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曾经的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教授曾经开设过一门课「抑郁症医学课」。
他很系统地介绍了抑郁症究竟是一种什么病。
若从心理学角度讨论抑郁症,主要有两种主流的心理学解释框架:
——「认知模式框架」和「社会关系框架」。
我觉得有必要聊聊这个「认知模式框架」~
在认知模式框架下,抑郁症被看成一种认知模式的改变。
⭕️什么叫认知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习惯于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
我们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认知模式去做出选择,去识别、判断某人、某事。
比如被老师批评——
有的孩子在想:老师批评的有没有道理,老师有没有冤枉自己?
☘️而有的孩子在想:老师是讨厌我了,所以才批评我。
比如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
有的孩子在想:爸爸妈妈真爱我,从不给我压力,我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有的孩子在想:爸爸妈妈一定觉得我就是个废物,对我已经放弃培养了。
你看,同样的事情,总有孩子会用消极的心态去看待。
⭕️各种各样的抑郁症症状,都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病态的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简单总结成「三无」——无价值,无助,无望。
.
☘️无价值——是对现状的认知,
认为自己和自己身处的世界毫无吸引力。
.
☘️无助——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
认为不管做什么都不可能改变这种无价值感,得到积极的结果。
.
☘️无望——是对未来的认知,
认为不管未来怎样,自己的困境都不可能改变。
⭕️你看,所谓的病态认知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消极的认知模式。
那么,孩子的消极认知模式是如何养成的呢?
那个著名的塞利格曼做的「电击小狗」实验就做了解释——曾经也努力过,但发现干什么都没有用。
这种被塞利格曼叫作「习得性无助」的经历,就是认知模式发生变化的根源。
以下是实验细节: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研究生——塞利格曼和迈尔,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找到了消极认知模式形成的原因。
.
把实验用的一群小狗,分成三组关进同样的笼子里。
.
他们对第一组小狗什么都不做。
.
而对第二组和第三组小狗,给予强烈的电流刺激。
但两组之间也有区别——
第二组小狗的箱子里有一个按钮,只要按动按钮电击就会停止。
而第三组小狗,虽然箱子里也有同样的按钮,但却完全不起作用。
第三组小狗遭受的电击时间,被设置成和第二组小狗完全一样。
第二组电击开始的时候它们也开始,第二组电击停止的时候它们也停止。
.
训练结束后,
塞利格曼和迈尔又拿这三组小狗做了另外一个实验。同样是给电流刺激,但是小狗这回是可以逃跑的——只要跳过箱子中央一个矮矮的障碍物,就可以彻底逃脱电击。
.
结果塞利格曼他们发现,
第一组和第二组小狗都可以很快学会逃跑,
.
而第三组小狗却彻底失去了逃跑的能力。
电击一开始就主动躺倒挨锤,
低声哀号,对近在咫尺的逃生机会一点都不感兴趣。
你看——
第三组小狗的认知模式,就是——无价值,无助,无望。
☘️无价值,所以低声哀号;
☘️无助,所以躺倒痛苦地接受电击;
☘️无望,所以不再尝试新的机会。
因为严格和精巧的实验设计,塞利格曼他们清楚地知道,这种认知模式的改变和电击本身关系不大。
因为第二组和第三组小狗,接受的是完全一样的电击。两组小狗唯一的区别是,在先前的实验当中,它们的努力能不能产生积极的变化——
第二组小狗只要按按钮,就可以停止电击;
而第三组小狗不管干什么都没有用,电击都会按照一个难以捉摸、随心所欲的方式不断出现。
所以,我们要经常想一想:
☘️在孩子的世界里,Ta是否有习得性无助的经历?
童年时期,经历过家庭暴力和被忽略,是导致强烈习得性无助的重要原因。
比如——
有一对不会表达爱的父母,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孩子就是得不到反馈,他肯定会有习得性无助啊。
哪有不需要肯定的孩子?哪有不需要爱的孩子?
⭕️父母不去认可孩子发起的情感联结,于是孩子不再试图联结。
⭕️题主说的「没有任何要求」是否也涉嫌「没有反馈」?孩子自己的感受是不是「被忽略」「不被爱」?
还有一个角度——
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孩子在学校又会遭遇什么?
若孩子遇到一个不管青红皂白,就喜欢羞辱、批评他的老师;
或孩子遇到一个他怎么都没办法摆脱的、霸凌他的同学;
又或,不管孩子怎么努力,就是无法提升学习成绩……
这些,也可能会引发习得性无助噢。
当孩子发现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对事情失去了控制能力的时候,认知模式就可能会向抑郁症的方向转变。
王立铭教授说:
并不是只有这些显而易见的打击,
才会引发习得性无助。
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敏感地带」。
.
你觉得可以承受的事情,
也许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引发习得性无助的痛点。
正所谓「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我们不能从自己的经验体会出发,
随意判断别人的遭遇和感受。
同样的道理,认知模式的改变,也是治愈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塞利格曼怎么治疗小狗的习得性无助呢?
在他的实验中,
第三组接受电击的小狗面对逃生机会,
已经躺倒在地、自我放弃了。
这时候,
塞利格曼伸手过去抱起小狗,
按着它们的爪子一步步往前走,
直到逃脱电击,
让小狗亲眼看到原来自己还是能改变命运的。
结果塞利格曼他们发现:
只要重复两次,
这些原本绝望的小狗就又能重新开始积极逃生了,
它们原本消极的认知模式被强行逆转了。
基于类似的逻辑,
心理学家们发展出了所谓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来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变认知模式。
⭕️另外——
抑郁症很大比例上会受遗传因素影响,
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可以诱发遗传基因的表达,
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可能性升高。
若孩子本身具备易感性,若遭遇了应激性事件,也就是生活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或打击,就很容抑郁。
⭕️易感性因素包括基因遗传等生物学因素,也有人格、认知、人际关系等心理和社会因素。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人格特质。
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的孩子最容易抑郁呢?
——「对自我的低引导」 和 「对伤害的高回避」。
「对自我的低引导」指 遇到困难时,他就倾向于回避和退缩。
「对伤害的高回避」指 比较小心谨慎、思前顾后,容易紧张、焦虑、疲劳、悲观。
推荐杨意的【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她在书中有详细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