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可能。就憑他只造電車就不可能。
1.電車根本不是科技賽道,只是把動力來源換了,這一點沒什麽好吹的,用電機驅動不比用內燃機驅動高貴,望電動車粉絲周知。真正科技的比如自動駕駛之類的核心技術,不在比亞迪。
2.車太差,底盤 避震 舒適性 安全性等等問題,我前面也說了,動力來源換了,不代表解決了以前的所有痛點,以前的比亞迪之所以被罵,絕不僅僅只有發動機一個原因。不服的就買個比亞迪開到120或者走走坎坷路面試試。
3.根本上講,電車不可能取代油車,只是提供了油車之外的一種選擇。分析如下:
第一基礎設施建設,就比亞迪這個底盤,跑東南亞或者非洲的非鋪裝路面,我都不敢想,跑不了幾次可能得做四輪定位了。還有充電站,大家可以看看海外油價,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建充電樁,不是劃不來,就是沒必要。
第二,使用場景,低溫是硬傷,短期看起來無法解決。如果大家覺得俄羅斯不給歐洲供天然氣,歐洲人就得凍死的話,那比亞迪一定沒發在歐洲的冬天正常行駛。不少有消費能力的國家地廣人稀,想想一下你在加拿大的育空地區看極光或者是在西澳的沙漠裏穿梭旅行,電車開路上趴窩了,有的救嗎?說白了電車的可靠性大大限制了使用場景。老老實實上下班通勤吧還是。
第三,消費習慣,這點不多闡述了。
第四,產品定位,也不多闡述了,說多容易被噴。
綜上所述,電動車不可能取代油車,就像電瓶車不可能取代摩托車一樣,是必然的。
4.競爭環境不一樣,電車賣得好,某種程度不奇怪,原來的比亞迪是什麽垃圾?那種東西都有銷量,現在的比亞迪憑什麽賣得不好?長期以來,合資車企高昂的關稅和傲慢的態度,稍微了解車的人都知道,保護性關稅,合資車企的抽成,經銷商的不透明和傲慢,不選配就是坐板凳開車、提車就是加價,這種惡心的行為早就該改改了,只要出現其他的選擇,就會有一部份人選擇不受這個氣。以前是沒得選,20萬以上的車你買國產?還是玩效能車玩越野買國產?現在不一樣了,對吧?
但是,如果真的要以世界第一為目標,你面對的是什麽?和現在的競爭環境一樣麽?我覺得綜合考慮上述幾點,海外市場的比亞迪,可能和鈴木正面硬剛都更難。別忘了,現在補貼吃凈也沒吃出口幾輛,未來要是真的也得上稅交養路費的時候,恐怕國內市場都不一定保得住吧?
5.產品線布局,一個有資格競爭世界第一的企業,一定不只有一條腿,比如豐田,從最家用的k- car到淩誌到世紀A到D+級別都有,比亞迪靠什麽開啟中高端市場?靠仰望嗎?如果在國內可以靠行銷號和民族主義的話,海外靠什麽?還是打算只做中低檔然後成為世界第一?
我看到現在對電動車狂熱相信的人總覺得很熟悉,因為我以前見過一群人,他們深信房價一直會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