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在不经意间发现,看近处的字需要把书本拿远一些才能看清;或者觉得眼前的光线变得昏暗模糊,尤其是在夜晚或强光下,这种情况可能是老花眼或白内障在「找上门」。这些问题看似寻常,甚至被一些人视为「老了就这样」,但实际上,它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有着深远影响。
老花眼与白内障,虽然一个是生理性的眼睛调节能力退化,另一个是眼睛晶状体的病变,但都与晶状体的功能变化密切相关。大概从40岁开始,人们可能会觉得看近处的东西,比如读书,变得有点费劲了,这就是老花眼的开始。原因是眼睛里那块「调节镜头」(晶状体)变得不那么灵活,不能很快地调整焦距来看清楚近处的东西。白内障则更多发生在50岁以上,尤其是60岁以后,是晶状体逐渐变得浑浊,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首要原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白内障早期的忽视和延误治疗往往是问题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早点发现问题,早点治疗,对眼睛恢复视力、让生活过得更好非常重要。就像老话说的,「小毛病不处理,大问题就难解决了」,眼睛的健康也是这样,得重视起来。
老花眼:无需焦虑,科学应对
很多人对老花眼感到担忧,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看不清近处」后,会误以为眼睛出了大问题。但实际上,老花眼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即便如此,老花眼的出现仍会对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例如阅读、写字甚至手机操作都变得困难。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老花?
判断老花眼的简单方法是:看近处的字时,是不是得把字拿远点儿才能看清楚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且年龄在40岁以上,很可能是老花眼的表现。建议此时及时就诊,验配一副合适的老花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老花眼镜的选择一定要经过专业验光,避免盲目使用市场上的成品老花镜。现成的老花镜因为度数都是定好的,很难刚好符合每个人的眼睛情况。要是长时间戴这种不太合适的眼镜,可能会让眼睛觉得累,或者让人头晕不舒服。
新科技帮助应对老花眼
近年来,针对老花眼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双焦点或多焦点镜片、渐进镜片等,可以帮助解决不同视距下的视物需求。此外,针对部分患者的特殊需求,某些眼科手术也能够在矫正视力的同时解决老花问题,例如通过晶状体置换术来恢复晶状体的调节功能。
白内障:拖延治疗或致视力不可逆损伤
相比老花眼,白内障的影响更加深远,甚至可能威胁到独立生活能力。在白内障早期,患者常常只感到轻微的视力模糊,尤其是在光线较强时容易出现眩光现象。但是,随着眼睛里那块「透明玻璃」(晶状体)变得越来越模糊,患者的视力就会慢慢变差,最后可能连眼前的东西都看不清了。
白内障为何不能拖?
不少人因为怕做手术,就想着「能拖就拖」。但其实白内障要是拖得太久,可能会惹出别的麻烦,比如青光眼甚至更严重的眼内发炎。而且,拖得越久,手术就越难做,手术后眼睛恢复得也没那么好。医生提醒大家,白内障还是早点做手术比较好,这样眼睛才能恢复得更好。
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如何?
现在,做白内障手术的技术已经非常厉害了,成功率超过98%,非常高。医生会用一种超声波的方法,像磨豆腐一样把眼睛里变模糊的那部分去掉,然后放一个新的、透明的晶体进去,这样眼睛又能看得清清楚楚了。整个手术很快,只要十几分钟,而且做完就可以回家,不用住院。手术后恢复得也快,不会耽误平时的生活。
李老师是一名退休语文教师,平时喜欢写字、看书。两年前她发现自己看书时总觉得字迹模糊,还以为是老花加重了。直到今年上半年,她连电视字幕都看不清了,才决定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确诊为双眼白内障。手术后,李老师恢复了0.8的视力,她感慨地说:「早知道手术这么简单,就不应该拖这么久,耽误了好几年。」
虽然老花眼和白内障这两种眼睛问题是很难完全躲开的,但是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让它们来得更晚一些,发展得也慢一些。例如,减少用眼疲劳,增加户外活动,注意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A、C、E以及叶黄素的食物,对于眼部健康非常重要。
眼睛就像一扇窗户,用得越久,窗户玻璃难免会蒙上一层灰尘。而老花眼和白内障就是那层逐渐加厚的灰,虽然不会一夜之间让窗户完全模糊,但如果不及时清理,最终会让「窗外的美景」变得模糊不清。
视力问题虽然随着年龄不可避免,但它们并非不可控。老花眼需要科学的验配,而白内障则需要早期干预。无论是佩戴合适的眼镜,还是进行必要的手术,现代医学技术都能帮助每个人享有清晰的视界。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应及时行动,主动掌控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