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問界 M9 大定破 16 萬台,余承東稱「有個老板買完,推薦十幾個朋友都買了」,該車在市場表現如何?

2024-10-27汽車

余大嘴固然很多時候都有些「大嘴」,但這次他說的是大實話。

要知道,問界M9剛釋出時其實熱度和訂單並不是特別爆炸。

近些年智慧電動車發展堪稱日新月異,技術叠代速度相當快,新勢力車型一般都是發售初期熱度和銷量最高,後續逐步走低。

然而問界M9逐步交付後,真實車主體驗口口相傳, 訂單眼而逆勢走高,這是真的逆天。

說到底是很多車主親身體驗良好,也積極向周圍人推薦。

菊廠終端業務普遍比較看中 NPS(消費者凈推薦值) ,事實證明問界M9極高的NPS確實發揮了重大作用。

我自己的車就是問界新M7 Ultra,說實話比M9還是差了不少,有錢我也想買M9。

諷刺的是,問界M9發售初期知乎主流評價簡直不堪入目,跟真實車主的口碑反饋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詐騙」、「麵包車」、「腦白金」、「東風小康」、「愛國大廠」、「宗教信仰」,知乎相關回答各類嘲諷層出不窮。

帽子一頂接一頂,每個回答都是好幾千贊:

還有回答更是上升到「不現實」、「不理性」、「行銷沸騰」、「陶醉扮演愛國」,也是絕了:

當初我是堅定看好問界品牌崛起的,甚至還買了賽力斯股票,因此在知乎寫回答時沒少被嘲諷;

有類似觀點的其實也不止我一人,只可惜類似聲音都被上述各類魔怔人的發言蓋住了。

現在回頭看,時間證明一切:

問界M9大定持續走高,在50萬及以上價格段已經是不分動力形式的全市場第一。

前排那些各種渲染「不理智」、「垃圾車」、「無腦愛國」的回答,現在全成了回旋鏢。

為了避免各類群魔亂舞的回答混淆視聽,還是簡單說下問界M9這款車。

問界M9我前後找機會深度試駕了兩次,一次是我自己報名參與問界門店組織的試駕活動,另一次是上門試駕全家人一起體驗。

我認為這款車無愧於「科技旗艦」的名號,產品力幾乎是全方位的強。

鴻蒙智慧座艙體驗很贊,比如問界M9自動辨識車主,自動調整後視鏡,確實很方便。

不過說實話,近期蔚小理智慧座艙發展也很不錯,鴻蒙座艙沒有早期那麽遙遙領先了。

車內空間和舒適性配置方面,問界M9綜合體驗也很不錯,座椅通風加熱按摩都比較實用。

更關鍵的是,跟很多人想象中不同,日常駕駛體驗問界M9相比同級別BBA不是弱勢而是優勢。

問界M9沒上後輪轉向,但轉彎半徑在大車裏真的是極小,開起來非常輕松。

更突出的還是底盤,我自問開過車不算少了,從BBA到新勢力基本都開過。

毫不誇張地說,問界M9是我開過駕駛感受最好的SUV,沒有之一。

底盤整體感非常強,日常過溝過坎如履平地,加減速時車內感覺也非常穩。

我帶家人試駕也是同樣的感受,之前也帶他們試駕過友商產品,但跟問界M9相比舒適性近乎拉開了斷層式的差距。

試駕完後全家人的評價非常統一,這車是真的好,唯一的毛病就是貴。

還有我第一次參與試駕活動是坐大巴去的,一車同去的人有不少都是各類傳統豪車使用者。

結果一波試駕下來,幾乎有三分之一當場下了大定,真的是太強了。

(不過也有開過的朋友表示,比他的邁巴哈還是差點,哈哈哈哈)

智駕我就不多說了,我認為目前華為小鵬是第一梯隊,但綜合看菊廠還是更勝一籌。

我比較窮,最後沒上M9,提了問界新M7 Ultra。

城區智駕真的極大減輕了日常駕駛的重復勞動,這些天我日常80%~90%的路程都是智駕再開,感覺真的超爽。

十一假期前,我家的問界新M7 Ultra推播升級了ADS 3.0。

新ADS3.0新增了離車泊入、循跡泊車等等功能,整體智駕體驗也有進一步最佳化。

有一說一,ADS3.0沒有實作「車位到車位」的目標,另外大版本升級初期少部份路段體驗反而倒退。

但整體而言,端到端升級後智駕開起來更順暢,更像人。

還是那句話,我日常上下班、接送孩子、跑醫院全都是智駕,真的是感覺比過去輕松了太多。

當然如果要挑刺的話,問界M9也存在一些短板。

就我個人體驗,M9這款車很多配置和設計都更偏向商務,家用內容沒有那麽強。

最典型的就是前排的保險箱和後排的投影機,簡直一眼商務。

保險箱這玩意雖說有實用性,但副駕的女主人沒法放包。

投影機更是前排座椅靠後就放不下來,還要占用第三排頭部空間, 家用強烈不建議選裝。

(問界M9五座版和享界S9的投影機相對來說最佳化很多,實用性大幅上升了)

只能說都知道理想那套冰箱彩電大沙發沒啥技術含量,但想做到理想那麽極致還是需要花點功夫。

另外就是內飾用料是挺下本,但設計感和細節做工稍微有些欠缺。


說到底,隨著國內智慧電動車發展日新月異,原本BBA牢牢把控的50萬級豪華市場迎來全面挑戰。

要知道,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無論國產新能源在平價市場怎麽卷,BBA的日子仍然相當滋潤。

蔚來對BBA有一定沖擊,但純電裏程焦慮和品牌積累還是勸退了不少人。

理想也曾經轉化過一批BBA使用者,但更多還是走奶爸車的市場。

所以BBA的電車雖然爛,但油車電車加起來的銷量仍然不菲。

如今華為主導的鴻蒙智行崛起,僅僅問界M9就已經把56E打的非常難受,BBA簡直毫無還手之力。

究其根本,不論智駕、底盤、座艙、空間還是舒適性配置,BBA同級別產品相比問界M9已經是全面劣勢。

而華為品牌加持和大電池增程,又解決了裏程焦慮和品牌勢能方面的問題。

正面迎戰的情況下,BBA綜合產品力實在太弱,所以這一波沖擊直接被打到大降價。

很多人以為問界車價跟保時捷/邁巴哈差很多,但實際上問界M9近八成的銷售都是頂配,銷售均價超過50萬。

在後者大額優惠後, 問界M9與保時捷/邁巴哈實際客戶群體重合度已經很高。

之前余大嘴曾經說問界定價定低了,其實說的是大實話,問界很多客戶都是傳統豪車使用者轉化。

哪怕是問界M9,在實際調研中對很多使用者都是「價效比」甚至「消費降級」的選擇。

B站就有好幾個車主分享,吐槽自從提了M9再也不開傳統豪車。

甚至更進一步說,問界M9在50萬價格段大規模出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新時代豪車價格錨定」的作用。

所有傳統豪車,只要售價超過50萬,就必須面臨一個靈魂問題:你的體驗真比問界M9好嗎?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問界M9/仰望U8等新時代豪車面前,很多傳統豪車的核心優勢就只剩下品牌了。

有錢人也不是傻子,純粹為品牌買單註定無法長久。

這個道理就跟iPhone 4釋出後,VERTU等傳統豪華手機的市場逐漸崩潰一樣。

隨著國內品牌重新定義了新時代的豪華體驗,傳統豪車的市場就會迅速萎縮。

這還只是問界M9一款車,鴻蒙智行的行政級轎車享界S9也已經在持續拓寬使用者群。

目前享界S9只有純電版,高端純電轎車確實更艱難一些,不過我認為這款車必然會成功。

對於那些沈溺在BBA舊日輝煌,不願或不能正視國內新能源產業鏈崛起的人,我只能說:

大人,時代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