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車帝做的30款新車追尾卡車測試,其實給了我兩個啟發點。
購買30台從10萬到200萬不等的乘用車,用56km/h的速度,以30%的重疊面積追尾大貨車,以此規則來分析乘用車的安全性如何。
這麽測試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看每台車在這種場景下,小面積追尾大貨車時,車輛的抗撞擊能力如何,安全性如何。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測試很有意義,因為它至少讓人們知道了這些車輛在特定場景下的安全性如何。
雖然有很多人吐槽,SUV迎面撞擊貨車,A柱屬於典型的「剪下狀態」,成績自然不如更矮一些的轎車,但這其實並不重要。
我的兩個觀點,一個是貨車應該普及「防鉆設計」。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乘用車、私家車,而在於國內很多貨車都沒有嚴格按照規定安裝後防撞梁。國內的貨車車廂較高,且後防撞梁沒有嚴格的設計標準,有些貨車司機甚至怕倒車時撞壞車輛,後防撞梁甚至是「懸吊狀態」,沒有任何防護的能力。
這樣的設計一定會讓後方車輛,以近乎沒有的防鉆設計,切割車輛A柱。造成巨大的傷亡。
所以說,貨車應該出台防鉆設計,防撞梁應該綜合設計,位置、高度、結構強度以及碰撞結構,都應該全面設計,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後方車輛追尾時帶來的傷害。
另一個是,懂車帝的這次追尾測試,只能在這個特定的速度下有參考意義。
以SUV為例,本身鉆入大貨車尾部就是車輛A柱在扛壓,再強大的A柱在遇到這種「剪下力」的時候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比如說,強度1000MPa的A柱和強度2000MPa的A柱,都在這種狀態下彎折了,但不代表它們在40km/h的速度下表現依然一樣,事實上在正面、小角度正常碰撞的過程中,路虎攬勝和特斯拉Model 3的防護能力絕對不一樣。
所以說,不能單單從這一個測試計畫上,就對一台車的安全性下貿然定論。
其實還是一個觀點,國內大貨車的後部設計對私家車並不友好,碰撞時「吸能」、「防撞」的發動機艙並沒有受到一點點力,碰撞力全部由車輛的車頂、A柱吸收了。
如果重新設計大貨車的尾部,至少對SUV來說會更加友好,而國內又是一個SUV銷量占比超50%的大市場,其中有一半使用者都選擇了SUV,一旦遇到這種事故是絕對的吃虧選手。
所以,出台大貨車的尾部設計標準其實比想象中的更重要,或者是規範現有條例,杜絕「懸吊」後保險杠的問題,為的就是保護私家車在碰撞時的安全性,以及使用者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