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確定的是:
智慧化在購車決策中的權重越來越高。
甚至是某些細分使用者群體的主要決定項。
有沒有之間,已經是一道鴻溝了。
汽車作為一個交通工具,其實已經跨過了純機械與數位智慧的十字路口了。
這是需求決定。
那就只能奮勇向前。
需求如何變成整個商品流轉過程中都健康執行的迴圈,是企業需要解決的。
「用高效的方式,提供社會需求的商品,這不就是企業做的事嗎」
但,還有擰巴之處。
1.智慧化必須【頂額】跟進的,但主機廠大機率不賺錢、
2.智慧化必須【快速】跟進,但是與汽車這個機械的開發周期有錯配。
對於第一點,主機廠有盈利,才有動力和資源去持續堆頂配。
現實是,在智慧硬體上做整合商的差價是比較難的。
尤其在這麽個內卷的時代,對to C端只能低價低價再低價。
尤其在這麽個智慧硬體巨頭化的時代,對上遊只能求第一時間的尖貨大量穩定上車。
所以,大機率賺不了。甚至還要倒貼。
因為不倒貼,甚至都沒人買車了
關於第二點,傳統周期年款小修飾、三年1小改、5年一大改,10來年換個平台。
現實是,智慧化硬體是以一年甚至半年為單位進行技術換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