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带布妞在客厅玩积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睡觉的时间。
布谷妈说:「该收拾积木了,咱们准备睡觉吧。」
她却抬头看着我,一脸期待地说:「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
那一刻,布谷妈心里突然生出一种矛盾:该坚持规则,还是满足孩子的请求?
孩子到点还想玩,父母在这种时刻的回答,不仅影响当下的亲子互动,可能还会在孩子心里埋下更深远的印记。
「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有2种回答,伤孩子最深。
![](https://img.jasve.com/2025-1/c028bdf7b28c2823af7bf8fb6cb0e554.webp)
第一种回答,冷漠拒绝,忽视情绪
很多父母听到孩子的请求后,可能会脱口而出:「不行!马上停下,去睡觉!」
这种回答看似干脆利落,却很容易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和不被理解。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重要,从而在内心对父母产生对抗情绪。
记得有一次,布谷妈也下意识用了这样的回答。
当时布妞听后,开始哼唧哼唧地收拾积木,但我能感受到她的委屈和不满。
她一边慢吞吞地收拾,一边小声嘟囔:「你都不让我玩……」
那天晚上,她入睡时一直拉着我的手,好像在寻找一种安慰。
托马斯·戈登指出,当父母忽视孩子的情绪需求时,会削弱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和亲近感。
这让布谷妈意识到,每一个「再玩一会儿」的请求背后,都隐藏着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们忽视这些需求,可能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的情绪安全感。
![](https://img.jasve.com/2025-1/e4b42cadf93f072738c15f62ea315169.webp)
第二种回答,无限妥协,放弃规则
与冷漠拒绝相反,另一种常见的回答是妥协,比如:「好吧,你再玩10分钟。」
乍一看,这种回答似乎更贴心,但实际上却容易破坏孩子对规则的认知,甚至可能让他们变得更加任性。
一位宝妈说,她为了图省事,经常允许孩子在睡觉时间多玩了一会儿。
但10分钟过去后,他又说:「再让我玩一下下。」
当宝妈再次妥协时,整个晚上的秩序彻底被打乱,他甚至不愿意收拾玩具,最后哭闹着上床。
心理学研究表明,规则感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父母总是轻易妥协, 孩子可能会缺乏对规则的敬畏和理解,而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自控力和行为习惯 。
![](https://img.jasve.com/2025-1/b0e78d3ff5c2495fced845e304765b23.webp)
更好的回应方式
那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又能坚持规则?
经过实践,布谷妈发现,下面的三步法对孩子的回应效果很好:
①第一步:共情回应,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请求时,先不要急着说「不」。
而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玩得很开心,停下来一定有点不舍,对吧?」
这样,孩子会感受到被理解,情绪上更容易接受接下来的安排。
②第二步:清晰设定规则,给予选择权
接着,可以通过明确的时间限制,引导孩子逐步接受规则。
比如:「你还可以玩5分钟,然后我们一起收拾积木,好吗?」
这种方式,既不会让孩子觉得无理强迫,又能帮助他们学会遵守约定。
③第三步:积极引导,展望下一步活动
最后,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
比如:「收拾完积木后,咱们可以一起看看绘本或者聊聊明天的计划。」
这样的引导,不仅能缓解孩子的情绪,也让规则的执行变得更顺利。
![](https://img.jasve.com/2025-1/e91b8549f179fe134ae5518b1ef3744c.webp)
孩子说「再玩一会儿」时,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信号:他们希望在规则和乐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父母的回答,不仅影响当下的亲子互动,也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情绪管理和规则意识。
好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拒绝或妥协,而是用理解和引导,帮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逐步适应规则的存在。
当孩子说「妈妈,我还想再玩一会儿」时,你会怎么回答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