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近视趋势呈现低龄化——根据国家卫健委调查的最新数据,2023年我国学生近视率52.7%,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另一方面,我国6-10岁低龄儿童的近视现象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许多孩子在学龄前或早期就开始出现近视。
这一数据引起民众极大的关注,视力下降已经成为眼部健康的重要问题,很多人都将此归因于电视、手机、电脑……那么回到古代,古人没有这些电子产品,是不是就不会近视了呢?
其实,古人近视的还真不多。一是因为读书人占少数;二是因为平常多用自然光源,晚上能点灯油熬夜读书的少;三是古人写字用毛笔,写过毛笔字的应该了解,用毛笔写字的情况下,眼、笔、字的距离其实很难太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近视在古代可以算是「贵族病」了。
本期,我们带大家一起聊聊古人近视与眼镜的那些事儿~
眼镜的历史沿革
眼镜发明以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寿命受到视力的严重制约。例如猎人的远视力比近视力更重要,而从事精细加工的手工业者、经验丰富的账房会计或是常年阅读的抄书人,通常会因为近视或老花眼而被迫退出这个行业。
古人称近视为「不能远视」,就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古人也认识到用眼过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如「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等。但是,古人对近视的发病机理没有科学的认知。
如今,我们知道近视的机理是:眼球内部的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距离拉长,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导致物体影像模糊。而古代医学却将近视的发病机理主要归结为阳虚,如清代医学家林佩琴写到:「能近视不能远视,阳气不足也,治在胆肾。加味定志丸,或八味丸。」
在东方,关于眼镜的史料记载并不少见。据考古发现与文献可知,在西洋眼镜传入之前,我国已经有了防护眼罩、放大镜和西域传入的老花镜。
关于防护眼罩,以唐朝铜眼罩最为典型。这件铜眼罩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东南约40千米的阿斯塔那古墓,薄薄的铜片被锻压成连体双桃形状,边缘和中央都钻有密集且排列整齐的小孔。与现在的墨镜相比,铜眼罩虽然有点笨拙且其貌不扬,但透过眼罩中央的小孔,佩戴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眼前景物。眼罩的边缘还有布料和绑带,方便使用者佩戴。
唐铜眼罩
图源|央视新闻吐鲁番博物馆
新疆吐鲁番地区夏季光照丰富、降水稀少,形成了沙漠戈壁多、风沙大的特点,冬季多降雪,积雪期长,雪地反射的强烈紫外线会损害人的视力严重时还会导致失明。专家推测,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古代新疆人外出时就会戴上这类眼罩,不仅可以遮挡风沙和紫外线,还能起到预防雪盲症的作用。
图源|央视新闻【国宝档案】铜眼罩截图
除了防护眼罩,还有需要提及的放大镜。我国已知最早的放大镜,1981年出土于江苏邗江甘泉二号东汉广陵王刘荆墓,为水晶材质。该镜(下图)直径为1.3厘米,镶嵌在用黄金精制的联珠花纹金圈中,可以放大物体4至5倍,这说明我国早在东汉初期就能加工磨制水晶石凸透镜片了。
东汉金圈嵌水晶放大镜
图源|国家人文历史
清代学者赵翼所著的【陔余丛考】中记载:宋时有一位叫史沆的狱官,看卷宗时会取十几种水晶放在旁边,阅读时他就把水晶举起来放在眼面以增强这些文字的清晰度。可见,我国南宋时期已经有了用于帮助阅读的凸透镜片。
玻璃材质的眼镜在明代宣德年间传入中国,明代人曾形容当时的眼镜大小如两个铜钱,「色绝似云母,而质甚薄」。眼镜用金丝当轮廓镶嵌在一起,两个镜片「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形状类似剪刀)。眼镜的大小可以放在中等匣子里。老年人眼花看不清小字时,把此物打开,放在眼睛前方,或是用绢带绑在脑后,字立刻就变大了。
明代流入中国的这种老花镜有的来自西域,是用良马交换得来,也有的来自海上贸易。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把眼镜带到东南亚,又传入中国。当时,「眼镜」确切地说是「老花镜」,通常作为稀罕物件由皇帝拿来赏赐给老臣。只有身份地位不凡、有财力人脉的上层阶级才能搞到。
图源|电视剧【梦华录】剧照
到了清代,眼镜实现了本土化生产,磨制镜片的视觉原理已经被中国人掌握。光绪年间举人徐珂就总结过眼镜的原理和用途:「用凹面镜,以补眼内水晶体之凸隆过度;用凸面镜以补水晶体之过薄,而增其凸度,得明实目前细微之物,是为远视镜,大抵老人所用,又称为老花镜;用平面镜,以防尘埃、避光线,是为平光镜。」「我国所制皆为水晶为之,有色者,浅之为茶晶,深之为墨晶。自外国之托力克片输入,用水晶者遂少。」
由于中国的玻璃生产一直不温不火,明清时期广东工匠们仿制进口货制作的眼镜,用的都是水晶石替代玻璃,成本太高,价格也居高不下,清人陈康褀说:「今水晶眼镜兴于国初,弥贵于珠玉。」
清黄色缎绣孔雀牡丹纹眼镜套
图源|故宫博物院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的记载,清代宫廷的眼镜主要来自西洋人的进献,以及王公大臣、粤海官员的进贡,内务府也会到北京的古玩市场上购买;对于皇帝有特殊要求的眼镜,则交由造办处自己制作。此处不得不提及一位眼镜爱好者:雍正。
雍正是位不折不扣的眼镜迷,宫中无论采购还是自制眼镜数量都非常庞大,多数时间一下单就是十副。每一副眼镜有不同的功用和适用时辰,有老花镜,也有近视镜,此外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申时、亥时各一副,后来午时、未时、酉时、戌时也各加做一副。这还不够,此后卯时和子时又添做一些,光是与时辰有关的眼镜最后就凑够了24副。皇帝对眼镜的要求也很严格,造办处做的眼镜度数不明确或是不合规格的,一律打回重新「收拾」。
雍正朝时,西洋进献眼镜一次就不下百副,都是玻璃镜片,而清宫内务府到古玩市场采购的眼镜大多是中国自制,镜片是水晶。宫中仿制的西洋眼镜也都使用玻璃材质,再加上有中国特色的吉祥装饰。因为皇帝需求特别大,内务府一般都会提前把后几年的眼镜都做出来,放在库房里存着,皇帝一旦需要,立刻奉上。
清宫旧藏金丝眼镜
图源|故宫博物院
清代宫廷收集的这些眼镜,很多流散不见,只有百副留存,大小不一、样式灵巧、做工精良,有平光镜、近视镜和老花镜,其中又以老花镜最多。宫藏自制的水晶眼镜,镜架有黄铜的、玳瑁和象牙柄等,上面这副金丝镜架玻璃镜片的眼镜便刻有14k的含量标志,是为末代皇帝溥仪专门定制的。
小小眼镜的诞生
印证着人类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
眼镜的使用改变了
人们对待人体局限和缺陷的态度
但不论怎样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
尽量养成良好的用眼、护眼习惯
保护远视储备,避免损伤视力~
END
资料来源:【国家人文历史】202112【为人类扫除阅读障碍:戴上眼镜,看清世界】作者丨周冉、【清代宫廷眼镜研究】【镜里乾坤】【眼镜历史的考证】【隐形眼镜都有百年历史】【非球面镜片面形检测技术综述】、央视新闻、故宫博物院、吐鲁番博物馆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故宫博物院、吐鲁番博物馆、国家人文历史、电视剧【梦华录】剧照、【国宝档案】节目截图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小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