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數據顯示,在10月的226萬台新車零售量中,北京現代、悅達起亞、捷尼賽思三家韓系品牌的累計銷量只有1.6萬台。
也就是說,10月份韓系車的市場占有率只有0.07%,1000個人中只有7個人買韓系車。回退一個身位來思考問題,為什麽韓系車在國內市場「兵敗如山倒」了?
2016年是韓系車的巔峰,北京現代完成了114萬台新車銷量,悅達起亞銷量65萬台,兩家企業的累計銷量達到了180萬。
那一年,現代起亞的全球銷量788萬台,中國市場為現代起亞的全球銷量提供了23%的推動力。
有人說,就算是現代起亞離開了中國市場,依然是全球的頂級車企,從銷量來看,因為長時間營運全球市場,遺失任何一個單一市場都不會影響到現代起亞的整體大盤。
但從營運角度來說,遺失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對於現代起亞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2023年,因為中國市場無法提供巨大的銷量,現代起亞的全球銷量734萬台,相比於2016年的788萬銷量呈現出了明顯的下滑趨勢。
遺失中國市場對於韓系車企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所謂的「依然是全球頂級企業」,只能算是一種無奈的安慰罷了。
其實這兩年韓系車做出了很多的調整,國內不僅僅大振幅下調了產品價格,同時也在不斷的推出新產品。
一個是價格下調,國內市場的韓系車價格基本上已經是「全球托底」狀態,比如說伊蘭特已經7萬多,途勝的定價已經在14萬左右,放在全球市場任何一個角落,這樣的價格競爭力都很強。
另一個是,現代基本上已經拿出了能投放的所有車型給中國市場,全新途勝L、索納塔、勝達等車型,全球車型投放給中國市場的速度和頻率是極高的。
可以說,韓系車拿出了很多底牌,但國內消費者不接受。
核心的關鍵是,國內消費者對韓系車的依賴度直線下滑,所以在韓系車拿出幾乎所有誠意的時候,消費者不再選擇支持。
說到底,延遲的滿足不算滿足。
從2018年的「增量轉存量」開始,中國制造的汽車在尺寸、配置、動力、安全、舒適度和價格上就已經在迅速成長。
在一部份消費者的心中,韓系車的「合資價值」已經開始下滑。
2021年掀起的新能源車風暴到現在已經有三年時間,綠牌、智慧化、電動化、自動化更是成為了核心消費方向,連續三個月新能源產品的滲透率超過了53%。
買新能源車已經成為了絕對主旋律,在這個主旋律的背後,是油車、合資車大亂燉的客觀事實,韓系車在德系車、日系車、美系車的競爭下,本身就存在實力不足的問題,被不斷內卷的油車市場甩到了邊緣。
這再一次加速了韓系車的離場。
由中國企業設計的汽車,具備價格低、品質不錯、動力強、安全性出色,且智慧化、電動化競爭力很強,在綜合體驗感上已經超過了韓系車。
如果有人反駁,韓系車的可靠性、耐用性依然很強,當然這是個事實,但是在不斷降價的日系車、德系車面前,韓系車的穩定性和品質感又不如其它對手。
這個市場執行的是「末位淘汰制」,行業會淘汰品牌價值不夠強、吸重力不夠出色的企業,在油車板塊其實已經淘汰了法系車,韓系車的壓力並不小。
沒有人否認韓系車在全球的實力,但另一個客觀事實是,在國內的韓系車的確也被邊緣化了,韓系車當下的處境可謂是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