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落地頁是純圖文的形式,一個收錢能力強的落地頁一定很攻心。
現在的落地是視訊的形式,視訊文案,視訊場景,視訊表現力,決定了收錢能力。
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落地頁」以前搞廣告投放,圖文內容的人換個角度想想,你做的依然是落地頁而已,只不過形式變了,維度增多了。
短視訊的核心是什麽?
選題大於一切。
選題、文案、拍攝、剪輯,把這4項重要性進行排序,我覺得應該是這樣。
選題(40%)>文案(30%)>拍攝(20%)>剪輯(10%)
如果選題不對,文案再好,拍攝的再精細,剪輯的再優良,也不行。
如果選題對了,拍的一般,剪的差不多,文案抄一抄,也能起量。
選題能不能爆流量是機率問題,在確定方向的前提下,不斷切換你的選題,調整測試。
舉個例子,同樣是賣茶葉,有人直接在茶倉裏面拍視訊,有人坐在茶室裏面聊茶,同樣的選題方向,拍攝形式不同。
在行業還沒有開始內轉的時候,任何一種新的視訊形式,都會讓你搞一波流量,但是當100個賣茶的,90個人都坐著講茶知識的時候,靠什麽殺出重圍?
要麽新的拍攝形式,要麽更大的量,要麽換一個流量池子。
先說拍攝形式,你們都在講茶,突然有一個哥們,他不講茶了,也拼不過,每天就是對著茶葉市場拍,直接吸引目標客戶,每天可以發好幾個視訊,還不累。
我說的就是這個哥們。
再說量,放大流量的方法,要麽數量大,要麽帳號多,帳號多,本質上也是數量大的一種策略,如果一個帳號一天能獲得十個客戶,那我就做10個,只要視訊生產成本足夠低,一切都不是問題。
最後說流量池子,大家都在用內容換平台的流量,拼了命的做內容,我是不是可以走付費流量?
公域流量的競爭對手太多,我就切換到商域的池子,只要成交率有保障,不虧錢,我就可以不斷在商域獲得流量,一個是用內容換流量,一個是用錢換流量。
用內容換流量,還有兩個重點。
第1、爆款樣版。
第2、量。
爆款樣版就是結構!
什麽是結構?
文案順序,素材順序,視訊的組裝,前三秒統一是什麽樣的文案,什麽樣的畫面風格,中間5秒是什麽文案,穿插什麽畫面。
爆款樣版不是自己想出來的,而是跨行業,跨品類不斷去抄,去借鑒出來的。
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品類的爆款樣版,剩下的是不斷發,不斷的最佳化調整起量。
如何起量?
一定要 「流程化創作視訊」 ,你的視訊有統一的框架,統一的畫面形式,統一的拍攝風格,一切都是結構化。
有了結構化,就有了流程順序,按順序組合,每天無腦的拍素材,組合素材,重復這個過程,一個帳號懟100個視訊,同時多個帳號去重釋出。
結構化的東西才能量大。工廠有模具,做短視訊,也有自己的模具,這套模具是別人沒辦法告訴你的,需要自己去摸索,去組合,去測試,當你組合出一套模具,不要只發一個視訊,至少用100個視訊去測試。
不行怎麽辦?繼續換。
搬運別人的視訊只能賺個小錢,偷雞摸狗一下。真正賺大錢的一定是確定出自己的模具,拿著這套模具去市場上快速搞流量。
短視訊的模具代表 「生產效率」 ,生產效率決定數量多少,所以思考的方向一定是:如何在保證品質差不多的情況下數量又很多。
很多做口播的矩陣帳號都是多機位拍攝,為什麽多機位?同樣拍一遍可以生產多個視訊,再把視訊畫面形式去重一下,就能發好幾個帳號。
如何加速起量?
如果你的行業,視訊能夠付費加熱,可以一次性投好幾個視訊進行測試。
如果你的行業敏感,一投付費就會觸發稽核。那只能靠量,慢慢養,慢慢發。
沒有任何計畫是一上來就能暴富的,紅利的時代拼誰速度快,大家都不做我做,大家都不知道,而我知道,所以我賺錢。
內卷的時代,就是一個市場賺不賺錢大家都知道,這時候拼的是內功,誰更加精細化,誰的生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誰賺錢。
有時候什麽都對了,就是量不夠大。陳安之說過一句話,我印象深刻: 量大是一切成功的關鍵。
這個量大不單單是數量大,找到背後的樣版模具,生產效率拉到極致,這種量大,是深思熟慮後的執行力。
以上都是鄭一諾個人的胡思亂感,也是這段時間來和一些短視訊做得很好的老板交流的記錄,希望對你有幫助,還有很多具體細節,可以加我私聊吧,不發這裏了,打字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