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AI生成
今年3月以來,黃金價格走出了「六親不認」的步伐,不但叠創新高,而且打破了以往諸多「慣例」。無論通脹還是通縮,利好還是利空,似乎都擋不住金價的上漲。
強勁的走勢不僅令踏空者眼紅,也讓持有者心慌。他們都關心,大漲之後的黃金,還有投資價值嗎?
在流行的資產配置理論裏,黃金並不是報酬靠前的大類資產。
傑利米·西格爾在其名作【投資者的未來】中,統計了1802-2003年200年來各類資產的收益。1802年投資1美元在黃金、票據、債券、股票上的收益分別是1.39美元、301美元、1072美元、579,485美元,持有現金則購買力變成了0.07美元,可見通貨膨脹的累積效應非常驚人。
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持有現金將會持續貶值;持有黃金保值之外略有收益;持有股票(特指美股)收益最高,200年來美股年化收益為6.86%;其次是債券,200年年化收益3.55%。
按照歷史統計,當前黃金的走勢,似乎已透支未來若幹年收益。
那麽持有者是否該逢高套現,觀望者是否不宜入局?
且慢下結論。還是得研究這一輪黃金牛市背後的邏輯。
牛頓首創 金本位讓我們從頭說起。歷史上,黃金因其稀有、美觀、易分割、不易腐蝕等特性,被古代各地文明不約而同地用作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工具。
用馬克思的話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而貨幣天然是金銀。」全球數千年形成的共識,堅不可摧。
金銀數量畢竟有限,古人不得不鑄造各種日常使用的貨幣,但隨之而來的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一直困擾著中外各國。
這個問題,被一個英國大聰明解決了,那就是牛頓。他因其卓越貢獻,獲任英國鑄幣局局長的肥差。在其任上,他第一次提出金本位制度,將黃金價格與英鎊掛鉤。1816年,英國透過了【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規定貨幣的法定價值與黃金含量直接掛鉤,公眾可以自由地將紙幣兌換為黃金。
這一制度隨後被許多國家效仿,逐漸形成了國際金本位體系。那段時期,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采用金本位,國際貨幣體系相對穩定,匯率波動較小,促進了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
一戰期間,各國為了籌集軍費,紛紛暫停金本位制,發行大量紙幣,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戰後雖有嘗試恢復金本位,但經濟創傷和黃金儲備的短缺使其難以維系。1931年英國率先宣布停止黃金兌換,標誌著國際金本位體系的崩潰。
貨幣一旦沒有了錨,當局就難免產生超發貨幣的沖動,尤其在戰爭期間,事急從權是最佳借口。但客觀規律不可抗拒,濫發貨幣最後導致的無不是惡性通脹、經濟崩潰甚至政權顛覆。國人熟知的金圓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則與美元掛鉤。
金本位讓央行超發貨幣的沖動得以抑制,但也有弊端。黃金較為稀缺,產量大體穩定,這本來是確保其價值的優點,但科技與經濟發展太快,黃金產量跟不上,金本位已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一根本缺陷,最終導致在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美元正式與黃金脫鉤,全球進入信用貨幣時代。
在廢除金本位之後,如何約束貨幣當局濫印鈔票,是世界性難題。法定紙幣的信用危機,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雖然金本位已廢除,黃金不再是法定貨幣,但因其歷史地位、稀缺性及避險內容,它依然被各國央行和投資者視為重要的儲備資產。
「回歸金本位」的呼聲,也時有所聞。但回歸金本位面臨太多理論和實踐上的障礙。一些黃金的理性支持者,也只是建議黃金重新發揮一定的貨幣功能,而非全面回歸金本位。
巴菲特鄙視黃金說到投資價值,另一位美國大聰明,全球迄今最為成功的投資者巴菲特,則從不掩飾自己對黃金的鄙視。
巴菲特曾開啟上帝視角,對黃金大加嘲諷:「人們從非洲或其他地方挖出了黃金,然後把它熔成金條,另挖一個洞再把它埋起來,並雇人站在周圍守著它。而黃金本身毫無用處。任何火星人見此情景都會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巴菲特在與朋友交流時,稍微闡述了一下其不看好黃金的理由:
「你可以把所有開采出來的黃金放在一起,它們可以填滿一個長寬高都為67英尺的立方空間。按照當前的黃金價格計算(每盎司1350美元),和這些黃金價值相當的錢可以讓你買下全部美國耕地。此外,你可以買下10家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然後你還有1萬億美元的閑錢。或者,你可以擁有一個巨大的金屬立方體。你會選擇哪種做法?哪種做法能產生更多價值?」
巴菲特實際上談到了價值投資的本質:要投資那些能夠創造價值、產生持續現金流的品種。
根據他的邏輯,投資者買一塊土地,可以生產糧食,也可以建廠開店;買一家公司(股票),它可以持續生產,給股東不斷分紅;買一塊黃金,無論十年還是一百年後,它仍然是一塊金子,不會帶來任何其他產出。
巴菲特的邏輯沒毛病,但是請註意,他的看法並不一定適用別人。巴菲特是從他自己的角度來看投資報酬,問題恰恰在於,絕大多數人並不是巴菲特,不具備他的條件。
首先,巴菲特1930出生於美國,他這一生正好是美國從走出大蕭條到稱霸世界的完整上升曲線,國運總體一路向上。其他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在投胎上就輸了。
其次,就算是美國人,幾個有巴菲特的眼光和心性?巴菲特能夠找到遠超黃金的投資品種,不意味著別人也能做到。
這是很多巴菲特的信徒始終沒有搞清楚的一點。巴菲特鄙視黃金沒毛病,因為他是巴菲特。很多普通投資者,與其在近似賭場的股市瞎折騰,可能還不如老老實實選擇黃金,拉長了看多少混個保值。
去美元化時代,金比情堅中國也有關於黃金投資的經驗之談,那就是「盛世古董,亂世黃金」。許多人會問,為什麽呢?
流傳已久的老話,往往包含著深刻的道理。其實轉譯一下就是,在牛市要選彈性大的品種,在熊市要選抗跌的品種。是不是就豁然開朗了?
這個原理再引申一下,在經濟上行周期,黃金不是好的選擇。大家應該去創業、去投資,藝高人膽大的話,還可以去負債、去試錯。大趨勢向上的時候,這麽幹成功機率大,報酬高。
在經濟下行或震蕩期,不確定性較強,必須更加謹慎。這時候,黃金的缺點,就變成優點。雖然不產生現金流,但也不消耗現金流啊。雖然不怎麽增值,但基本能保值啊。
當局勢動蕩之時,黃金還有其他資產所不具備的優勢:紙幣有可能瞬間作廢,權益有可能不被承認,不動產帶不走。
極端情況下,還能保命。東南亞的黑幫,有條件後一定會搞塊金勞,其中一個考慮就是萬一要跑路,可以有個資產救急。與之類似,民國時期的有錢人必配置「小黃魚」,南美洲的毒販則更喜歡碎鉆。
亂世中,情比金堅是藝術,金比情堅是現實。
當前這一輪黃金牛市,有著復雜而深刻的現實背景。
信用貨幣時代,貨幣超發隱患一直都在,對央行的節操不宜抱有過高期望。有經濟學家發明了MMT(現代貨幣理論),主張透過貨幣發行來保證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為此不惜打破財政收支平衡。這實際上為央行超發提供了理論依據,在現實中則容易導致通脹失控與金融穩定性下降。
目前美元仍然是國際貿易最主要的結算貨幣與外匯儲備貨幣。這等於是美國擁有了全球的鑄幣權,可以從容地薅全世界的羊毛。沒有錨定物,如何保證美國不超發貨幣?積極推行貨幣國際化的國家,如何逐步削弱美元霸權?
黃金就算回歸不了金本位,仍是相對可靠的選擇。一些國家去美元化的動作不會停止,黃金是這些國家央行大力購買的品種。
對於那些外匯管制嚴格、位元幣被禁的地區,黃金是普通人唯一能接觸到的、合法的全球化配置資產。
作為衡量世界動蕩的信心指數,在不確定的年代,黃金是個相對確定的選擇,對央行、對個人來說都是如此。
綜合以上,大漲之後黃金還能不能買,短線走勢無法逆料,中長線的話,則取決於每個投資者對經濟形勢、對全球化前景的判斷。 (本文先發於鈦媒體App,作者|胡潤峰,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