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伴隨著汽車電動化、智慧化高歌猛進,頻頻釋出新車的自主品牌幾乎填滿了大家幾乎所有的視野,合資品牌似乎成為市場中的other。從銷量統計看,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事實,今年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每個月在以幾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10月份零售份額已經超過65%。
但一時失利不代表躺平,因為中國市場是這些跨國車企全球業務最重要的板塊之一。我們能夠看到,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內,很多合資車企正在做出的努力,從產品端的加速電動化、智慧化轉型,到更深層次的構建本土化研發能力,它們踩下了更徹底融入中國市場的油門。
而這些努力也逐漸呈現效果,剛剛過去的10月份, 伴隨著乘用車市場收獲年度第二高增幅的11.3%增長,以226.1萬輛的零售銷量為「金九銀十」傳統旺季畫下句號 ,多個合資品牌的銷量正在止跌回暖重整旗鼓。
南北大眾領跑合資復蘇
大眾呈現出強大的抗逆能力,10月份南北大眾都交出了相當出色的成績單。 上汽大眾10月的銷量達到12萬輛,同比上升7.9%,今年1-10月累計銷量已經達到92.6萬輛。一汽-大眾10月的銷量達到8.6萬輛,1-10月累計銷售近75萬輛,依舊穩居合資品牌銷量前列。
不得不說,選擇「打不過就加入」的大眾真的是找到了辦法, 10月份南北大眾能夠保持這樣的銷量,核心產品成功換代功不可沒 。智駕用上了大疆方案,給副駕加上了中國使用者最愛的副駕屏,當然還有最核心的兩代同堂價格下壓的打法,讓帕薩特、邁騰、探嶽、途觀L這大眾四大金剛成為合資車中少數能夠在大改款後,延續強勢銷量表現的車型。
帕薩特和邁騰10月銷量分別達到2.4萬輛和1.89萬輛,分別排在B級車銷量第3和第4。探嶽和途觀L10月銷量分別達到1.85萬輛和1.84萬輛,分別排在中型SUV第4和第5。均是合資品牌在這兩個細分市場銷量最高的車型。加上朗逸和速騰兩款常青樹3.2萬輛和2.28萬輛的成績,這些構成了南北大眾最穩固的基本盤。
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眾在10月能實作同比增長,有賴於新能源板塊在10月銷量近1.6萬輛的優秀表現,其中 ID.3銷量就達9998輛 ,是合資品牌銷量最高的新能源車。
不可否認,盡管大眾目前仍面臨巨大挑戰,新能源板塊的發展表現比較掙紮,甚至技術路線都還在搖擺中,但 可以看到至少在態度和戰略上大眾已經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
一豐企穩基本盤,廣豐往中高端走
豐田的品牌力也成了它最堅實的護城河。 廣汽豐田的月銷達到7.89萬輛,盡管仍小振幅同比下跌6.3%,但仍創下年內新高,也能看到廣汽豐田在產品端實作了進階。一汽豐田10月更是交出了同比增長13.1%、銷量達7.6萬輛的成績單,是少數取得同比增長的合資品牌。
廣汽豐田的中高端車型表現強勢,其中凱美瑞1.86萬輛、賽那8374輛、漢蘭達8043輛,銷量均位列同級車型前列。特別是凱美瑞,換代後采用了華為車機系統配上8155芯片,滿足了智艙的需求,加上本身就很全面的產品力,在沒有兩代同堂的情況下,能繼續位居B級車市場第5位,足見這次換代的成功。
基本盤方面,威蘭達在放價後重回巔峰,長期月銷萬輛以上,10月更是達到1.46萬輛,A級車雷淩雖然已不復當年之勇,但鋒蘭達接下了重任,10月銷量達2萬輛,長期銷量也維持在1.5萬輛以上,接過了走量主力的接力棒。
一汽豐田今年產品矩陣穩定,只是某些車型改款換上了8155芯片,但依靠價格攻勢依然在攻城略地,10月份RAV4銷量2萬輛,亞洲龍銷量1.1萬輛,格瑞維亞銷量8373輛,而卡羅拉和卡羅拉銳放累計超2.5萬輛鞏固了在A級車基本盤的銷量。
豐田是目前日系三強中銷量最穩的品牌,但從也不難發現,其走量依靠的依舊是燃油時代打下基本盤,新能源板塊只能說聊勝於無。 所以,豐田也開始努力了,廣汽豐田在今年廣州車展就將帶來和中國智駕廠商Momenta合作研發高階智駕的全新緊湊型SUV鉑智3X,表現值得期待。
寫在最後
除了這幾家以外,長安福特在10月交出了累計銷量1.97萬輛,同比增長3.21%的成績。上汽通用在經歷痛苦的調整後,重回環比增長,10月銷量5.82萬輛,環比增長6.1%。多家合資車企已經逐漸找到了企穩市場、銷量回暖的辦法。
其實,中國汽車的崛起本就是可以預見的,無非借助新能源轉型的東風,這個行程來得更快一些而已。所以, 對合資品牌而言,只是牌桌上的對手多了幾個,要留在牌桌上,歸根結底還是要打好自己的牌 。因為一時失利自亂陣腳大可不必。
新能源車滲透率在10月已經來到52.9%,但 燃油車仍有超過四成的市場份額 ,合資品牌還有堅實的基本盤。而新能源方面,自主品牌已經完成了最困難的市場開拓和使用者教育,只要合資品牌能夠在產品力跟上,面臨最困難的局面,也不過是以前自主品牌在燃油車領域和合資競爭遇到的那些而已。
一枝獨秀不是春,中國市場一直以來都是開放和包容的,年輕一代的汽車消費者也是更個性、更多元的一代,消費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合資品牌能獲得的市場機會其實是均等的,特斯拉的熱銷就很能說明問題。
只要合資品牌能夠立足自身優勢,再結合中國使用者對智慧化、電動化的需求進行深度開發,必然能夠找到長期立足中國市場的方法。如今合資品牌依托新一代本土化車型銷量逐漸回暖,說明合資品牌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向,產品戰略已經進入正向的迴圈中。盡管短期內可能無法重回巔峰,但只要留在場上,終究會找到翻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