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一場新能源車火災,讓整個南韓都不淡定了…

2024-08-20汽車

一起不大不小的事故,南韓就對自家的新能源車產業下「狠手」了。

月初,南韓發生了一件新能源車引發的火災事故。出事地點是仁川市某公寓地下停車場,引發火災的是一輛梅賽德斯-奔馳EQE350。事故導致22名居民因吸入濃煙被送往醫院,40多輛車被燒毀,100多輛被熏黑。財產損失有點大,但沒有人命損失。最嚴重的後果是小區內的水電供應也中斷了5天,不知道那些居民是不是「情緒穩定」。

事發後,大小媒體爭相報道,民意洶洶,紛紛質疑新能源車的安全性。

萬眾矚目之下,事故的細節被顯微鏡級地審視,事故原因很快大白於天下。肇事車輛事發前已經停在車庫三天,既沒有充電,也未開機。所有證據都指向了電池自燃。

初步確認事故原因後,南韓政府高層迅速介入。8月13日,南韓總理秘書處下屬的政府政策協調室(OPC)召開會議,討論應對電動汽車火災擔憂日益增長的對策。各大汽車廠商的高管受邀參加了會議。會後,南韓政府表示將敦促在該國營運的汽車制造商公布其電動汽車中使用的電池資訊。

政府的高調介入,對南韓的新能源車產業造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不少小區采取了限制新能源車入庫的措施,有的是限制電池蓄電90%以上的新能源車入庫,也有索性禁止的。

為了平復公眾的怨氣,梅賽德斯-奔馳宣布,8月14日起,其將在南韓75個服務中心為電動汽車車主提供免費檢測服務。並且計劃捐贈約45億韓元(約合2370萬元人民幣),幫助受此次電動汽車起火事故影響的居民。

其他新能源車企不得不推出大幅降價促銷活動,紛紛推出20-30%的大折扣促銷。

這場輿論風波讓南韓新能源車產業付出了沈重的代價,雪上加霜。

南韓新能源車產業鏈這幾年的日子過得磕磕絆絆。先是全球供應鏈混亂的沖擊,還沒緩過勁來,又是國內外市場趨冷。2023年,南韓電動汽車購買率為9.3%,是三年來首次下降,被中國越甩越遠。

好不容易熬到今年上半年才有了復蘇跡象,又遇到這場「無妄之災」,復蘇預期成了泡影。

新能源車產業是南韓政府重點扶持的產業。和中國新能源車市場的諸侯林立、雜牌眾多不同,南韓的新能源車是大廠商的天下。上遊的動力電池產業,還有全球裝車量排名第三的LG動力電池。

在不少國人印象中,南韓是一個「財閥國家」,行政、司法、媒體等上層建築都被各大財閥幕後操控,為財閥利益服務。可是,南韓政府此番「小題大做」,積極回應民間的批評質疑,顯然沒給財閥面子。

也即是說,南韓財閥再強大、支柱產業再重要,也不能淩駕於民意之上。

新能源車的安全性是不能用人命測試出來的。這應該對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產業的中國,有所啟示。

中國的新能源車保有量在全球「遙遙領先」。新能源車引發的火災事故也比較常見。僅七八月間見諸公開正式報道的火災就有三起:

7月16日,廣州市海珠區一輛新能源汽車當街著火。

8月4日,莆田市一輛新能源汽車充電過程中發生自燃。

8月7日,還是在莆田,一輛新能源網約車汽車發生了燃燒。

雖說這幾起事故的確有新聞報道,但在公眾的視野中只是驚鴻一瞥。過不了幾天,就煙消雲散了。事故的調查過程、調查結果,即使有那麽點公開資訊,也會湮滅在海量的娛樂「新聞」中。這種「淡化處理」似乎已經成了新能源車安全事故處理的「標準流程」。

中國的新能源車產業就在這種異常平靜的氛圍下迅速崛起,爭議和質疑都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新聞媒體對新能源車產業,不是拿著顯微鏡找問題,而是拿著擴音器大唱贊歌。媒體保駕護航,幾乎可以視為產業政策支持的天然組成。

當然,媒體的「溫柔」並不意味著新能源車的安全問題不存在,也不意味著有關部門不重視。就在今年6月,工信部釋出了新版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見稿),升級了2021年的安全標準。主要修改針對的正是電池在熱失控後如何做到「不起火、不爆炸」。據專家介紹,新規中「只要起火就不合格」的標準在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管理中是最嚴格的。但願明年夏季,中國再也見不到電動汽車火光熊熊的場景,而不只是「眼不見心靜」。

全球最嚴的安全標準當然很好,但嚴格的安全標準是如何落實執行的,各部門承擔怎樣的職責,車企承擔怎樣的責任,公眾難窺究竟。這當然不會影響新能源車的國內市場,但是,海外市場的觀感是不同的。

這次發生在南韓的火災事故,南韓輿論就把矛頭指向了中國的動力電池。

中國產的動力電池有巨大的價格優勢,比南韓產品要便宜30%,因此在南韓市場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這是市場公開的秘密,「國產電池卷死南韓同行」是很多國內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是,中國電池的「大舉入侵」也引發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最大疑慮是安全性。

8月1日的火災發生後,南韓輿論很快就有「肇事車的電池來自中國」的聲音。8月5日,當地媒體曾援引南韓國土交通部發言人的話稱,根據梅賽德斯-奔馳南韓公司送出的報告,起火電動汽車所搭載的電池來自孚能科技。這一訊息更加劇了南韓公眾對中國電池的不信任感。

僅憑一起事故就質疑中國電池的品質,無疑是不公平的。這種偏見的形成,固然有南韓經濟民族主義的推波助瀾,但是南韓車企不公開動力電池詳細資訊的做法的確是「懷疑鏈」的起點。

南韓車企隱瞞動力電池產地的動機,是為了「賺差價」。動力電池占了電動汽車成本的「大頭」,使用廉價的中國電池提供了更大的利潤空間。但是,面對「神秘」的廉價電池,南韓公眾作何感想?差價被車企賺走了,不安留給公眾。最終仁川的一把火,徹底引爆了公眾的情緒。我們很難責怪南韓公眾對中國電池安全效能的過激反應。

南韓政府要求車企公布電池資訊,雖然對本國新能源車產業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是及時平復公眾情緒、消除公眾懷疑對產業的長期發展是有利的。

這對大舉進軍南韓市場的中國動力電池是挑戰,也是機遇。車企公開電池資訊後,公眾可以更直觀、準確地比較兩國動力電池的價效比。愛鉆牛角尖的南韓媒體會加速這一比較的行程,幫助公眾做出正確的選擇。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中國動力電池的品質是過硬的,一定會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令人略感遺憾的是,這一正名過程,本來完全可以在國內市場完成——國內媒體若是能夠把唱贊歌的精力投入到輿論監督上,中國動力電池走出國門時的底氣會增加不少。

總而言之,南韓這次新能源車火災事故提醒我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輿論環境不僅要「愛」,更要「嚴」。新興產業不可避免地會付出試錯成本,這是正常現象。降低試錯成本要靠實打實的技術進步,更要促進資訊公開的輿論監督,而不是縱容企業塗脂抹粉掩飾問題。隱瞞、欺騙的做法或許會有一時之效,卻會給產業發展留下嚴重的隱患。真到了事情鬧大了,瞞不住、騙不了,產業發展的路就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