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財經

邁迪雄文:經典行銷理論的戰略思想發展

2021-03-25財經
本期導讀:

戰略是全域與長遠的,戰略思想體現在戰略核心觀,戰略全域觀和戰略發展觀。行銷理論汗牛充棟 ,其中的經典都有深厚的戰略思想在其中,驅動著品牌與企業的發展。

01 戰略與戰略思想

戰略,是指一定時期的全域的、長遠的發展方向、目標、任務和政策,以及資源調配做出的決策。

所以,站在企業全域與未來的高度來看,戰略不僅僅是一種計劃(Plan),不僅僅是一種模式(Pattern);從策劃的角度而言,戰略不僅僅是在競爭中采用的一種計謀(Ploy);即便從品牌角度而言,也不僅僅是一種定位(Position)或者一種觀念(Perspective)。

戰略思想包括有戰略核心觀,戰略全域觀和戰略發展觀。

  • 戰略核心觀
    戰略核心觀是企業長期堅持的核心導向選擇,曾經伴隨中國企業成長的戰略核心觀有過品質/品質為核心導向的產品核心觀(產品為王);以及以渠道/終端為核心導向的渠道核心觀(渠道為王 ,終端為王);以廣告/傳播為核心導向的行銷核心觀(廣告為王)等,但進入21世紀以來,以消費品和互聯網為首的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建立「使用者為王」,即以消費者(客戶,顧客)為中心的戰略核心觀。
  • 戰略全域觀
    戰略全域觀則有四個層級,可以簡稱為1-4維的戰略全域:

    第一層:選擇全域重點
    透過加法或減法進行戰略元素的加減選擇,非此即彼的選擇聚焦,或者選擇重點;這是業務品類知道產品本身層面的簡單一維思考(比如大單品戰略,爆品戰略,品類定位戰略等,案例有加多寶,東阿阿膠,諾貝爾瓷拋磚 等);
  • 1維戰略全域:聚焦


    第二層:組合矩陣全景
    以使用者為中心,在戰略元素(產品,品類,業務與市場,渠道,行銷)之間發現關聯性,進行串聯與並聯的組合,在投入、產出、發展之間戰略協同,互相幫扶與拉動,這可以是品牌層面的二維組合;(比如多產品矩陣,多品類矩陣,第二曲線,跨品類延伸等,案例有雲南白藥 的品類延伸,金龍魚的米面油矩陣,伊利、蒙牛的多品類多品牌矩陣 等)

    2維戰略布局:組合

    第三層:構建整體系統
    是基於企業戰略目標,將業務矩陣與戰略元素矩陣進行一體化架構,從而統籌整體方向配稱,整體資源排程和整體組織管理;既有力度(支柱),也有梯度(次序),更有高度(形象),這是企業層面的三維復合;(比如中糧集團的產業鏈帝國,巴斯夫 的化學帝國,迪士尼的娛樂帝國等)

    3維戰略全域:系統


    第四層:動態系統生態
    站在企業願景的高度,放眼企業外部環境的現在與未來趨勢,調整企業內部環境系統,既有應對意外的緩沖與容錯,又有應對機會的前瞻與調整,站在未來看今天。這就是最高層面的四維高瞻遠矚。(比如小米,阿裏巴巴,Google等)

    4維戰略全域:動態系統
  • 戰略發展觀
    戰略發展觀,企業的戰略發展觀有願景,更準確地說是有願有景(Vision),將戰略方向描繪得令人神往,激動人心;將戰略階段的劃分具體到有目標有數位(Goal),可量化管理;將戰略發展的意圖,落實為有時間有路線有具體計畫工程的行動計劃。
  • 企業的戰略發展觀「VGR三要素」:
    一、有願有景(Vision)
    二、有目標有數位(Goal)
    三、有時間表路線圖(Roadmap)

    鄧公曾經為我們國家制定了「三步走」的現代化戰略發展規劃,就是大格局的戰略發展觀範例:

  • 第一步: 到20世紀八十年代末,實作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 第二步: 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
  • 第三步: 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作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 在今天,回看這35年前的戰略發展觀,對鄧公的佩服必須是五體伏地。

    V:戰略方向有願有景
    從當初的貧窮落後,到溫飽,到小康,再到富裕;直指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不僅令人神往,還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雲淡風輕的文字中絕無虛華與浮躁,充滿了人民利益的根本導向。
    G:戰略制定有目標有數位
    翻一番到再翻一番,指標不留余地;從國民生產總值,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衡量毫不含糊。此處的確當有掌聲,鄧公居然在1985年就信心十足地預見了GDP總額在21世紀初可以全球領先,從而果敢地把衡量指標調整為了人均!偉人的境界,令人難以置信!
    R:發展規劃更具體到有時間表路線圖 循序漸進的邏輯,嚴密清晰,步步為贏。5年起步,10年發展,再50年龍翔九天,有階段路徑與節點的壓力與挑戰,卻又不乏實作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綜上所述,企業的戰略與戰略思想並不飄渺,而且與每一個職能部門的業績與工作息息相關,尤其是天生可以把握企業核心,需要通覽企業全域,構想企業未來的品牌部門。事實上,從刨析戰略思想的角度,再去從頭思考與理解經典的行銷理論,會有截然不同的體驗與感受,獲得與進步。

    02 經典行銷理論與戰略思想

    行銷策略(MarketingStrategy,直譯本該為市場戰略,但在中國市場戰略一詞已經被約定俗成為銷售戰略,所以一般用行銷戰略 來稱呼),是企業以使用者為中心,在市場上所采用的一系列行銷計劃及其組合的戰略規劃。 過往100年間,國內外的各種行銷戰略的各種研究與思潮百花齊放,其中的經典理論有三大常青樹 ,至今仍廣為人知,並廣泛套用。

  • 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品牌行銷
  • USP(UniqueSelling Proposition)獨特賣點主張
  • STP(SegmentTarget Position)市場細分戰略
  • 03 USP 產品賣點理論的戰略思想

    USP理論(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獨特賣點主張,是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人羅瑟·瑞夫斯(Rosser Reeves)提出的,原本是一個創意理論,發展為一種行銷戰略後,繼續延伸為「爆品賣點」,該理論已經有了70余年的歷史沈澱,也是中國連續幾代行銷經理人的專業入門理論。

    USP要求向使用者說一個「獨特的銷售主張」,必須陳述產品賣點,同時這個賣點必須是獨特的、能夠帶來銷量的。USP主張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戰略性思維 :

  • 戰略一(聚焦一個): 每個廣告都必須對使用者有一個主張,少比多好,一個比幾個好;
  • 戰略二(聚焦獨特): 這個主張差異化到極致,競爭對手無法也不能提出,也不能跟隨;
  • 戰略三(聚焦賣點): 這個主張強大有銷售力,是使用者所需要的利益;
  • 戰略四(聚焦產品) :這個主張源自產品的功能和效用。
  • 直到20世紀90年代,全球著名的4A廣告集團「達彼斯」( 隸屬於WPP集團)在和寶鹼企業(P&G)合作過程中,將USP進一步昇華為產品品牌的精髓性定位,並補充了RTB(Reason To Believe)的支撐模組:「USP的創造力在於揭示一個品牌的精髓,並透過強有力的、有說服力的數據證實它的獨特性,使之所向披靡,勢不可擋。」

    USP理論的誕生,是對廣告行業的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革命,把廣告創意從天馬行空的無限可能,回歸到產品特征;把品牌建設從視覺、形象感知,回歸到產品功能;為品牌的使用者導向奠定了理論基礎。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USP是基於廣告傳播需要的行銷戰略,雖然結合了產品,但是在渠道終端、價格促銷等具體行銷要素上,有所規避;與此同時,有關產品組合矩陣、品類組合矩陣等企業端的戰略設計上,沒有涉及;更談不上新品類老品類,大品類小品類的主次輕重選擇,和有序發展的規劃;最後,其理論與實踐僅限於快消品為主的消費品,也就是B2C業務。

    的確,即便從戰略的4個層次而言,USP強調的是「選擇或者創造哪一個產品的哪一個賣點」,是選擇戰略,處於第一維的層級。

    綜上所述,USP適用於圍繞廣告為核心的消費品行銷戰略上,對於行銷新人與小白而言,需要了解,可以在合適的情形與前提下運用。

    04 4P行銷組合 理論的戰略思想

    4P行銷理論(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緊隨USP理論出現而出現,彌補了USP理論在套用中的模組不足。

    1953年,尼爾·博登(Neil Borden)在美國市場行銷學會的就職演說中創造了「市場行銷組合」(Marketing Mix)這一概念,並被大家接受為統一的理論術語,其意是指市場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所謂「行銷變量」或「行銷要素」的影響。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 ,美國芝加哥大學 經濟學碩士、麻省理工大學 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數學專業和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專業博士後) 在其暢銷書【行銷管理 :分析、規劃與控制】第一版進一步確認了以4Ps為核心的行銷組合方法,即:

  • 產品(Product): 註重開發的功能,要求產品有獨特的賣點,把產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 價格 (Price): 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戰略,產品的定價依據是企業的品牌戰略,註重品牌的含金量。
  • 渠道 (Place): 企業並不直接面對使用者,而是註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路的建立,企業與使用者的聯系是透過分銷商來進行的。
  • 促銷(Promotion): 由於轉譯的原因,Promotion的促銷容易被狹義地理解,雷同與特價、買贈等活動,但其實菲利普·科特勒強調的是「促進銷售」,包括不限於狹義促銷,還有廣告、投放、公關、代言等一系列「促進銷售」的行銷行為。
  • 4P行銷組合理論有其先進的戰略思維:

  • 戰略思維一:4個行銷要素,不能只聚焦一個: 他們之間相互關聯,交互作用,需要組合運用;這點認識上不僅升級了USP的戰略層級,而且為後來一系列的行銷、戰略和品牌理論 奠定了基礎;
  • 戰略思維二:產品與價格的組合: 不是簡單地依據使用者需要與否,而是根據使用者需要程度的不同,用價格予以調節,簡單而言就是大眾需求(哪怕不是USP)可以大眾價格,小眾商品可以高端溢價;該組合的突破為不同規模與階段的企業,不同技術與能力的商家提供了各自不同定位,擁有不同財務模型 的機會。
  • 戰略思維三:產品、價格與渠道的組合: 該組合戰略有其劃時代意義,也是品牌理論第一次從天空的廣告來到了地面的渠道,幫助企業端的品牌經理們與銷售部的同事們可以共建品牌,共建銷量。直至今日的中國與全球市場,傳統渠道也好,現代渠道也罷,乃至新零售 和私域流量等等,行銷戰略制定時,不考慮產品、價格與渠道的組合,要麽被渠道價值鏈 懲罰,要麽被使用者用腳投票來拋棄,自身必然盈利堪憂。
  • 戰略思維四:產品、價格、渠道與促銷的最終組合: 正確理解「促銷」一詞的前提下(前文已經提及,不贅述),這個組合在相當長的30-50年時間裏,幾乎就已經等同於了品牌建設。但其關鍵恰恰在「促進銷售」的理念轉移上,不妨這麽理解:促進銷售的產品、促進銷售的價格、促進銷售的渠道、促進銷售的廣告、投放、公關、代言與特價和買贈。
  • 4P理論的誕生,是對行銷戰略理論的奠基性革命,把廣告視為行銷的要素之一部份(畢竟菲利普·科特勒先生是中立的大學教授,並非廣告企業的代言人),開始讓行銷(Marketing)圍繞市場(Market)展開, 而不是圍繞廣告為核心。

    行銷地視野從廣告傳播,轉移到市場四大要素的組合後,產品可以衍生出產品組合,直到產品矩陣;價格可以撬動毛利,配合費用投入又撬動凈利,促銷則可以全方位全天候,尤其是直達渠道戰場;於是品牌與產品,品牌與財務,品牌與銷售就建立了關聯,品牌建設也漸漸地從一個部門的事務,成為了消費品企業的樞紐部門,關鍵部門。

    回憶筆者曾經任職的寶鹼企業(P&G),1996年以前,部門名稱還是「廣告部」(Advertisement Department);1997年就變為了「市場部」(Marketing Department);現在當然早已更名為了「品牌部」(BrandDepartment)。

    從廣告到行銷,從行銷到品牌,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4P理論,功不可沒!從USP的一維的產品,走向組合,企業的戰略層級,和品牌的戰略層級一起走向了二維戰略全域層級,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4P理論,功不可沒!

    當然,站在今天看過去,我們也不難發現,4P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市場」,也可以譯為「行銷」(Marketing),而使用者是一切市場的基礎,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市場。因此,4P理論雖有組合,但沒有構建起使用者導向的系統,4大要素在組合時,難免受到使用者以外的因素(如行情、敵情、我情等等)影響,甚至出現過於強調其中某一要素出現的「成本為王」、「渠道為王」、「終端為王」「產品為王」等適用於一時,難以永續發展的企業戰略,品牌在企業端的作用力更多地走向了動能,而非勢能。

    與此同時,4P行銷組合理論的起源與適用過於看重消費品企業,其四大要素在B2B工業品行銷與工業品企業戰略中,並不像使用者行業那麽適配,可能為了彌補遺憾,菲利普·科特勒先生後來又在2008年與弗沃德教授合作著作了【B2B品牌管理】一書,放棄了4P專門談B2B品牌行銷與管理,可惜其中的理論與觀點再難達到4P這樣的戰略與高度。

    綜上所述,4P行銷組合對於消費品行業的產品品牌而言,是經典也是基礎,更是制定行銷戰略的基本底層邏輯,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加深理解,活學活用。

    05 STP市場細分理論的戰略思想

    STP市場細分理論(Segmentation-Targeting-Positioning) 與4P理論一起將行銷學推上了無以倫比的高度,它同樣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市場學家溫德爾·史密斯 (WendellR.Smith)提出,此後, 經美國行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最終形成。

    目標細分市場定位的STP方法

    首先企業要辨識和解析整個的大市場,這些目標細分市場被選中不僅是因為這些細分市場有足夠的銷量潛力,同時也需要考慮到行銷費用的低成本,同時,這些細分市場也是企業的行銷力量可以到達,可以評估的戰場。

    對消費品行業而言,以中國市場為例,這種細分可以是:

  • 地理區域細分
  • 城市級別細分
  • 銷售渠道細分
  • 品類層級與特定產品細分
  • 價格帶 檔次細分
  • 使用者人群細分
  • 對於戰略高手 或者專業的品牌咨詢企業而言,以上細分維度還可以進行交叉、二次交叉甚至多次交叉,以確保戰場定位對於企業生意目標,行銷費用和執行可行性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選擇了目標細分市場之後就是定位。這種定位要使你所提供的產品和(或)服務在購買者眼中個性鮮明,與眾不同。你的產品和(或)服務。每一個被選擇的細分市場都可以采取一套獨特的行銷戰略。例如,Albert(203)就展示了如何運用市場細分分析技術在行銷渠道內開展針對目標市場的溝通。定位的層級有三層:

  • 產品定位: 適用於產品驅動品牌,產品驅動銷量的業務模式(品牌尚處於早期的消費品中小型企業,和中小型B2B工業企業)
  • 品牌定位: 適用於品牌拉動產品,品牌拉動銷量的業務模式(品牌處於成熟期的消費品領軍集團性企業,和行業冠軍型B2B工業企業)
  • 企業定位: 適用於企業推動品牌,企業推動銷量的業務模式(大型工業品或多元化集團性企業)
  • 至於定位後的行銷展開,消費品企業可以借鑒之前提到的4P行銷組合理論。

    以上僅僅只是對STP細分市場理論的簡化版、不完整概括。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相關書籍予以進一步了解。下表是Goller等人(2002)則給出了STP綜合性分析框架。

    產業市場細分過程諸階段

    STP市場細分理論,尤其是以目標使用者為中心的STP,已經被廣泛實踐證明為一種有效的戰略體系,而戰略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可以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一方面,戰略體系的目的是挖掘和建立新的發展機會,獲得持續有利競爭,實作企業長期的發展目標;另一方面,戰略體系的管理可以幫助企業立足於內部資源,適應外部經濟環境;這就需要戰略體系內整合整合的所有元素都指向同一個戰場(定位)。

    STP細分市場戰略還可以進一步升級到寶鹼企業(P&G)引以為豪的3W品牌定位(WHO-WHAT-HOW)體系,其系統性與先進性就在於,透過多維度人群細分完成STP,定位品牌,實施4P行銷組合,其戰略的系統思維 在於:

  • 戰略系統思維一: 使用者導向,使用者才是戰場!
  • 戰略系統思維二: 目標使用者導向,目標使用者才是主戰場!
  • 戰略系統思維三: 目標使用者導向的市場選擇,這才是可以作戰的主戰場!
  • 戰略系統思維四: 目標使用者導向的定位選擇,這才是聚焦行銷 資源地主戰場!
  • STP理論,是實踐中總結歸納的體系化戰略理論,把細分市場視為行銷的首要目標物件,戰略決策於目標戰場的選擇(Where To Play),戰略定位於決勝戰場的方法(How To Win), 一方面不僅讓行銷(Marketing)圍繞市場(Market),更是圍繞目標市場(Target Market)展開, 從而有利於企業的投入產出;另一方面,撬動的不僅僅是品牌部、銷售部,更可以是企業的全體部門。

    此外,STP理論對比起其他的行銷理論,有其適用於B2B工業企業戰略的可貴之處,無論是行業領域的大麥克,還是中小企業玩家,都可以透過細分市場的角度不同,目標細分市場的選取不同,找到自己差異化的戰略發展道路。

    當然,STP理論畢竟是誕生於行銷實踐,其格局和視野受到企業生意目標設定,營運資源有限的影響,更傾向於是一種資源調配的行銷戰略,是一種謀求投入產出比 (ROI )的效率性戰略,雖然其戰略層次有第三維的高度,但對於有誌於行業霸主,有誌於打造產業帝國的千、百億規模的集團性企業而言,過於靜態,略顯不足。

    可見,STP市場細分理論的熟練掌握於戰略運用,幾乎已經是行銷高管的必要條件,消費品企業可以借此確立自身的企業戰略,以及其衍生出的定位戰略;工業品企業也可以借此發展出自身的行銷戰略。STP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於此處的先進性與科學性。

    綜上所述,戰略是全域與長遠的,戰略思想體現在戰略核心觀,戰略全域觀和戰略發展觀。行銷理論汗牛充棟,其中的經典都有深厚的戰略思想在其中,驅動著品牌與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