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首款SUV(代號MX11),越來越多的有料資訊正陸續浮出水面。比如,計劃2025年釋出,支持雙電機,帶後輪轉向,打孔剎車盤,繼續采用同款小米SU7的博世電子助力制軔系統和ESP制軔方案,另外,結合已經大量曝光的路試諜照來看,相當醒目的長前艙和更短的後懸設計,明顯有別於傳統SUV,C柱後的大角度溜背直接點明了其跨界運動內容,這樣的設計風格似乎也在傳遞一個訊號,那就是這是一台比小米SU7更加實用,且依然可以提供駕控樂趣的SUV。
縮短後懸最佳化二排空間,為了操控車高看齊SU7?
比起小米SU7,小米SUV的後懸明顯變短了。那麽好訊息就來了,新車在座艙空間方面的表現,會比小米SU7更加實用,尤其是後排的腿部空間,畢竟,縮短後懸的直接體現,就是軸距被整體拉長了,盡管軸距不是影響空間的唯一因素,但這多少還是給後排座椅的放置位置騰出了一些後移空間,再加上傾角並不大的C柱,這說明至少二排座椅的頭部空間是基本有保證的,而且車身整體的長度,是一定會高於SU7的,針對這一點,Model Y較Model 3車身稍長就是典型的例子。
壞訊息是,後懸架經過縮短,小米SUV的車身結構就變成了短前懸+短後懸,車輛整體的前後配重因此會受到影響,換句話說,就是操控精準性和行駛穩定性會大打折扣。當然,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並不難,至少需要實作兩個前提條件,即降低車輛重心、調整懸架系統。
車輛重心的高度,是直接影響車輛整體操控和穩定性的關鍵因素之一,這個很好理解,即重心越低執行越平穩,通俗點說,就是車輛的重心越接近地面,轉彎側傾就越少,這也是跑車底盤普遍極低,改裝車第一項升級的工作。而不同於燃油車,純電動車由於不需要大重量的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大重量的核心部件只有動力電池,這就直接拉低了車輛重心,所以在先天設計結構上,純電車要比燃油車更容易解決前後配重問題。
另外電機不論是出現在前軸、後軸還是前後軸都布局,和體型龐大的電池組相比,經過高度整合的電機,重量對配重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再回到小米SUV上,其會繼續用上CTB一體化技術,即電池上蓋和車身地板合二為一,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底盤鋼架結構,另一方面則是重量分布的更均勻,對前後配重更有利,再結合其偏運動的產品定位,這基本就確定了小米SUV的離地間隙註定不會做的太高,作為旁證,編號012的小米SUV路試車在和小米SU7同框下,兩款車的高度幾乎持平。
基於低離地間隙的設定,小米SUV在懸架系統方面肯定也是會有同步調整的,參考小米SU7前雙叉臂後五連桿的結構,新車大機率仍會采用這套布局,空氣懸掛也會繼續出現,如上下支臂羊角等部件同樣會用鋁合金材質,所以剩下的難點就在調教方面了。
到這,針對小米SUV基本就可以下一個結論了,後懸的縮短和傾角不大的C柱,最佳化了二排腿部和頭部空間,而為了保證駕控穩定性不減分,且考慮到整車風阻,新車的車身高度註定不會太高,甚至有可能在空懸最低時,車高幾乎看齊小米SU7(車高1455mm)。
和轎車一樣高的SUV?這似乎有些背離常識了,這就涉及到產品定位了,就像定位中大型SUV的Polestar 4,2999mm的軸距比小鵬G9還大,但車身高度卻只有1544mm,這個高度幾乎和比亞迪卡玫基一樣了(車高1540mm)。
如此一來,小米的首款SUV,其產品定位就更加清楚了,未來對手不會是像蔚來EC7、飛凡R7這類轎跑SUV,而是更偏跨界內容,甚至都可以歸類到shooting break獵裝車,這意味著,新車的目標是基於小米SU7,帶來有顏值、有駕控、更實用的小米汽車,而真正勝任載6人或者7人,主打大空間的,那將是小米的第三款SUV,也就是帶增程式動力那款產品準備做的事了。
後懸掛排除H臂式,CDC+空懸或成標配?
前面已經提到了,小米SUV在調整後懸架之後,為了保證操控穩定性肯定會最佳化底盤,所以能夠確定的是,前懸部份新車會繼續搭載小米SU7的同款雙叉臂式結構懸掛,具體的優勢不再贅述,新車的重點,依舊是在後懸部份。
如果不出意外,小米SUV在動力上還是會基於現有技術,推出後驅和四驅兩種版本,其中小米超級電機V6最大功率220千瓦、峰值扭矩400牛·米,小米超級電機V6s最大功率275千瓦,峰值扭矩500牛·米,對於能支持較大的馬力後驅、四驅純電車而言,後懸的最佳選擇只有五連桿和H臂多連桿了。
這二種懸掛的優勢,都是能同時照顧到舒適和操控需求,只不過,H臂多連桿的結構相比五連桿更緊湊,沒有拖曳臂結構占據底盤空間,襯套剛度甚至能做到最大30千牛以上,如此高的剛度對側向力的傳遞能起到絕對的導向作用,而且還可以做到五連桿無法實作的與縱向制軔柔順性解耦,直白點說,就是H臂能透過內部連桿,把制軔車輪轉角解耦到Z向位移,而五連桿只能朝X向,具體的體現,是當車輛發生制軔時,重心會瞬間轉向車頭方向,後軸失重後姿態會朝上運動,H臂裏的內部連桿則會發生朝下拽車輪的姿態,操控穩定性可見一斑。
也就是說,滿足車輛更強運動形態的,H臂多連桿似乎是更不錯的選擇,但,目前已經得到確認的是,小米SUV支持後輪轉向功能,也就是說,這套懸掛可以直接pass了,原因正是因為H臂先天的物理結構,導致它基本鎖死了轉向節的運動方向,只能朝上下方向運動,而現有五連桿的調教上限還很大,仍有精細化X軸Y軸應力的空間。
給H臂多連桿增加一套轉向機,現在也能實作後輪轉向功能了,不過對於小米SUV而言,這套技術並不需要,也沒必要,從成本角度看,H臂多連桿就已經算是增本的一大負荷了,再給本就緊湊的底盤增加電機,這不僅加大了整車底盤的調教難度,也再次提高了整車的制造成本。
所以,對於小米SUV來說,最適配的方式,仍是在後懸掛上選擇五連桿,CDC+空氣懸架去盡可能最佳化Z軸,如此一來,後懸的舒適性有了保障,整車的運動性操控也有了保證,所以,基於現款小米SU7的駕駛反饋來看,配備CDC+空懸的四驅頂配,駕駛質感和乘坐舒適性明顯是更高一個檔次的,這對於首次試水SUV的小米汽車而言,把這項組合若是做成標配,豈不是在同級市場又多拿了一個籌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