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電競

有人見過真的龍或者蛟嗎?

2019-09-17電競

2024,且聽龍吟

2024年,甲辰年,龍年。

龍,是華夏民族的圖騰與象征,我們是龍的傳人。

那麽,龍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它與天文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系?

今天我們就來探尋一番,且來看看許慎的【說文解字】對「龍」是如何解釋的。

[東漢] 許慎所撰 · [北宋] 徐鉉 校定【說文解字】(四部叢刊景北宋刊本,第1-7頁)「第十一」記載: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從肉飛之形。童省聲。臣鉉等曰:象鴛,轉飛動之貌。凡龍之屬皆從龍。力鐘切。龍也。」

[五代] 徐鍇 撰【說文解字系傳(說文通釋)】(四部叢刊景述古堂景宋鈔本,第1-12頁)卷第二十二奇書「系傳二十二」也有類似記載:

「鱗蟲之長, 能南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從肉飛之形。童省。凡龍之屬皆從龍。」

[清代] 洪亮吉 撰【洪北江詩文集(洪亮吉集)】(四部叢刊景北江遺書本,第23頁)卷施閣文甲集卷第二「釋歲」記載:

「周禮:春分之日祭馬祖。案說文: 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馬龍之屬,故以始登天之日祭之也。 周禮:春分之日祭馬祖。案說文: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馬龍之屬,故以始登天之日祭之也。」

由此可見,華夏民族的「龍」與二十四節氣的「春分、秋分」有關,即與天文相關,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

龍為什麽會在春分離開大地,離開人間而飛升登天呢?

由於天文離不開數學,且來看看周髀算經中是如何闡述「春分」與「秋分」的。

[東漢] 趙爽 註 · [北周] 甄鸞 重述 · [唐] 李淳風 註【周髀算經】(四部叢刊景明刊本,第8頁)卷下記載:

「春分、秋分,日在中衡 ,春分以往日益北五萬九千五百裏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五萬九千五百裏而冬至。」

所謂「中衡」,乃指黃道與天赤道的相交點。唐代楊炯 【渾天賦】有雲:「中衡外衡每不召而自至,黃道赤道亦殊塗而同歸。」

因此,【周髀算經】中有關「春分」、「秋分」的上面這段話,大意便是,春分和秋分那日,太陽到達黃道與天赤道的交點(即太陽直射赤道的位置,春分為黃經0度,秋分為黃經180度),春分之後,太陽日益向北移動,過了五萬九千五百裏,便到了夏至,即太陽直射點從赤道移動到了北回歸線。秋分之後,太陽日益向南移動,過了五萬九千五百裏,便到了冬至,即太陽直射點從赤道移動到了南回歸線。

上述內容在明代的【三才圖會】中也有詳細的敘述。

[明代] 王圻、王思義 撰輯【三才圖會】(萬歷三十七年原刊本,第6頁)天文四卷記載:

「中陸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半強。 春分日行中陸,自春分而夏至,漸行至北陸,為夏至之日道;自夏至而秋分,由北陸而轉,中陸為秋分之日道;自秋分而冬至,漸行至南陸,為各至之日道。自冬至而春分,由南陸而轉,中陸為春分之日道。 日有永短,由地有升降。 春秋分時,地適當天之中,其日出卯入酉,且行中陸,故長短勻。」

從這段記載中不難發現,春分、秋分之時,晝夜是等長的。若晝為陽,夜為陰,則陰陽相等、陰陽均衡,此時剛巧達到一個平衡點。

[西漢] 董仲舒所撰【春秋繁露】(四部叢刊影印武英殿聚珍版,第3-4頁)卷十二「陰陽出入上下第五十」有如下記載:

「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明史】(百衲本,第21-30頁)卷三十一誌第七「歷」亦雲:

「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

農歷書中也有類似記載:(北)鬥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晝夜等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又雲:「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在華夏古人看來,晝夜等長的陰陽平衡點時刻,便是陰陽調和的「和」,此刻最佳,天地之氣調和,故能生萬物。

[西漢] 劉安 撰 · [東漢] 許慎 撰【淮南子(淮南鴻烈解)】(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第6頁)卷第十三「泛論訓第十三」記載:

「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故能生萬物。 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

[唐代] 徐靈府所著【通玄真經】(四部叢刊三編景宋本,第5頁)卷第十「上仁」亦雲:

「老子曰: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故積陰不生,積陽不化,陰陽交接,乃能成和。此天地之氣和平,故萬物得以生成。」

由是,華夏的春分便從天文意義、數學意義,衍生出了與之相關的文化意義。 所以,春分在古時也有了「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的別稱。

春分之際,太陽視黃經位於0°時刻, 北鬥七星的星柄恰好指向正東方向(震卦) ,地支為卯(陽氣升騰)。

「二月二,龍擡頭」,每年的農歷二月二日又名「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恰恰是東方蒼龍七宿之「角宿」(形如龍之犄角)在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正東方向(即仲春卯月)之初,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的時刻,故稱「龍擡頭」。而角宿與其余六大星宿(亢、氐、房、心、尾、箕),則共同構成了東方蒼龍的星象。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

每年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便會在東方夜空中慢慢上升,先是露出明亮的龍首「角宿」,猶如登天之狀,故曰「春分而登天」。夏季農作物蓬勃生長之際,蒼龍七宿已然高高升起,懸於南方星空。秋天分時,莊稼獲得豐收,蒼龍七宿移至西方,慢慢下落,猶如龍從夜空鉆入地底,故曰「秋分而潛淵」。寒冬來臨,萬物伏藏,此時蒼龍七宿則隱沒於北方地平線以下,宛如「潛淵」沈睡。

由此可見,東方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每年的農耕周期完全一致。

由於易經與天文歷法有著密切關系,所以從天文入手研究可以發現,【易經·乾卦】爻辭中的「龍」,即「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潛龍勿用」,實際是對東方蒼龍七宿一年四時執行情況的一種闡述,二者對應的情況高度吻合。

從考古方面來看,迄今為止,出土的「中華第一龍」位於遼寧查海遺址,距今大約8000年左右。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是石堆龍,長19.7公尺,目前是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

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龍紋陶罐殘片上已經出現了鱗片狀的龍紋。而這種龍鱗,恰恰與【說文解字】中記載「鱗蟲」相吻合,渾身披鱗,形如長蟲。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陽發現了「西水坡遺址」,距今6500年。其中的龍虎大墓令人十分震撼。經過考古和考證分析,現已確認西水坡先民當時已具備「二十八星宿」的認知,並將其每七個編為一組,形成「四大星宮」,每個星宮用一個神獸來表示,分別是龍、虎、鳥、鹿四大神獸。後來,在此基礎上便衍生出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河南濮陽仰韶文化遺址出土龍,是一種蚌殼龍,長約1.78公尺,距今大約6500年。

其實,甲骨文的「龍」字便源自於對東方蒼龍七宿的星象模擬。

根據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馮時的考證研究,甲骨文中的龍字所象之形,即二十八星宿中的青龍星象,因為這種大口長身的異獸,在現實的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生物與之完全對應的,而青龍星象卻與龍字之形高度一致。並且,青龍星象昏旦之時的執行位置,可以幫助人們測定時間,其中的「龍」就是時間的「指標」,在地平方位中指示著時間。

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心宿二名曰「大火」或「大火星」(不是熒惑、火星)。其出現在東方黎明時,恰好是每年「春分」;每年夏歷六月,則出現於正南方;七月以後,逐漸偏西下沈,故稱「七月流火」。當這顆「大火星」在西方夜空消失之時,就預示著「秋分」到了。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夏商周時曾寫道:

「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筆者也將其化用,用在了【昆羽繼聖 】四部曲之一「緣起金烏」中。

透過上面的分析可知,蒼龍七宿不僅僅是一種龍形的具象,它更是一種能告知華夏古人準確農耕的「時間指引」,是承載「觀象授時」、護佑華夏民族繁衍不息的精神與文化的圖騰。

有了龍的形象,那龍的聲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筆者在【昆羽繼聖】四部曲之一「緣起金烏」第85章曾透過故事闡述節氣與天文、音樂之間的關系。

又在往期文章【賈湖骨笛不是笛子,推倒西方音樂偽史需從華夏探源,從賈湖骨龠和天文歷法說起,是該為華夏萬年音樂史正名了】中詳細闡述過音樂與天文之間的密切關系。

一言以蔽之,音樂也來自於天文。

[西漢] 劉安 撰 · [東漢] 許慎 撰【淮南子(淮南鴻烈解)】(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第6-7頁)卷第三「天文訓」記載:

「加十五日指卯中繩,故曰春分,則雷行,音比蕤(ruí)賓。 蕤賓,五月也。陰氣委蕤在下,以主人陽在上,似賓客,故曰蕤(ruí)賓也。」

蕤(ruí)賓,乃是古樂十二律中之一。【漢書·卷二一·律歷誌上】:「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蕤(ruí)賓為六陽律的第四律。又因華夏律歷相配,古人將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適應,謂之律應,蕤賓便位於午,在五月,故用以代指農歷五月。

透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龍不僅與春分、蒼龍七宿有關,還與音樂聯系了起來。

根據古籍的記載,龍的發音大致有如下幾種。

其一,龍之發音類似於「龠」。

【太平禦覽】卷十八輯錄了【禮記】中的一段話,其雲:

「葦龠,伊祁氏之樂也。龠,春分之音,萬物振躍而出也。」

所以,春分之音,蒼龍七宿「角宿」擡頭之音,從寓意上來看便是「萬物振奮、躍然而出」,是一種生之萌發的形態。而用什麽樂器來表達這種精神、思想與情態呢?

華夏古人首先想到了一種傳承已久的樂器—— 「龠」

這是先秦文獻中經常提到、後世已經失傳2000多年、最後在賈湖遺址發現的華夏樂器的始祖「龠(yuè)」。

根據【律呂精義】記載:

「龠(yuè)者,七聲之主宰,八音之領袖,十二律呂之本源, 度量權衡 之所由出者也。」

「龠(yuè)」類似於笛子,但沒有吹孔和笛膜孔,它原本用於天文測量,與天文歷法上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作為世界音樂的始祖, 「龠(yuè)」 能吹奏出完整的十二律,這些音律與下圖中的「二分二至」節氣的日影落點相對應,便是「律歷對應」。

【太平禦覽】卷十八中也記載了有關「龠」的一些情況:

「【釋名】曰:龠,躍也。氣躍出也。

【爾雅】曰:大龠謂之產,中者曰仲,小者曰箹。(郭璞曰:龠也,笛三孔而短。犍為舍人曰:仲,其聲適仲呂也。小者形聲細小,曰筠也。) 」

其二,從易經八卦,東方青龍,生發之象,為震卦,故有生機勃發的類鼓之音。

[東漢] 許慎所撰 · [北宋] 徐鉉 校定【說文解字】(四部叢刊景北宋刊本,第1-9頁)第五記載:

「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

此處的「郭」,即鼓也。

【宋史】(百衲本,第11-13頁)誌卷第八十二「宋史一百二十九」樂四記載:

「凡言樂者必曰鐘鼓,蓋鐘為秋分之音而屬陰, 鼓為春分之音而屬陽。 …… 震為雷,雷出地奮,為春分之音 ,故為眾樂之倡。」

是故,春分陽鼓,風雷激蕩,東方初曉,萬物奮發,

——2024,且聽龍吟!

【題外話】

科幻小說【靈能4996】第一本「風起西境」,微信讀書已上線。

本人計劃將【明珠蒙塵:鮮為人知的華夏科技與文化】(約20萬字)付梓出版,如果有人感興趣,可以留言加微信,然後拉個群,統計下第一次印多少本比較合適(與出版方簽訂合約後,條件允許,可能預售)。倘若此次順利,則繼續將【海上憂思錄】三冊、【揭開西方偽史虛惑的面紗】(可能改名)四冊付梓刊行。

【明珠蒙塵:鮮為人知的華夏科技與文化】作品簡介:

中國不只有「四大發明」,「四大發明」只是一個「以偏概全」的誤解。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從古至今,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了多不勝數的科技發明,湧現出了無數能工巧匠和勇於實踐的科學家。

本書引經據典、以翔實論據重點介紹了源自中國的諸多發明創造,包括但不僅限於望遠鏡、照相機、顯微鏡、留聲機、溫度計、自由車、電腦、鋼琴、全世界第一架具有現代意義的飛機等等。不僅如此,就連撲克牌、大富翁等遊戲都是源自中國的發明。

怎麽樣?是不是很驚訝?

此外,書中還詳細介紹了一些長期被忽略的華夏先輩,如甘德、石申、唐順之、朱載堉、黃裳、黃嘉略等等,詳細介紹了他們對於天文歷法、物理、音樂、語言等諸多方面的貢獻以及世界歷史的影響。

中國不僅是文明古國,更是自古以來就學以致用,一直走技術路線的「科技強國」。這可能與我們近代百年落後後形成的「閉關鎖國」的落後形象是大相徑庭的。

希望透過這樣一本書的介紹,能讓大家重新認識華夏文化與科技的偉大。

星火相繼,敢於夢想

  • 希望透過【昆羽繼聖】四部曲梳理的華夏歷史文化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認識,以抵禦外來糟粕的侵擾(上古至宋代)【 微信讀書 、當當、掌閱(華為手機閱讀)、起點、知乎、QQ閱讀】;
  • 希望透過【明朝這些事:被抹去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以及西史辨偽系列破除迷雲,喚醒更多的人,認清這個世界近代三四百年的歷史(明代至清末), 喜馬拉雅已上線。
  • 希望透過 科幻小說【靈能4996】 六部曲在現實的科技基礎上銘記近代屈辱歷史,向科幻高地進發,展望未來,塑造中國屹立於世界的嶄新形象,打造中國人宏大的科幻宇宙,讓更多的人看到文化與科技引領的方向,走出一條屬於中國的人類之路(當下至未來)。 微信讀書已上線「風起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