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職業司機,FiA銀級,現在主業Radical Cup NA,屬於運動原型車領域
可以說絕大部份人對於在專業賽車裏將要承受的暴力G值和脫水沒啥概念...
首先要確定一點: 賽道和競技駕駛是暴力的...和普通道路的駕駛完全是兩個東西
關於駕駛方面的不同請移步我之前的回答
開賽車的人會不會覺得平時開車太慢? - Coalescenc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545930/answer/2312943589
—————正文分割線—————
本人對f1的接觸限於坐進靜態f1和小的時候爸媽帶去看f1比賽,但是低組別的方程式式和開放座艙開過不少算有經驗能聊一聊這個話題
用我現在主業的Radical SR3這台車來說,整備品質750公斤,橫向最大G值2.3G,無轉向和剎車助力。一場短程沖刺賽時常40分鐘,如果是1分20左右一圈的高速賽道是連續開30圈一共120公裏左右。一個周末的比賽我需要開4次這樣的40分鐘。
因為Radical有一個很小的副駕位置,所以我帶過一些乘客用我平時比賽75%左右的速度體驗賽車是什麽感受。猜猜看一般乘客在我的副駕能堅持到第幾圈?
除了部份身體素質好且跑過賽道日活動或者卡丁車的乘客能堅持到3-5圈以外,剩下的人基本沒有能撐過兩圈的...
(插一個乘客乘車體驗,乘客有賽道駕駛經驗)
為什麽賽車是體育運動 https://www.zhihu.com/video/1623968855428063233我有個習慣是每次帶完人問一問乘客是什麽體驗最難受,所有乘客們去吐完回來回答我的基本一致:剎車和高速彎道的g值感覺內臟都移到身體的一邊,在高溫和暴力的動態下要耗費不少體能保持自己的身體穩定、意識清醒,脖頸在支撐頭盔g力的同時還要抵抗高速空氣帶來的頭盔上浮,加上高空力車入彎的高速和護墻快速逼近帶來的本能的恐懼。
乘客只需要承受g力就可以了,對於駕駛的人來說還需要:
- 驅動無助力方向盤在厘米的尺度上控制車身動態
- 脖子要在支撐頭盔的同時保持穩定並且轉動觀察兩側
- 左腳用全身的力量踩動無助力剎車踏板並且在1%的尺度上控制踩踏力度
- 核心發力保持身體穩定
- 抵抗座艙內50度左右的高溫
- 抵抗脫水帶來的意識模糊
- 思考輪胎管理策略和比賽策略,在無線電裏和工程師溝通
P.S. 因為側向g值約為2,所以上述的一切都是在3倍自身體重和頭盔重量下完成的。
大家可以看到,難點不是在於轉動多沈的方向盤踩多硬的剎車,也不在於承受比過山車高一倍的g力,關鍵在於在這樣的環境下持續完成精確的控制和操作,如果你犯了錯誤會面臨嚴重的後果。
這還只是低組別賽車的程度,f1動不動就拉到5-6個g,320+的時速,肉眼可見的快節奏,還有方程式式賽車敏感難駕馭的天性... 碰過方程式式的人觀看f1比賽,看到那群人看起來開的如此輕松悠閑簡直就是一場大型賽車夢摧毀大會... 聯想到他們的身體在承受的極限環境對比他們悠閑自得的控制只能說f1恐怖如斯...
--
說回到比賽和體育,為什麽賽車是體育運動?
駕駛本身可以適應,同一輛車會越開越簡單,身體上也能逐漸接受,但是為什麽賽車還是體育運動?但是我用賽車在賽道日玩一天不算?
因為只有在會內賽裏一次一次的嘗試超越自我極限感覺精疲力竭的時候,在比賽最後10分鐘輪胎狀態已經大不如前,高溫脫水讓人意識模糊開始自己和自己說話,同時後面的對手可能就在距離2秒的位置虎視眈眈等著你犯錯誤,你堅定的在絕境籌劃最後一擊的時候,才是真正的體育。競技體育的標準不就是:你不止要挑戰自己的極限,還要把自己的極限推到別人之上;你在進步,別人也在進步,你的進步要比別人快才能有一線生機。
這不就是賽車每天在做的事情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