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特別好玩兒的事兒,沒開過智駕的人普遍不信任智駕,他們認為智駕只要不是100%安全,又或者如果智駕出事故不是車廠負責,那麽它的存在就是減分項。
而開過智駕的人很快會發現,哪怕是不那麽牛逼的智駕,那也是極大的加分項,我把我的極氪001轉給了我姐夫,初代,最近升級5.0系統之後,支持LCC+,自主跟車和車道保持,你打轉向燈,它能自主變道。
姐夫十幾年的老司機了,每年平均3-4萬公裏的裏程,上一台車是沃爾沃S60,他現在只要上了高速,都會開智駕。
因為哪怕是車道保持+跟車+打燈自主變道,也可以極大降低駕駛負擔。
那麽,他不怕智駕的不確定性和安全問題嗎?
這個真不怕,理由很簡單,只要你開過智駕,你就會明白,智駕的不確定風險點本身其實是確定的,哪些地方可能出問題,你是很容易預判的。
很多我們看到的智駕事故,本質上並不是智駕本身的問題,而是激進智駕習慣導致的問題,正常人只要把智駕作為「降低駕駛負擔感」的工具,而是二極體的「我就是不接管,我就是要在開車的時候幹別的事兒」,就很容易去規避智駕的不確定性。
就像高速追尾,絕大部份追尾就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管「安全跟車距離」,非要在高速行車的時候貼著前車開,每次看到120速度下那些貼著前車開的司機,我心裏默念,你不追尾,誰追尾?
駕駛樂趣這個事兒存不存在?
當然存在,但是,一定不是長途駕駛的駕駛樂趣,而是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下,短期的駕控。
跑車的樂趣在賽道上,而不是500km的高速長途通勤;越野車的樂趣是某些特定的場地和路線,而不是連續在爛路上開5個小時。
一個再喜歡開車的人,你讓他去開滴滴,他絕對不會說,我就喜歡開車,絕對不會,除非這個人有自虐傾向。
就像一個人喜歡廚藝,一定是偶爾做飯,你讓他每天三餐都去做,連續一年,他一定不會說做飯是樂趣。
作為通勤工具的開車,尤其是連續駕駛1小時以上,或者2小時以上,他就是負擔,減負就是最大的價值。
70%這個數據沒有來源,在當下我覺得可能太激進了,但是,如果在所有的使用者都充分理解智駕的前提下,我覺得70%保守了,我覺得至少得是95%。
現在智駕根本的問題並不是智駕本身,哪些瘋狂噴智駕的,要麽是沒體驗過智駕,要麽他開車本身就是玩兒,而不是正兒八經的通勤。
但純粹把開車當成玩兒的,永遠都是少數人。
智駕普及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技術、也不在於風險,而兩個:
一個是智駕,尤其是高階智駕,整體的成本還是太高了,普及率不夠,目前智駕真正做得比較好,且價格親民的,只有小鵬Mona M03,理想和華為方案價格還是太高了,至於特斯拉,都沒進國內。
另一個是,大多數人還是沒有真正體驗過智駕,或者說,還是不知道智駕到底是啥。
但,很顯然,智駕的普及一定是快速發展,滾雪球效應下,理解和認可智駕的人只會越來越多,且增長越來越快。
互聯網行業有個「跨越鴻溝」的說法。
鴻溝理論指的是,由傑佛瑞·莫耳於1991年提出的,高科技企業的早期市場和主流市場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能否順利跨過鴻溝並進入主流市場,贏得實用主義者的支持的。
智駕目前我覺得依然處於早期采用者階段,但很顯然,這個鴻溝即將跨越,而一旦跨越了這道鴻溝,再往後的發展,就是極速的一馬平川。
新能源其實已經驗證了這件事兒,工信部當初規劃中國市場的新能源發展目標是25年底滲透率20%,但實際上,到現在,已經到了50%。
智駕也會是這樣。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說,現在還沒有自己智駕能力的車企,非常危險。
因為這道鴻溝一旦跨越,整個的市場競爭格局會很快劇變。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真等到市場過了鴻溝階段,你再去做,肯定是來不及的。
很多時候,危機要比崩潰來得早的多,歷史的大趨勢下,逆勢而為,只是螳臂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