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正在影响孩子的视力

2024-07-05女人

孩子的近视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头等困扰。据国家卫健委 2021年最新数据: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为了预防近视,家长会注意孩子用眼的时间、光线及姿势的问题,但一些与用眼无关的鲜为人知的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噪音伤耳也伤眼

噪音会损伤听力器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耳聋,而实际上,噪音不只是对听力有害,它还会伤害视力。环保专家们发现,噪声会降低眼睛对光亮度的敏感性,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当噪音强度在90分贝时,视网膜中视干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当噪音达到95分贝时,五分之二的人会出现瞳孔扩大和视物模糊的现象;当噪音高达115分贝时,几乎所有人的眼球 对光亮的适应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衰减[1]。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和颜色视野发生异常,成为假性色盲。

而孩子周围的噪音最明显的就是带声音的玩具。有研究测试了市面上15种受欢迎的玩具噪音,结果显示:8种玩具在距离检测仪器25cm处(相当于儿童胳膊的长度)的噪音平均为81~105分贝,而在距2.5cm处(约是将玩具放在耳边的距离),14种玩具的噪音平均为84~115分贝,其中玩具手枪的噪音最高,在25cm处噪音为120~140分贝,2.5cm处噪音为130~143分贝[2]。

因此平时家庭生活中要注意控制音量,尤其是孩子的玩具,带声音的玩具最好每次玩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二手 烟是视力的隐形杀手

孩子吸二手烟会伤害肺功能和肺组织,而大家不知道的是,二手烟还会损害孩子的视力。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团队对1400名6~8岁的儿童研究发现,暴露在二手烟中的儿童,其脉络膜(一种含有细小血管的组织,可以滋养眼睛)会变薄,变薄的程度与接触二手烟的数量相关[3]。且烟草中有一种毒性较强的氰化物,在体内积存到一定的程度,可造成中毒性弱视[4]。而儿童的眼球正处于发育期,对香烟雾中的有害物更加敏感。

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视力

心理问题似乎与视力有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但是英国心理学家和眼科专家调查发现,视力下降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项对北京市西城区某小学4、5、6年级的32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不达标的196名学生中有84名近视,近视率达42.86%[5]。

之所以心理问题会造成近视,是因为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没有良好的用眼习惯也就容易近视;而且心理上的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有躯体化的表现,在眼睛上就会表现出视力减退,这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后导致的视神经系统异常。因此在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减少近视的发生。

偏食是视力的危险因素

偏食是在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长期 偏食不仅会引起厌食及营养不良,还会危害孩子的视力。一项调查发现,748名视力低下的学生中,偏食占了36.87%。这里的偏食是指偏爱甜食和精制食品。

专家分析,偏爱甜食会造成体内糖分堆积,而糖分在体内新陈代谢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和钙,而钙不足会降低血液渗透压,导致晶状体和眼房水的渗透压改变,当视房水的渗透压低于晶状体的渗透压时,眼房水便会通过晶状体囊涌入晶状体内,促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而造成视力下降。而维生素B1缺乏会影响眼部视细胞的发育,增加患近视的概率,还可使原有的近视程度加重[6]。

另外,孩子偏爱吃精制食品会导致体内微量元素铬缺乏,使胰岛素调节血糖的功能受到制约,血浆渗透压上升,促使晶状体和眼房水的渗透压上升,导致屈光度改变而损害视力。而且孩子吃的精制食物多做得较软,使孩子们缺少对食物的咀嚼能力,这样会造成下颌不发达,牙列不齐,长久下去面部肌肉力量变弱,眼睛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下降,导致视力下降[7]。

所以,在孩子的饮食上需要合理调配,粗细结合,软硬搭配,尽量少吃 甜食,适当多 吃些含钙、锌、铬与维生素B1丰富的食物,比如粗杂面、黄豆、芹菜、海带、瘦肉、鱼虾及水果等。如果孩子有偏食的习惯也应及时纠正,以免长此以往影响视力。

睡眠不足是引起孩子近视的

罪魁祸首

说起孩子睡眠时间短,很多人会想到这样会影响长高,实际上,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而且近年来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对儿童近视的影响已经超过了遗传因素[8]。眼睛调整主要依靠神经反射,通过睫状肌调节改变晶体形态来完成的,眼睛局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是近视眼形成的病理基础。如果孩子睡眠不足,会引起全身植物神经紊乱,特别是眼睛局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从而发生近视[9]。因此保证孩子每晚睡足9-11个小时也有保护视力的作用。

所以,家长在保护孩子的视力时,除了要注意用眼习惯和卫生以外,还要规避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只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还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