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純視覺+端到端」能不能代表智慧駕駛的未來,我個人覺得這事兒還真不好說,得兩面看。就像咱們平時開車,眼睛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耳朵聽到的、身體感覺到的,甚至有時候直覺都能幫上忙。但不可否認,這條路線上確實有它獨到的優勢,咱們一一來聊聊。
純視覺方案的成本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你想想,雷射雷達那玩意兒動不動就是幾千美元,而網路攝影機呢,成本相對低廉得多,這就讓純視覺方案在8萬到20萬這個價格區間內的車型裏頭,顯得更有競爭力了。而且,網路攝影機獲取的資訊豐富,不僅能看行人、車輛、交通訊號,還能辨識道路標誌,這在技術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驗證。特斯拉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透過自研的網路攝影機感知方案和數據驅動的神經網路,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
再來說說「端到端」,這其實是個挺聰明的做法。就像咱們平時開車,目標就是從家到單位,中間的路怎麽走,什麽時候拐彎,都是自己腦子在規劃。而「端到端」的自動駕駛系統也是這樣,車主告訴汽車目的地,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汽車自己搞定,從規劃路線到辨識障礙物,再到控制加速、剎車和轉向,整個過程都不需要人為幹預,也不需要其他系統的幫忙。這種設計思路,讓自動駕駛變得更加簡潔高效,使用者體驗也更好。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純視覺方案雖然好,但也面臨著不少挑戰。比如說,在極端天氣或者是光線條件不好的情況下,網路攝影機的辨識能力就會受到影響,這時候如果沒了雷射雷達的輔助,就容易出現問題。還有,咱們人類開車的時候,80%以上的決策資訊確實來自眼睛,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感官就不重要了。耳朵聽到的聲音、身體感受到的振動,甚至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都是我們在復雜交通環境中作出正確判斷的重要依據。這種全方位的感知能力,目前的技術還很難完全復制。
數據的積累和處理也是一個大問題。現在自動駕駛的數據訓練,基本上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學習曲線變得越來越平緩。要想讓自動駕駛系統在真實的駕駛環境中表現得更好,可能需要更大規模、更高品質的數據支持,這樣才能讓系統的效能和可靠性有實質性的提升。但問題是,這樣的數據獲取成本非常高,而且涉及到的數據安全和私密保護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智慧駕駛的安全性和責任歸屬問題也是繞不開的話題。雖然智慧駕駛系統在很多方面已經比人類駕駛員更加可靠,但畢竟不是「零事故」。一旦發生事故,責任該怎麽劃分,是制造商的責任,還是車主的責任,或者是系統本身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法律法規給予明確的規定。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僅取決於技術的進步,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從全球範圍來講,各國對自動駕駛的政策布局早就開始了。美國、歐洲、日本等地方都在積極地推進相關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來促進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和套用。在中國呢,隨著「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慧化、共享化)以及「碳中和、碳達峰」雙碳目標的推進,智慧駕駛技術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各地都紛紛建設智慧網聯測試示範區,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測試,給未來的廣泛套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純視覺+端到端」的技術路線確實有它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在成本控制和使用者體驗方面。但是,要想真正實作完全自動駕駛,還有很多難題需要克服。技術上需要不斷突破,法律法規上需要不斷完善,社會接受度也需要逐步提高。所以說,這條路雖然充滿希望,但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咱們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終將迎刃而解。
不管技術怎麽發展,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咱們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畢竟,安全才是回家最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