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的發展早已逾越百年,在漫長的燃油車時代,眾多老牌車企,例如大眾,豐田等,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廣大使用者的青睞,憑借廣大的民眾基礎,他們也是穩穩的站在了領頭位置。而當電氣化浪潮襲來,一眾國產自主品牌承載著我們的熱切希望脫穎而出,他們的成長嚴重威脅了守擂者們的利益。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很多國家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關稅大棒無情的砸向了國產電動汽車,一道道高聳的貿易壁壘讓中國車企揚帆海外的征程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此背景之下,許多公知大肆鼓吹國產自主品牌發展人受挫,遲早要完,貌似我們只有低頭認慫這一條路可走。然而在數據面前,廣大公知們終究是遭到了無情打臉。
不平凡的2024年已然翻篇,國內汽車行業再度迎來了年終交卷時刻。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於1月13日所公布的數據來看,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641萬台,同比增長23%,這是自2023年中國以522.1萬台汽車出口量的數據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國汽車出口第一之後的又一次勝利。盡管當前諸多競爭對手尚未公布全年數據,但是從24年前11個月的數據來看,中國已將競爭對手們遠遠甩在身後,出口優勢持續擴大,蟬聯出口第一基本上是板上釘釘。除此之外,在24年中,中國的汽車出口額達到了1,174億美元,所占中國出口總額也是從去年的1.7%提升到了3.3%。
面對歐美國家的層層設阻,中國出口汽車產業能取得如今的成績著實是相當提氣。汽車出口量一年一個新台階的背後,也標誌著中國從汽車出口大國到出口強國的轉變,從敞開懷抱的東南亞市場,到築起高墻的歐美市場,中國汽車品牌正加速駛向大航海的攻守時代。
在公布以上數據的同時,中國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還向大家介紹道,2024年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把這些汽車首尾相連,可以從北京到羅馬。
根據我們所查到的數據來看,在24年的1~11月份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量為182.34萬台,同比增長17.55%,增速十分強勁。新能源汽車儼然已經成為了中國汽車出口的一張閃亮名片,這是我們區別於或者說優於國外品牌汽車的一大特點。確實中國汽車出口能取得如今的成績,與飛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說在中國汽車出口量躍居世界第一的過程中,傳統燃油車發揮了巨大作用的話,那麽隨著全球範圍內對環保及永續發展的日益重視,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是愈發強勁。
再讓我們看一下24年中的出口大戶都有哪些。不出意外,奇瑞依舊是出口量第一名,24年中該品牌以114.4萬台的優異成績居於出口榜榜首。除此之外,上汽,長安,吉利,長城,比亞迪,北汽,特斯拉,江淮和東風,也是與奇瑞一同占領了出口車企前10的高地。除特斯拉之外,其他品牌均為中國車企,而這9大車企的出口總量也是接近了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總和的90%左右。
從增速來看比亞迪無疑是最為誇張的,該品牌24年累計出口量達到40.77萬台,同比增長振幅超過71%,遠超國內市場增速。同時比亞迪的出口車型銷往了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面極廣,海外市場儼然已經成為了這一新能源霸主的重要增量市場。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國產自主品牌在海外開疆拓土的同時,也是邁過了從單一整車出海階段,轉而追求技術,資金,人才與產品的協同輸出,更為深度地融入海外市場體系,以一車出海帶動全力發展的多元化出海模式已經開始加速顯現。
其中在2024年中,很多車企的海外工廠進入到了快速落地期,一方面他們透過依托更近的地理位置更低的人力成本以及降稅補貼,關稅豁免等政策紅利,在當地市場實作了從制造到生產再到銷售的完美閉環,產能已經同步放射線至東南亞以及大洋洲市場。另一方面,在難啃的歐洲地區,很多車企也是巧妙的利用了合資的方式來完成可本土化生產,例如新勢力品牌零跑便借用與Stellantis的合作關系,成功在歐洲實作了落地生產,並已開始著手準備零部件的本土化生產。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憑借新一輪的技術爭奪上位,我們的國產車企正在昂首闊步的加速走向海外,自主品牌與跨國之間的地位輪次已經開始交替。個人認為,在未來的出海中,我們的自主品牌要明確完整、高效且具有成本優勢的產業鏈是我們的根本優勢所在,也是我們站穩腳跟的關鍵,補齊短板,握緊拳頭,才能一擊必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希望國產車企能在2025年實作新一輪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