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之所以能組織起來,關鍵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生產,二是分配,所謂的經濟、政治、傳統、文化,核心都是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
大家可能比較關註生產,實際分配問題一樣重要,咱們聊聊這個話題,聊完大家也就知道了,很多政策本質都是為了實作財富的再分配。
咱們假設有一個1000人的小團體,為了簡化模型,先把組織者排除在外,官吏,大地主,大富豪什麽的,他們在歷史上雖然有名有姓,看起來是主角,實際消耗不了多少資源,能決定社會變遷的還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老百姓。
最好的組織形式就是按勞分配,大家一起參與生產,一手幹活,一手拿錢,相對比較公平,大家都沒什麽意見。
典型的就是農業社會,農民可以自給自足,一年收2000斤糧食,自己留1000斤,剩下的上交供養國家機器,苦是苦了點,不過至少保證正常年景餓不死,分配問題相對簡單。
工業社會早期也還可以,農業生產力提高,只需要500個農民種地,剩下的500個轉行當了工人,「薪資」實作了財富分配。
早先工人比較苦,薪資剛夠溫飽,不過後來資本家發現靠自己消耗不了那麽多工業品,所以加大分配力度,比如福特就比較重視工人福利,提高薪資,讓工人不僅能吃飽穿暖,還能買得起他們自己生產的汽車,也就是農業和工業的產出都要分配給老百姓。
但是科技水平提高以後,問題出現了,原來手工操作,工廠需要500個工人,現在搞流水線和自動化,工廠只需要200個工人,剩下的300個怎麽辦呢?
也沒什麽好辦法,就是參與生產的那700個工人和農民手裏拿出一部份,養活剩下這300個人。
聽起來匪夷所思是吧,其實作實世界就是這麽運轉的。
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政府透過稅收或者鑄幣稅把財富集中起來,然後透過創造工作崗位的方式讓這300人再就業,實作財富再分配。
中國古代的以工代賑,1929年西方經濟危機時的肯恩斯主義,咱們國家2009年的4萬億,本質上就是這種模式。
大家知道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吧,他有個理論,柴火扔到火堆之前要先刻字,雞蛋吃掉前要先畫畫,這種奇葩的行為藝術看起來像個神經病,其實就是為了給老百姓找個工作,說白了就是財富的分配。
我們老家有個叫「銀元坡」的景點,說是有一年旱災,老百姓沒飯吃,村裏的大善人出錢雇村民修了一條石子路,成本10兩銀子,善人花了1000兩,每顆石子的價值就是一塊銀元,因此得名銀元坡。大家都稱贊財主樂善好施,其實地主是一方之主,他不解決分配問題,農民就得自己想辦法,那可就不是一團和氣了,所以幫農民也是幫自己。
大家應該能看出來,這種模式雖然可行,但是單純為了分配而分配,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的浪費,一堆人幹的熱火朝天,最後收獲個寂寞。
比較好的辦法是投資基建,把剩下的300人組織起來,修橋鋪路建大壩,一方面解決就業,另外一方面基礎設施硬體升級,也有利於工業發展。這就是磨刀的過程,短期沒什麽收益,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工,長期看效果非常明顯。
咱們國家從改開以後,基建一直都沒停過。2008年金融危機後出口受阻,後來的十幾年基本就是靠基建挺過來的。
不過基建的問題是不能無限擴張。早期價效比還比較高,國土面積大底子薄,隨便搞點啥都能立竿見影,兩個城市之間拉一條高速,基本都能滿負荷執行,成本幾年就能收回來,越到後來效率越低。
前兩天去了趟內蒙,那邊的高速使用率極低,跑幾十公裏都見不到一輛車,沿途連續4、5個服務區都是關閉狀態,應該是車流量太少,經營不下去。
所以基建到後面完全成了財富分配工具,跟木柴上雕花差不多,白白造成資源浪費。
這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磨刀也有個度,把刀刃都磨沒了,那後面的事就都別幹了。
所以還有第二種分配方式,直接發錢。
也就是政府透過轉移支付實作再分配,學名叫「二次分配」,比如失業保險、低保都是這類,這就相當於政府直接把錢發給這300個人。當然了,肯定不能發太多,也就管個溫飽,如果吃低保能就能過的很舒服,那誰還願意工作呢?
西方現在基本就是這種模式,歐洲的高福利,美國直升機撒錢,給老百姓發食品券,本質都是實作財富的再分配。
咱們國家這些年不斷完善社保體系,實際也是在學西方。
不過大家應該能看出來,這事雖然在全世界都是常規操作,不過毛病很明顯,就是容易養懶漢,畢竟有相當一部份人是很容易滿足的,給口飯吃人家就不工作了,無形中會減少全社會勞動力。
那還有別的辦法嗎?
也有,最好的辦法是市場化解決。讓參與生產的700人,自發把財富分配給剩下那300人。
大家應該知道接下來要說什麽了,對,服務業。
比如你去理發,就是從你工作所得裏拿出一部份給理發師。咱們現在靈活就業三大件,滴滴、外賣、快遞其實都是這種型別。
大家也別覺得服務業低端,娛樂圈和職業運動都是服務業,大家可以仔細體會,那些當紅歌星影星掙的錢其實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只不過明星影響力大,積少成多,所以成了大富翁。這事本質上跟老百姓到寺廟捐款,把和尚們養成大地主是一個道理。
不少人覺得娛樂明星不創造財富,但是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覺得很不公平。其實有一說一,他們的主要作用就體現在分配過程中,開一場演唱會,就可以帶動上億的財富再分配,解決成百上千人的就業,從這個意義上說,對社會還是有貢獻的。
還有人對互聯網大廠頗有微詞,覺得他們不務正業,不搞高科技,卻搞什麽套用創新,搶菜販子生意。其實這些年互聯網大廠創造了天量的服務業崗位,在實作財富分配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除了咱們前面說的靈活就業三大件,還有現在的網紅經濟,直播經濟,都是實作再分配的手段。
您可能覺得網紅不創造價值,對著網路攝影機搔首弄姿就能月入好幾萬,還有那種網咖掛壁大神,單身躺平一族,每天就那麽兩句台詞,翻來覆去對著網路攝影機輸出負能量,粉絲還動不動上百萬,懷疑他們的價值何在。其實人家給你提供情緒價值,你為此付費,本質上跟聽音樂會,看球賽,看電影沒什麽區別。
至於那些直播帶貨的,其實就是傳統行業裏的銷售,只不過互聯網能造就超級個體,個人IP可以跟公司品牌掰手腕,董宇輝和東方甄選之間那些事,其實就是傳統行業裏超級銷售和公司大佬之間明爭暗鬥的放大版。
還有更離譜的。
大家知道現在有那種專門服務老年人的主播吧,微信裏建個群,然後用發紅包的方式誘導老年人聽課,順便販賣他們的三無產品。直播風格很像傳銷,各種誇張宣傳,年輕人一聽就知道是假的。但是老年人不一樣,一方面貪圖紅包,另外一方面他們參加工作的時候社會還沒這麽復雜,根本不知道現在各種套路,被人拿捏的死死的。今天買一點,明天買一點,東西倒是都不貴,但是積少成多,一年算下來幾千幾萬也就花出去了,他們還洋洋自得,覺得物超所值,還有紅包可以拿,簡直不要太劃算。
我一直覺得這個就是詐騙,納悶為啥沒人管。後來也想明白了,現在有錢消費的也就是這些拿著退休金的老人了,這些主播雖然不道德,反正也沒犯法,他們從老人那裏把退休金「騙」出來,也算是財富再分配,視角放大倒是個好事,所以也就睜只眼閉只眼了。
包括現在國家一直再提倡的銀發經濟,其實目的非常明確,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增加服務業就業崗位,實作退休金再分配。
說到這兒大家應該也能看出來,服務業是實作分配最好的一種方式,市場自發解決問題,不用政府操心。一部份人花錢買了享受心甘情願,另外一些人靠自己的努力掙錢也心安理得,整體非常健康。
當然了,也不是說政府就可以撒手不管了,服務業能產生一個重要前提是人口聚集。
很好理解,快遞員包樓,半小時就能送出去十幾份快遞,要是在農村,大家獨門獨院,十幾個快遞可能就得送一天,快遞這個行業也就沒有生存空間。此外餐館、電影院、商場一般都建在鬧市區,沒見過電影院開在窮鄉僻壤吧?
所以國家能做的就是創造人口聚集的平台,戲台搭好,道具配齊,自然有人登台唱戲。
比如現在的城鎮化就是政府在搭台子。
早先咱們的城鎮化重物輕人,地方政府建了很多高樓大廈,但是人口流入不足,特別是西部地區,很多投資都浪費了,學術點的話說就是基建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
這兩年明顯開始糾偏,兩天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的通知。說是要發展「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這意思很清楚了,高樓大廈得有人住,公園建的再漂亮沒有人流那也是白搭,所以要放開戶籍政策,吸引農業人口流入,把前期的基建投資利用起來。此外,人口聚集後,類似房產中介,快遞,外賣,裝修,管道疏通,空調清洗這些行業自然會快速生長。
甚至還會產生一些奇奇怪怪的行業,比如大家知道一線城市有那種專業找貓的團隊,你們家貓丟了,打個電話人家就上門服務,收費還不便宜。還有那種訓狗師,狗子桀驁不馴,你又舍不得處理,那就找專業人士,分分鐘教它做狗,過程還能拍成視訊傳播,在旁人看來,訓練師對著惡犬一頓輸出,非常解壓,還能再收割一波流量。
這種非主流行業倒退十年想都不敢想,但是現在就有人靠這個為生,可見老百姓需求千奇百怪,服務領域可以無限細分,只要土壤足夠好,自然會開枝散葉,給你無限驚喜。
說到這可能有小夥伴有疑問了,咱們說了半天,其實根源就是產業升級,生產方式變化導致分配跟著問題,那咱們不升級行不行呢?反正產出是一定的,保持原地不動就不用考慮重新分配的問題。
其實也可以,早先很多時候都是這麽幹的,比如舊行業協會反對新行業的發展,工會為了維持工人利益,阻礙產業升級等等。
農業社會也是一樣,而且因為權力集中,操作起來更得心應手。比如中國古代很早就發明了水錐,也就是利用水力碾壓稻谷。按理說這是技術進步吧,但是有問題,這種設施投資大,需要攔水造壩,普通老百姓沒法參與,最後就是被大地主壟斷,他們掙的盆滿缽滿,但是造大壩會影響農田灌溉,農民收成減少,還得多支付一部份錐米的費用,這就是典型的生產進步影響了分配。封建政權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從唐朝開始官方就禁止水錐的大規模推廣。
說白了,生產進步如果不影響分配,那問題不大,產量100的時候分10個,產量1000的時候分100個,這種技術進步大家都受益。但是如果產量1000的時候一部份人只能拿5個,那肯定掀桌子,所以統治階級寧願放棄進步,也不給自己找這種麻煩。所謂「不患寡患不均」,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固步自封的狀態在封閉社會沒啥問題,反正大家都有飯吃,落不落後也沒有參照物,。所以咱們國家2000年封建社會,只是王朝更叠,技術基本都沒什麽進步,一代一代混日子,也還過的去。
主要也是咱們人口太多,只有要1%的人分配不到位,整個社會就是巨大動蕩,所以大家都是「穩」字當頭,拒絕一切進步和革新。
但是到了近代,出問題了。
你原地不動,但是別人在進步。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國門,身後跟著商人裝載一船一船質優價廉的工業品,很快就把小農經濟沖的七零八落,你的手工作坊,怎麽能跟人家機械化生產比呢?最後的結果就是穩定狀態被打破,生產和分配同時出問題,王朝覆滅,整個社會陷入動蕩。
所以全球化環境下,產業是必須要升級的,不僅有機會要升,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升,即使可能造成短時間的失業,那也沒辦法,長痛不如短痛,不努力別人分分鐘趕超,然後回頭把你虐成渣。
按照這個理論咱們看看前幾天武漢蘿蔔快跑的事,也就沒啥可爭論的了。網上有很多不同聲音,覺得步子邁的太大,搶了滴滴司機的生意。其實這個真沒辦法,就是咱們前面說的,你能保持封閉那就沒問題。問題是你能嗎?全世界都在研究自動駕駛,你要是不發展,可能短時間內這批人就業沒問題,但是長期看,特斯拉的自動駕駛遲早殺進來,司機們依舊會失業,但是財富可是被特斯拉拿走了,到時候你想再分配都沒辦法。
而且技術進步的主要表現就是解放人力,把時間線拉長,產業升級一般都伴隨著工人失業,這個問題無解。這也是為啥已開發國家普遍服務業占比很高,他們工業發展這麽多年,已經站在金字塔尖,不需要那麽多工人,所以大量勞動人口進入服務業。不過西方主要是進入了生產服務業,比如研發、銷售、金融。生活服務業沒人願意幹,保潔、家政、餐廳端盤子的大部份都是外國移民,比如歐洲的中東難民,美國的老墨,他們本國懶鬼反倒是吃福利也能過的很好。
所以產業升級是必須的,分配問題也是要解決的,明白這個邏輯,再看現在的很多政策就好理解了。
咱們現在主要的問題是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的根源就是分配問題。所以要促進服務業發展,創造就業,實作財富再分配。8月3日國務院釋出【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品質發展的意見】,提出20條具體舉措,其中不少提法很有意思,比如電遊,直播電商,教培,這幾個行業之前或多或少都受到限制,現在國家態度明顯有了轉變,算是對之前政策的一個糾偏,其實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跟分配問題比較起來,那幾個行業帶來的毛病也就不算什麽了。
當然了,服務業實作分配有個前提,全社會的物質財富不能減少,也就是那200人生產的財富至少要跟原來500人生產的財富差不多才行。咱們現在問題比較復雜,有些失業是產業升級引起的,但是大部份是因為舊產業產能過剩,關了廠子後被動失業,還有一些是因為基建投資減少後跟著受了牽連。這些人結束生產後全社會財富會減少,如果再參與分配,大家生活水平都要降一個檔次,所以還得升級產業,讓全社會財富保持增量。
這也是為啥這幾年一直再提 「新質生產力」,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人均勞效,讓200人也能創造500人的財富。
對個人來說,其實也沒為什麽選擇,前面說了,全球化背景下,產業升級不可避免,每一次升級都會一部份人甩下車,但同時又會造就一批新神,這是趨勢,躲是躲不過的。
大家該學習學習,該深造深造,產業升級要的是高端人才,你不學習那就得被淘汰。此外業余時間也可以發掘下特長,短視訊時代其實人人都有機會,你能抓住一部份人的需求把自己推銷出去,那就是贏家,網路就是個大舞台,多嘗試,萬一呢。
文末咱們稍微發散一下,前面說了面對產業升級的三種再分配手段,國家創造工作崗位、福利和發展服務業,這三種方法其實都不完美,所以實際執行起來往往是三管齊下,穿插著用。
那有沒有什麽辦法能一勞永逸解決問題呢?
其實也可以,比如產業升級後崗位只有200個,咱們還是可以讓500人都上崗,只不過大家都縮短工作時長,原來一周上五天班,現在一周只上而天,產出和分配都不變,單純的減少工作強度,國家省心,老百姓收入不減少的情況下多出時間享受生活,這才是理想的「科技進步解放人類」。
但是現有模式下基本不可能,市場化要求企業家追求利潤,壓縮成本那是天性,不太可能把技術紅利留給員工,真有那樣的良心老板,他在市場上也沒競爭力,很快就會被其它同行擠垮。而且如果技術進步不能帶來超額利潤,那企業家肯定都躺平了,誰搞產業升級誰是傻子,全社會也就沒有技術進步。
那您說這理想狀態能實作嗎?
能不能實作不知道,反正馬克思他老人家已經描述了這種理想狀態,寫在中學課本裏,也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那個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