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精神分析让抑郁情绪改善?但患者可能会偏执,甚至成为现代版阿Q

2024-07-17女人

本文字数约:4311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精神分析若对抑郁症「有效」,与这3个因素有关

02、虽然情绪改善了,但他们成为了现代版「阿Q」


此图为AI生成

最近,我们撰写了多篇文章,分析了精神分析流派在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运用中,虽然有效,但非常低效。简单来说,就是难以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症状,甚至还有可能令青少年患者非常仇视父母,情绪波动更大,病情加重。

不过,有些网友可能有疑惑,他们发现,身边有的抑郁症患者接受了精神分析后,情绪明显好转,甚至一改以往的自卑、怯懦,看起来有了很大的积极变化。

这又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种情况,主要可分为2大类。一类多见于比较感性的、已经成年的女性抑郁症患者,她们认为自己适合接受精神分析,并认为自己得到了积极的感悟,心里想明白了很多事,抑郁情绪好转了。

但其实,她们的人格异常加重了,最常见的是偏执型人格异常、或者自恋型人格异常。只不过,因为她们是成年人,有更多的社会阅历,知道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隐藏」得更深。

而另一类则多见于青少年患者,他们接受精神分析后,看起来抑郁情绪改善了,不emo了,但其实并没有走向真正的精神心理健康。他们出现了一定的人格异常,甚至比较严重,并出现了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靠「精神胜利法」来维持情绪的稳定,只不过精神分析师和患者自身都没有意识到。

为什么这么说呢?怎么分辨患者的「改善」是否属于这个情况呢?以下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01、精神分析若对抑郁症「有效」,与这3个因素有关

为什么有的抑郁症患者接受了精神分析后,情绪有明显改善?这要从抑郁症的真正病因说起。

我们反复分析过,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不是遗传因素,也不是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

对于遗传因素,迄今为止,人类基因组计划花了至少30年、耗费大量资金,仍未找到所谓的致病基因。

对于「神经递质学说」,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这根本不是抑郁症的根源,最多只是中间因素。而且,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浓度并没有明显的异常。

那抑郁症的真正根源是什么?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大量实践已经发现,抑郁症的主要病因是后天的心理社会因素。具体来说,是个体从小到大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出现了完全内归因模式,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不断自我否定。

这些病理性记忆不断累积,最后量变到质变,患者出现了抑郁症症状。

但是,因为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储存在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患者想不起来,他们也未必能意识到自己的归因模式不理性。所以,很多抑郁症患者并不明白自己为何得病。

了解了抑郁症的真正病因后,就能进一步看清精神分析流派为何能够缓解部分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情绪了。主要与以下3个因素有关:

第一,有的患者接受精神分析后,会不知不觉地从原来的「完全内归因」转化为「完全外归因」。

比如,不少精神分析师容易过分强调原生家庭、尤其是患者父母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多患者父母不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严厉、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孩子。精神分析师往往会告诉患者,是他们的父母「控制欲」、「攻击性」太强了,所以导致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

这种分析让很多抑郁症患者感到「茅塞顿开」:

「以前,我觉得都是我自己不好,又笨又蠢,总爱钻牛角尖。原来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我父母把我害成这样的!」

这些患者认为自己就是单纯的受害者,错的都是父母,甚至认可「父母皆祸害」、「孩子的错都是大人的错」等极端的说法。

他们不再自我否定,抑郁发作有所缓解,但他们开始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尤其是家人,强烈地怨恨、责怪父母。他们可能会冲父母大吼大叫,大发脾气,甚至对父母拳打脚踢。

对于这种情况,患者的病情其实是加重了。如果复诊时精神科大夫发现患者变得暴躁易怒,极有可能会把诊断改为双相障碍,调整并加大药量。在主流精神科中,双相障碍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重性精神病」,很多患者父母难以接受。

第二,有的精神分析师会引导抑郁症患者学会一些「防御机制」,避免频繁地陷入负性情绪中,尤其是在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欺凌、打压的时候。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简单来说,它是指个体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方法来避免内心产生焦虑、恐惧等强烈的负性情绪。

比如,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压抑」是非常常见的防御机制,认为个体会把一些令自己难受的、焦虑恐惧的经历「压抑」下去,表现为选择性地遗忘,或者不去触碰、不去想。

还有「替代」,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遭遇了上级领导的PUA,在工作场合敢怒不敢言,但回到家之后冲着家人出气,那这个人采用的防御机制就是「替代」。

除此之外,「合理化」和「理智化」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防御机制。

「合理化」比较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个体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解释,使自己心里好受一些。某种程度上,这其实相当于自欺欺人或者掩耳盗铃。

而「理智化」,就是用理性取代感性,对事情不投入感情,用比较「冷漠」的方式来处理,从而避免自己感受到情绪上的不适。

比如遇到挫折、烦心事时,个体立刻用理性思考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会导致什么结果、该怎么应对等等,而不是先觉察和释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有的精神分析师会把这种表现称为「情感隔离」。

应该说,「理智化」这种防御机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如果遇到事情时过分地情绪化,不懂得有意识地利用理性来调控情绪和感受、及时解决问题,那有可能会导致事情进一步变得更糟糕,个体也陷于强烈的负性情绪中。

但是,如果「理智化」过头了,刻意地回避、忽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的话,这容易导致负性情绪无法释放,不断积累,反而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且导致个体缺乏积极面对、调控情绪的锻炼机会。

而且,有些精神分析师在解释、使用「理智化」时,容易对患者有所误导,导致他们看似理性,但其实是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和外界,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很多抑郁症患者遭受过不公平的对待、别人的欺凌,很可能一直都走不出这些心理阴影。有的精神分析师会引导患者学会「情感隔离」,让他们不要过多地感受别人给自己带来的负性情绪,可以把那些人当成无足轻重的人,更不必去在意他们的看法与评价,「这些人都不重要,你不用理会他们。」

这种「心理暗示」可能是让患者没那么自我否定和愤怒了,但是很容易导致他们意识不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甚至把别人合理的建议和指正也当作耳边风,错失在逆境中提升逆商的机会。

而且,如果个体长期忽视、隔离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很容易导致同理心缺失,对别人的情绪、感受也感受不到,或者视而不见,变得「麻木不仁」。

第三,精神分析流派拥有比较完整的、庞大的体系,基本能做到了自圆其说,还有很多专业术语,常常会令人「不明觉厉」。

很多抑郁症患者接触到精神分析流派后,产生了崇拜、甚至是膜拜的感觉,成为这个流派的忠实粉丝,甚至会自学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为自己对人的心理活动与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面对别人时忍不住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甚至认为很多人是无知、愚昧的。这种想法令他们变得非常自恋,孤芳自赏,从而摆脱了以往的自卑。

哪怕他们在生活中不被待见,别人觉得他们不好相处,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是别人够不着自己的水平,高处不胜寒,自己不被理解是正常的。

02、虽然情绪改善了,但他们成为了现代版「阿Q」

一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并不能单纯以情绪是否是正性来判断。

就像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在躁狂/轻躁狂发作的时候,他们思维奔逸、精力充沛,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非常高兴,甚至是兴奋。但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

他们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的估计,忽视了现实困难,从而频繁碰壁、受挫,很快又会进入重度抑郁发作的阶段。

而部分抑郁症患者接受精神分析之后,虽然情绪明显好转,但如果出现了上述不理性的外归因模式的话,这也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好转和康复。

如果他们长期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同理心,就很容易发展为人格异常。如果他们经过努力或出于其它原因,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名誉及权力的话,他们容易变得自以为是、自恋自大,出现偏执型人格异常或自恋型人格异常,甚至可能会达到人格障碍的程度。

在现实中,很多人很可能没有专门接受过精神分析,但也出现了自恋型人格异常。

比如臭名昭著的「杨叫兽」——杨永信,他就有典型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大量青少年被他电击得大声求饶、神情痛苦,他却能面带笑容,美其名曰「治疗」,简直残酷无情,严重缺乏同理心!

而美国前总统「懂王」特朗普,他也有典型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而且因为他在经商上获得成功,实现了财务自由,又当过美国总统,社会地位极高,最近还在遇刺事件中表现神勇,所以他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仍在加重。

当然,因为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影响很广,除了影响了心理学,还影响了哲学、文学、影视等领域。杨永信和特朗普是否在生活中受到精神分析流派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的抑郁症患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人群,他们接触过精神分析理论后,逐渐变成了现代版的「阿Q」,遇到挫折时用「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自我麻醉。

比如跟别人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他们不进行理性的综合化归因,看到并提升自己的不足,而是自我安慰:「这些人都是傻子,我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当犯了错误,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时,他们从不思考别人说的是否有道理,反而内心充满优越感:夏虫不可语冰,他们跟我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他们懂个屁!我不走寻常路,恰好证明我不是一般人!

当在外面受了委屈,但又不敢有理有据地反击时,他们回家就为了「窝里横」,将负性情绪发泄给家人,以此获得情绪的平衡。

这种方式让他们看起来情绪很稳定,甚至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内心真强大,可实际上,「精神胜利法」无法令他们的内心真正充实起来,更无法令他们得到提升、进步,获得真的成功和幸福。

从某个角度上讲,他们其实是逃避现实,把自己关在心理舒适区里,久而久之,他们的认知和能力只会越来越落后。

当然,在精神分析流派所说的防御机制中,也有比较积极、正性的方式,比如升华。

所谓的「升华」,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积极、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当被别人欺负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促使自己不断努力学习,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提高能力和社会地位,免受别人欺负。这其实是高逆商的一种表现。

不过,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因为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认知。如果主要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得不到修复,他们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很难真正做到「升华」。

希望大家要看清楚精神分析流派为何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尤其是抑郁症患者的父母,如果想带孩子寻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对于精神分析流派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