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振動,其它很多計畫車評也是主觀評價。
這其實算不得是問題,主觀評價本來也是汽車開發中比較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一個好的準確的主觀評價才是重要的並不可或缺的。一般車企要是培養一個好的主觀評價測試人員,那花費絕對都是百萬級別的。
主觀評價並不是根據自己根據自己經驗好惡進行評價車輛。我的理解是,主觀評價是把人體當作各種傳感器對車輛進行測試,人體就是客觀測試的裝置。而且主觀評論是一個快速有效的評價車輛得到結論的方法。有效並且高效,而且最後的結論一定是和客觀測試強相關,不說百分百一致(這也是客觀測試和主觀測試需要註意的地方),大方向和整體調性絕對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一定是你主觀評價的不準確。
在汽車開發過程中,有個需要用到主觀評價比較多的計畫就是底盤調校,而主觀評價又是底盤調校裏重要的一環。每輪方案不可能去做一整套的客觀測試,這樣研發進度無限拉長。比如調減振器,有可能要調到想要的、合適的、平衡的、安全的、舒適的減振,需要經過幾十輪的調校測試。如果這時候每組都來客觀測試一把,做一下操穩(handling),做一下平順性(ride),那不知道猴年馬月了。
前段時間,協助一老外調校減振器,老外評價完了會和我說一下他的感受。說實在的,有些感覺我也感覺到了,但是很多東西我就沒感受到,我還不算小白,更不說普通消費者了。
主觀評價在我的理解裏其實是一個特別系統性的工作,不是人誰都能做。在一般人認識裏,主觀評價確實誰都能做,不就是開開車嘛,有啥大不了。某些層面來說,確實也對,只要在開車,在坐車都能算是在評價。不過在像做底盤調校開發中的這種主觀評價,評價人員絕不是隨便都行,要不然就不會有所謂的底盤調校專家了,你看著別人每天也就是在車上開開車做做方案就一天掙上萬塊錢,好像啥也沒幹,也就開開車。但是別人能試出來,你就是不行。
上面說了主觀評價和客觀測試一定是強相關,這裏評價人員一定是對於客觀測試也十分熟悉。我理解的是,一個好的主觀評價人員一定對於客觀測試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好,因為你在主觀評價的時候其實相當於也是在做客觀測試,只不過傳感器裝置等變成了自己的身體,用我們的頭、手、屁股、腳等等來感受車輛的振動,感受車輛的沖擊,感受車輛的側傾等等。看似評價時隨機的操作(比如突然打一下方向),其實都是評價人員為了感受車輛某方面動態響應的情況(比如瞬態響應等等)。所以主觀評價絕不是你想怎麽開就怎麽開。
回到這個問題,為什麽車評人喜歡主觀評價。我的理解是,這評價真的是 誰都能做,又不是誰都能做。任何人都能對車輛進行一兩句的評價,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能。總不能讓車評人去做一套操穩,掃描一下硬點啥的吧?
還有一個原因,我覺得也很簡單,那就是因為貴,從裝置來說就貴,簡單的比如一套操穩裝置那也是百萬級別,一套平順性測試裝置又是100多萬。
就如同之前我說知乎上關於汽車的熱點一樣,汽車板塊最容易熱的問題基本都是關於車禍的,如果是特斯拉出車禍那就更熱了。就是因為車禍這種事每個人都能參與,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像純技術問題,大多數人根本不具有專業性,討論也就沒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