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北宋年间,一位年轻的医者正在翻阅【小儿药证直诀】。
这本医书的作者钱乙,号小儿易奇,乃北宋名医,一生专注儿科医术。
医者读到书中关于小儿脉象的篇章,不禁叹道:"前人都说小儿脉象难辨,为何钱老说得如此简单?"
正当他疑惑时,一位老医者推门而入。
![](https://img.jasve.com/2025-1/d9081bb217a1d354b4b00121443634b2.webp)
这位年轻医者名叫张知礼,在开封城内开了一间小小的医馆。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专攻儿科医术。
可每次给小儿诊脉,都觉得无从下手。
有时觉得脉象飘忽不定,有时又觉得变化太快,捉摸不透。
这天来访的老医者姓王,是城中有名的老大夫。
他见张知礼正在研读【小儿药证直诀】,便问道:"你在看什么?"
张知礼恭敬地答道:"我在研习钱乙先生的医书,可读到脉象部分,心中有许多不解。"
老医者笑了:"钱乙先生的医术,在我们宋朝可是数一数二的。他不仅医术高明,还特别善于总结经验。你有什么不明白的,不妨说来听听。"
张知礼将书摊开,指着脉象部分说:"钱先生在书中说'小儿脉象不复杂,只要记住这六法'。可我听前辈们说,小儿脉象最难把握,变化多端。这是为何?"
老医者轻抚长须,说道:"你随我来。"
![](https://img.jasve.com/2025-1/9f3737c3133539918d5151504d6dcdcc.webp)
两人来到医馆的诊室。
正巧有一位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前来求医。那孩子面色发白,精神萎靡。
老医者示意张知礼先给孩子诊脉。
张知礼把手搭在孩子的手腕上,感觉脉象忽快忽慢,一会儿浮一会儿沉,顿时又迷惑了。
老医者看出他的困惑,说道:"你把钱先生说的六法背来听听。"
张知礼回忆道:"钱先生说:'一看面色,二听声音,三摸前额,四察呼吸,五辨冷热,六诊脉象。'可这...跟单纯的诊脉有什么关系?"
老医者点点头:"钱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了小儿诊断的奥妙。你再试试,按他说的这六法,一一检查。"
张知礼依言照做。他先观察孩子的面色,发现面白唇淡;再听孩子的声音,发现啼哭无力;摸了摸前额,微有汗意;观察呼吸,略显急促;手摸孩子手脚,略感发凉。最后再诊脉,这次他发现,原本觉得杂乱的脉象,似乎有了某种规律。
张知礼若有所悟,正要开口,老医者抬手止住了他:"且慢说。你觉得钱先生为何要设立这六法?这其中有个重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