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汽車「兩新」政策力度空前,補貼2萬元換新能源車引熱議,但內卷加劇,政策紅利能否持續推動車市增長?
文 /汽車人張恒
「補貼2萬元換新能源車?這力度真不小!」
近期,不少消費者的目光被2025年汽車「兩新」政策(報廢更新和置換更新)吸引。隨著各地「兩新」政策公布,業內普遍看好今年車市,但問題是:補貼發得猛,真能換來市場的長期活力嗎?
從去年的成績看,政策確實「拉了一把」。2024年,全國乘用車銷量2756.3萬輛,同比增長5.8%,相當於每天多賣出近1.5萬輛車。有機構測算,政策直接帶動了200萬到250萬輛的銷量增長,差不多占全年增量的半壁江山,效果有目共睹。
由於當前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然不低了,所以市場對2025年的政策預期也隨之下降。有機構分析師表示:「年初大家猜測補貼可能會縮水,結果政策不僅沒減,還覆蓋了全年。」這意味著,一輛車補貼2萬元的政策能持續12個月,總額可能比去年更高。政府的決心很明顯,就是要用真金白銀刺激消費。
普通人能拿到多少實惠?1月17日的新規,把「國四」排放標準的燃油車也納入了補貼範圍。簡單來說:報廢一輛老舊車買新能源車,補貼2萬元;報廢國四燃油車換小排量燃油車,補貼1.5萬元。這背後有個「小心機」——2026年新能源車購置稅優惠要「打折」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買新能源車能免10%的購置稅(最高3萬元),但到了2026年,這個優惠會變成「減半征收」,最高只能省1.5萬元。中汽協對此評論:「就像商場促銷最後三天,消費者肯定搶著下單。」預計2025年底會有一波「搶政策」熱潮,畢竟能多拿1.5萬元補貼誰不心動?
政策給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對車企來說2025年也是要發力爭奪市場的一年。多家車企尤其是新勢力紛紛推出20萬-30萬元的純電SUV,正面硬剛特斯拉Model Y;問界推出M8要填補M7和M9之間的空白;小鵬的首款增程式車型瞄準了長途出行痛點;小米汽車也準備用中大型SUV「YU7」殺入戰局。
其實,中國主推汽車刺激政策已經是傳統藝能了。2009年的「汽車下鄉」讓五菱宏光成了「國民神車」,2024年的政策則帶著新使命:全球經濟動蕩下,中國需要靠內需穩住陣腳。當部份國家放松環保要求時,中國仍在堅持新能源路線。更重要的是,智慧化和電動化的浪潮,也在倒逼老舊車輛加速淘汰。
2025年的汽車行業正朝著幾個重要目標前進:刺激消費、減少碳排放,同時推動汽車制造商提升技術。這幾點正是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方向。2024年,透過一系列政策的助力,汽車銷量增長了5.8%,證明這些策略確實帶來了積極的變化。
不過,當我們看向未來,單純依賴現有政策的效果似乎難以持久。長期來看,這樣的策略效果會逐漸減弱,想要每次都超出預期也不太現實。與此同時,「內卷」帶來的問題已經不少見。越來越多的車主在網上分享他們的不滿,新能源車的品質和服務相比傳統燃油車不升反降,問題頻出,噪點越來越多。
在政策紅利的推動下,行業的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頭部車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誌在成為國際品牌;新興品牌則選擇不同的路徑,專註於技術突破以求生存。無論大小車企,都無法逃避嚴酷的市場淘汰賽。
可以預見的是,在2025年,由於補貼引發的競爭必然有增無減,汽車行業不可避免地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和整合。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