無需支付利息。
【例子】國家A持有國家B的貨幣
假設國家A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體,透過出口商品和服務到國家B,賺取了100億國家B貨幣。
1、購買力的轉移
原始狀態:國家A透過出口賺取100億國家B貨幣。
購買力:這100億國家B貨幣代表在國家B經濟體系中的購買力。如果國家A不將其兌換回本國貨幣,這部份購買力不能在國家A內部市場使用。
2、資金的使用權
國家A持有的100億國家B貨幣可以在國家B的市場上自由流通和使用,支持國家B的經濟活動。
假設國家A選擇將這些國家B貨幣作為外匯儲備持有,沒有進行其他投資(如購買國家B債券),國家B相當於獲得了100億國家B貨幣的無息貸款。
3、對國家B的影響
國家B的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流動性得到增強,有利於其作為交易媒介。此外,國家A對國家B貨幣的需求可能影響國家B的貨幣政策,比如在匯率調節和貨幣供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