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內朋友圈刷屏內容揭露完美日記和去年新銳品牌的增長「真相」,也在【HBG校友會】社群當中也掀起來一堆討論,分享給大家。
這也是HBG文章當中提到的一個現象,也是我們在做【HBG7日品牌集訓課】以及【HBG5日美妝品牌集訓課】中觀察的一個殘酷的現狀——資本催熟帶來的行業整體焦慮。
(點選閱讀原文:流量vs.品牌的背後:大量互聯網人湧入消費品行業,帶熱了「流量」,也帶來了焦慮)
作為創始人,就是要「焦慮」相伴終生。
消費品行業自從成為資本蜂擁而至的賽道之後,融資能力與燒錢能力成為遠超一切的最核心能力。雖然行業裏不乏有默默賺錢的老品牌們以及另辟蹊徑的特色品牌們,但 困擾大多數新品牌們的,無疑都是資本催熟帶來的各種「裏子和面子」焦慮。
·面子上的焦慮,主要是銷量增長數據、融資額度、行業內PR宣傳美譽度、以及上下遊認可度。
· 裏子上的焦慮,主要是實際的營運現狀、品牌力、產品力、內部人才團隊、供應鏈等。
有的創始人可能面子上好過,但裏子上很難受;有的創始人則是裏子不錯,但就缺面子,這都會產生一種失衡引起的焦慮。
其實很多同仁都是在自己真正做企業後,才會發現,做創始人,本身就是要與各種「焦慮」相伴終生,無論是面子上的焦慮、還是裏子上的焦慮——這就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常態,也是必須如村上春樹說的「不動聲色」的接受。
所以,要盡量提前想清楚增長模式與路徑。
正如我們在【HBG7日品牌集訓課】最後一節課當中提到,作為創始人一定要盡量提前想清楚增長路徑,如果一旦決定要采用高舉高打的大融資路線,就要做好準備應對更大的焦慮;一旦決定用細水長流的獨立發展路線,就要做好準備自己能夠熬的起、熬的過資本催熟的這一波浪潮、熬的過大多數競爭對手,等待起風的那一刻。
提前思考最適合自己的增長路徑是什麽?
作為創始人,如果能提前思考清楚當然最好, 但現實的吊詭之處正在於,如果不親自踩過坑,往往很難想清楚。
正如我們在【HBG7日品牌集訓課】當中講過,目前消費品行業的兩種典型路徑:行銷大滲透、渠道大滲透。
選擇前者的增長路徑,往往代表著:
1. 前置化品牌心智建設。
2. 不需要強大的渠道資源,就可以啟動
3. 需要持續不斷的行銷投入
4. 需要更早開始融資
而選擇後者的增長路徑,往往代表:
1. 後置化品牌心智建設
2. 需要強大的渠道資源才能啟動
3. 暫時雖然不需要行銷投入,但長期依然要交學費
4. 可能不需要早期融資,但想增長還是要回到融資
現實當中,有時候不是我們想選擇什麽就是什麽,這兩種路徑的選擇,必須要依賴於我們的天賦、資源、以及性格。 往往我們的天生資源就決定了我們會選擇什麽樣的路徑開始。 一旦決定了走哪條道路,就要堅定、專註的走下去,半途而廢,只會讓我們更加被動和焦慮。
消費品行業vs.互聯網行業的巨大差異,造成的兩面性
在上一篇文章當中,我們也提到,由於大量的互聯網同行進入到消費品行業,帶來了很多來自互聯網行業的洞察,包括前期虧錢做行銷,砸品牌,以時間換空間等等的結論——這也是今天刷屏內容的一種反饋聲音。
很多同仁認為只要足夠大的資本背後推動先砸錢換取市場規模,進而透過規模效應頭部效應來去提升盈利空間和夯實品牌基礎。在互聯網行業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 但是在消費品行業可能並不一定。因為消費品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存在極大的差異性,在昨天的文章當中,我們也講了4點差異。
第一, 互聯網行業普遍而言,對於品牌建設層面的需求與積累較少 ,而消費品行業又是一個極度依賴品牌選擇的品行業;
第二, 互聯網行業存在頭部效應, 而消費品行業相對而言比較少受頭部效應的影響,因為隨時都有可能變化,新陳代謝的速度太快,品牌生命周期太短。
第三, 消費品行業的供應鏈問題是互聯網人才往往無法理解的 ,往往會抱怨供應鏈跟不上增長的速度,許多品牌顧前不顧後,就會產生供應鏈問題。
第四, 消費品行業的人才需求與互聯網還是存在一定差異 :消費品行業當中子品類眾多,每一個子品類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品類積累,消費者洞察,品牌洞察,而不僅僅只是互聯網行業的使用者洞察而已,所以對於人才的需求上更為多元化,綜合性。
所以,這就給行業造成了兩面性的結果:一面,很容易起步,另一面如果缺乏品牌持久力,也很容易就消亡。而決定生命周期長短的,不僅僅是規模效應,而是品牌心智、品牌價值、品牌利潤等等,以及背後支撐的關鍵要素——人才。
有人才,才有可能撐得過面子和裏子的焦慮;
有人才,才有可能扛過品類的障礙;
有人才,才有可能延長品牌的生命周期;
有人才,才有討論如上問題的意義。
沒有人才,一切都無解。等之後有空,我們可以系統在課程中,好好討論下人才這個話題。
最後,祝福我們都能找到好人才。與同行共勉:)
-END-
*HBG今日分享:添加小助手可可(HBG_keke),領取專屬行業報告一份。也歡迎直接添加HBG院長(@麥青Mandy:seedre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