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目前流感90%是甲流,流感的7天症状图表,及吃药的不同

2025-01-21女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说到流感,恐怕每个人都不陌生。但你或许不知道,眼下正肆虐的流感中,90%是甲型流感。甲流是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以传播迅速、症状明显而闻名。

你可能早已听说过「7天自愈」这个说法,但这7天里,具体发生了什么?症状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更重要的是,在吃药和不吃药之间,结果会有多大区别?今天的文章,带你全面了解这场「7天之旅」,并解答你心中的诸多疑惑。

为什么甲流成了主角?

为什么今年的甲流占了流感的 90% ?这绝非偶然。

流感病毒分为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甲型是导致大规模流行的「主力军」。

相比乙型流感的「低调」,甲流的「个性」更为鲜明: 传染性强、症状严重、变异频繁

今年甲流的高发,与多个因素有关,比如气温波动、人员流动增加,以及病毒的自然进化。

甲流的另一个特点是,它「钟爱」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儿童、老人和有慢性病的人。

研究表明,甲流的传播系数(R0值)约为1.5到3.0,也就是说,一个人能传染1.5到3个人。

而这一数字,比普通感冒高出整整一个数量级。

历史上,甲流的「威力」早有体现。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2009年的「pN1甲型流感」都是甲流的杰作。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效控制了流感的高致死率,但它的高传播性仍然让人防不胜防。

今年的甲流「霸屏」,再一次提醒我们: 流感从不是小事

流感的7天症状图:身体经历了什么?

许多人听说过「流感7天自愈」的说法,但这7天里,你的身体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时间线来梳理。

第1天:突如其来的发烧和疲惫感

流感的发病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今天还活力满满,明天可能就高烧不退。

甲流特别喜欢「高调登场」,体温常常飙升到39℃以上,伴随头痛、肌肉酸痛和极度乏力。

这些症状,其实是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时产生的「副作用」。

第2-3天:咽喉痛、咳嗽接踵而至

高烧持续,喉咙开始像「吞了刀片」一样疼痛,干咳增多。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得了「普通感冒」,殊不知甲流的症状要重得多。

咳嗽、喉痛、鼻塞 等症状,此时会明显加重。

第4-5天:症状高峰期

到了第四天,甲流的症状几乎到达巅峰。

咳嗽可能变得更加剧烈,甚至出现喘息、气短。

如果你的免疫力较弱,可能会发展成肺炎、支气管炎等并发症。

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一再强调, 流感并发症才是最大的隐患

第6-7天:退烧和恢复

如果没有并发症,甲流的发烧通常会在第六天左右消退,其他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但此时的身体仍处于「虚弱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恢复。

咳嗽、乏力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从这7天来看,甲流的「杀伤力」显而易见。

虽然大多数人能够自愈,但过程并不轻松,尤其是对于免疫力较差的人。

吃药和不吃药,有什么不同?

既然流感「7天自愈」,那是不是不用吃药也可以?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甲流的多数症状是自限性的,但药物治疗可以显著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最重要的是预防并发症。

退烧药:缓解症状,但别滥用

高烧是甲流的常见症状,退烧药可以帮助缓解不适,但使用需谨慎。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常用的退烧药,但不要同时服用两种药物,以免加重肝肾负担。

退烧药并不能治愈流感,只是缓解症状。

不吃药的风险

不吃药并非不可,但风险显而易见。

症状会持续更长时间, 并发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对于免疫力较差的人群,不吃药可能导致重症甚至危及生命。

甲流的预防,为什么要重视?

既然甲流的传播性和危害性如此之高,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每年的流感疫苗会根据流行的病毒株进行调整,对甲流的保护率较高。

日常的个人防护也不能忽视。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

流感的误区,你踩过吗?

误区一:感冒和流感是一回事

很多人把流感误认为「普通感冒」,但两者的差别天壤之别。

流感的症状更重,传染性更强,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误区二:年轻人不用怕流感

虽然甲流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威胁更大,但年轻人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2009年的pN1甲流大流行中,年轻人是重症和死亡的高发人群。

误区三:只要吃药就不用打疫苗

药物治疗是对症处理,而疫苗接种是预防的根本。

即使已经服用抗病毒药物,流感疫苗仍不可少。

写在最后

甲流的高发提醒我们,每一次流感季都不能掉以轻心。

从7天的症状演变,到吃药和不吃药的差别,再到预防和治疗的关键点,科学认识和积极应对才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最佳方式。

信息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流感防治指南】。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关于流感病毒传播动力学的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流感防控建议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