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不務正業」的車企,都想「上天」!

2025-01-10汽車

時隔三年,車企再度成為CES的「顯眼包」。

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展,每年的CES都是企業大秀肌肉的舞台。

而今年CES2025上的一眾車企,那可真是十分「爆炸」。

小鵬的「陸地航母」,長城的「8缸8檔摩托車」,寶馬的「全景iDrive系統」,本田索尼的「首款量產車」...

從兩輪的,到四輪的,再到地上跑的、天上飛的,各種品類皆有。

最為讓人震撼的是,豐田還掏出了「大火箭」,把目光投向地球之外。

用豐田章男的話說,未來出行不應只局限於地球,或只局限於一家汽車公司。

造火箭,豐田其實並不是第一個。

與之有共同夢想的,當屬馬斯克。

在馬斯克的商業帝國中,SpaceX的地位僅次於特斯拉。

從豐田章男,到馬斯克,為何都想造火箭、上太空?太空出行,又到底是「噱頭」還是未來?

(1)從「大汽車」,到「大火箭」

各大車企摩拳擦掌,似乎要開啟「太空對決」。

在CES2025上,豐田表示將透過子公司 Woven By Toyota,向日本私人航天公司 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IST)投資大約 70 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2億元)。

這70億日元,將在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 F輪融資首階段投入。

據功夫汽車了解,這是一家創立於 2013 年的年輕航天公司,於 2019 年成功發射了 MOMO-3 火箭,成為日本首枚由私人公司開發並進入太空的液體燃料火箭。

最關鍵的是,這家公司的發射成本極低,很符合豐田的胃口。

根據外界資訊顯示,其每次發射費用不到5000萬日元,僅相當於44萬美元,這個金額在火箭發射方面可以說是相當低了。

所以,這一次豐田真的是「有備而來」,也是投入真金白銀要造「大火箭」。

值得註意的是,豐田此前已涉足太空領域,正在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合作開發月球車,以支持 NASA 的艾爾忒彌斯計劃。

車企入局商業航天,豐田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在此之前,特斯拉是世界上第一家涉足航空航天的車企。

早在2018年,馬斯克就用Space X的火箭將一輛特斯拉送上太空。

聚焦國內,吉利更是繼特斯拉之後,全球第二家造車加衛星的企業。

截至2024年10月,吉利在軌衛星已經達到30顆,完成3個軌域面部署,可實作24小時覆蓋全球90%區域。

此外,譬如本田,早在2019年就已經成立了火箭等太空專業開發團隊,進行發動機的試制、敲定商業化的詳細計劃。

據不完全統計,本田、通用、奧迪等車企也先後在不同的技術領域發力太空競爭。

顯然,隨著智慧化網聯戰場的白熱化以及商業化太空市場的日益擴大,不少車企都開始加入這場「太空競爭」。

而車企們的競爭重點,也開始從「大汽車」轉向了「大火箭」。

(2)「上天」背後的「大趨勢」和「小心機」

當然,對於車企對於火箭航天的探索,外界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聲音。

有一部份,就始終質疑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但必須承認的是,探索太空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科技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汽車領域作為多技術集中套用的重要平台,也自然成為科技競爭與戰略賽局焦點領域。

車企投身其中,也不難理解。

汽車制造和火箭制造在某些技術領域有相通之處,比如材料科學、精密制造、自動化生產、動力系統等。

同時,火箭航天領域的先進技術可以為汽車技術的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更輕量化的材料、更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統等。

所以,火箭航天作為全世界最高精尖的科學技術,如若能落地於汽車行業,將能夠帶來「升維式」的技術提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突破口。

說白了,「太空競爭」的優勢,能夠直接反哺汽車產業,也汽車行業技術突破的下一個新方向。

再者,車企奔向太空,這般「星辰大海」的願景,也可能會進一步打動使用者。

試想一下,為了給大家造最硬、最省的車,我們都上太空了,那個車主聽了不心動?

總的來說,隨著商業化太空市場的日益擴大,車企或許也希望在這個新興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尋找傳統汽車業務之外的新增長點和突破技術的新方向。

(3)功夫拍案

當然,在這場「太空競爭」中,各家車企可能也是擁有一些優勢的。

譬如豐田作為汽車制造巨頭,在大規模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有著深厚的經驗。這些因素在航天業務中同樣關鍵。

那麽,豐田能否進一步透過最佳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等手段來降低成本呢?

這對於航天業務這種高投入、高成本的領域來說,可謂極具競爭力。不過,這也只是功夫汽車腦洞大開的小猜想。

未來,隨著車圈智慧網聯的競爭愈發激烈,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將目光投向浩瀚星空,開啟太空領域的征程。

一場激烈的「太空大戰」即將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