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回到兩年前,那時行業普遍認為在經歷2023年的智駕萌芽之後,2024年將會是智駕普及的時刻:低成本的高速NOA裝車率會迎來新高;全場景點到點的高階智駕也有可能走進現實。
而在智慧座艙上,大家期待著各家都能夠實作車手互聯,讓車機成為生態的一部份。
可是站在2024年的收官節點,會發現當初的預測和展望還是太保守了。
首先是智駕的普及率,根據「佐思汽研」的數據顯示,僅僅是在今年上半年,國內新車中包含NOA車型的銷量就占了32.8萬輛,滲透率3.4%,相較於2023年的2.2%有不小的提高。
而在城市NOA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國銷售了73.2萬輛具備城市NOA的車型,滲透率為7.6%,這個增長就要更加明顯了。
第二點是純視覺高階智駕成為趨勢,以AI大模型為主要驅動力的「純視覺+端到端大模型」,逐漸成為智慧駕駛下半場的主流選擇。
2024年開年時,基於「BEV+Transformer+OCC占用網路「,百度Apollo純視覺高階智駕方案率先在極越量產落地,成為特斯拉之後,中國唯一、全球唯二的純視覺高階智駕方案。
各家也都在下半年開始努力追趕:小鵬在10月的科技日上釋出全新一代小鵬 AI 鷹眼視覺方案。
此外,華為乾崑」ADS 3.0呼之欲出,理想也正式推出端到端+VLM(視覺語言模型)的智駕方案,蔚來也明確將要放棄業界沿用多年的「感知-決策-規控」的技術路線,其樂道 L60 上搭載的就是純視覺方案。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大模型與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演進,2025年,車企在智駕上卷的新戰場就是基於One-model端到端的智駕系統,實作車位到車位的全場景高階智駕;在智慧座艙領域,隨著大模型上車,能否帶來新的互動體驗成為車企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人工智慧的強大顛覆力讓行業上下意識到,傳統的汽車技術已然不足以支撐企業競爭,惟有加快AI研發,才能在下一輪競爭中奪得主導權。
正如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所說:「對於汽車企業來講,建立以AI驅動的智慧化發展,實作戰略遷移,才能贏得未來。」
不過,無論是大模型還是智慧化,轉型並非一蹴而就。2025即將到來,計劃在一季度落地的特斯拉FSD已經更新至V13版本。
智慧化大趨勢下,如何選擇「技術合夥人」、如何在保留「靈魂」的前提下快速轉型,成為所有主機廠的必答題。
純視覺高階智駕湧現
純視覺和雷射雷達的「路徑之爭」一直貫穿了2024年始末。
過去兩年,雷射雷達一直是很多車企實作智慧駕駛的一根「拐杖」,但想要實作最後的高階智駕,總有一天是要扔掉它的。
拄著拐杖行走,一條路即便重復走過100遍,它也無法自己成長。
但是純視覺可以透過讓車自主學習,最後無限趨近於人類的駕駛模式。特斯拉和百度這兩個國內外的科技巨頭都押寶純視覺,也是相信AI學習的力量。
智駕也越來越像一個「氪金遊戲」,金錢、人才、時間,缺一不可。
可現實是,錢要用在價格戰和不斷推出新車型上;人才和大牛市面上就這麽多,也基本不會挪窩;時間卻趕著要在今年年底完成「開城」,不然就會被同行甩開。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車企來說,選擇一家合適的供應商,是最明智的選擇。
但這並不代表車企對智駕供應商們是無腦地全盤接受,在智慧化需求旺盛的2020-2021年,Mobileye憑借著軟硬一體的優勢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但這家從以色列走出來的公司,生態過於封閉,黑盒方案也讓車企叫苦不叠。
所以,願意和車企一同研究開發的國內供應商逐漸成為車企們的首選,比如百度Apollo。
提到百度的智慧駕駛,大家往往會想到在城市中滿地跑的蘿蔔快跑,Robotaxi 業務確實是百度Apollo業務之一,發展到今天,蘿蔔快跑已經在全國10多個城市落地,並且在11月底獲批香港第一個自動駕駛車輛先導牌照。
蘿蔔快跑快速「開城」的基礎當然是「安全」。據統計,過去兩年內,蘿蔔快跑的實際出險率僅為人類駕駛員的1/14。
同時,截止今年4月,累計行駛裏程就已經超過1億公裏,在此期間從未發生過重大傷亡事故,這不僅能印證百度的L4自動駕駛能力,讓乘客坐得安心,同時也帶回了巨量的數據,反哺百度Apollo的能力。
在這個數據比黃金貴的時代,能讓大家敢用、愛用,就已經說明了一項技術的價值。
當然,作為消費者,我們最關心的,還是買到的車能具備多強的智駕能力。
在量產輔助駕駛方面,百度也有對應的解決方案,叫做ASD,就是極越上搭載的那套智慧駕駛,它也是全球第二個落地的純視覺智駕功能。
在極越01交付前,百度宣布在量產輔助駕駛上砍掉雷射雷達,僅憑視覺就可以實作城市領航功能。少了個能夠精準感知物體位置、形狀的傳感器,那就要靠更強的感知能力去彌補。
在今年2月,百度聯合極越釋出中國第一個純視覺OCC,所謂OCC就是occupancy占用網路,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系統不必「認識」道路上的障礙物,而是看見前面有障礙物,直接做出對應措施。
不僅是百度押註純視覺,小鵬、華為、理想與小米,都有純視覺量產案例,但是這些品牌的視覺版本,都只包封閉路段的NOA和一部份的城市場景功能。
落地一套基於純數據的高階輔助駕駛是一個困難工程,但是從行業發展來看,純視覺不管是從技術原理還是成本角度,都是更優解。
就在上個月,小鵬釋出了P7+,以純視覺的方式實作城市NGP。
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是,越來越多的車企會選用價格成本更低、發展潛力更大的純視覺路線,具備成熟純視覺高階智駕方案的供應商也會協助車企們,逐步丟掉雷射雷達這跟拐杖,讓智慧汽車真正進入「AI時代」。
大模型重塑智慧座艙
智慧駕駛發展到今天,雖然卷得頭破血流,但是發展路徑已經愈發清晰。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釋出了【AI汽車發展報告(2024)-AI定義座艙】(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三電」技術越來越趨同,智慧駕駛技術發展路線也逐漸明晰,二者正向通用化方向邁進。
在這種情況下,體現差異化最重要的領域就來自於「好玩」,AI 技術上車套用,最突出的即是大模型對汽車互動、娛樂、出行等功能的升級,使得汽車座艙前進演化為更高層次、更多內容的智慧空間體。
在智慧座艙領域,各家在做完了全場景語音、多音區連續對話等功能後,就有些迷失方向的感覺。
不過,目前車機並沒有真正滿足使用者需求。例如,使用者在一天內和車對話100次,可能代表車機好用,也可能代表車機太笨拙,無法理解或預測使用者需求,使用者只能重復多次和車機對話。
此前定義行業的一些數據、指標,在百度等互聯網科技巨頭進入在車圈後,都進行了革新。
大家都希望車輛都越來越像人,能聽懂自己的要求、記錄自己的習慣,這其實就是大模型最擅長的理解、記憶、邏輯、生成。
借助文心一言大模型,百度於今年4月正式釋出智艙大模型2.0,實作體驗、架構、開放全面升級。
在此基礎上,百度又推出智慧體產品,將百度智慧座艙升級為Apollo超級座艙,采用全新 MoE 架構,可支持在地化部署,並配套專屬開發工具鏈,支持車企高效客製品牌特色,基於智艙體驗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註意這裏有個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配套開發工具鏈,這就意味著這是一套支持高度自訂的系統。
在這個智慧化需求旺盛的時代,打包方案只能解決當下需求,用車企提供自訂能力,才能真正地提高差異化競爭力。這也是領克、凱達拉克、長城、吉利等多家車企選擇和百度合作的原因。
在今年9月,百度將智慧座艙升級為Apollo超級座艙,這套座艙也將在很多新車型上搭載,包括別克全新GL8陸尊PHEV等等。
其實,百度的智慧座艙業務開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以往大家都還在用carplay的時代,百度就推出了對標產品carlife,並且還有過可以搭載在座艙上的小度語音SDK等等。
同樣的,百度導航車機版也在過去幾年出現在了大量新車上。
百度地圖是使用者最為熟知的產品之一,從2005年PC版上線到如今,百度地圖已經走過了接近20年的時間。這其中,無論是語音互動,還是AI原生地圖,都是百度最先釋出搭載。
今年4月,百度地圖正式釋出了車手一體的V20版本,比亞迪、長城、深藍等頭部新能源車企已經率先套用上,百度地圖V20(HIMA)也已在鴻蒙智行車輛上推出,首批適配車型包括問界M5增程(2022款)和問界M7增程(2022款)。
正是從這個版本開始,3億車主才真正做到了拋棄手機支架。百度地圖V20包含基礎版、3D 領先版、3D 旗艦版、SR 智駕版4 個版本產品,能夠實作手機地圖和車機地圖的一體化。
覆蓋360城的真車道級導航、即時紅綠燈、即時地圖等功能全量上車,不限系統互聯。
寫在最後
當下的汽車行業競爭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維度。
三電能力、機械素質已經成為底層硬體需求,真正決定上限的是智慧化競爭,是AI領域的競爭。不管是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都要加碼AI、大模型的技術研發。
而車企選擇隊友,則更看重AI的科技實力和開放程度。
最為重要的是,生態是否開放,能否讓車企獲得成長。
開放的百度Apollo,也將成為更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機廠智慧化「技術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