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良好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对长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是中医调理脾胃帮助长高的方法:
一、饮食调理
山药是一种常见且效果显著的健脾食物。它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可以煮粥、炖汤或者蒸煮后直接食用。例如,山药红枣粥,将山药、红枣与粳米一起煮粥,山药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的作用,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粳米可以健脾和胃,三者搭配对于脾胃虚弱的孩子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薏米也是常用的健脾利湿食物。它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可以做成薏米红豆粥,薏米祛湿,红豆(赤小豆)也有健脾利湿的作用,此粥适合脾胃有湿气的孩子。因为湿气重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通过食用薏米红豆粥能够去除脾胃湿气,增强脾胃功能。
芡实有补肾固精、健脾止泻的作用。可以和莲子一起煮成芡实莲子汤。芡实和莲子都是药食同源的食材,莲子能够养心安神、益肾涩精,两者搭配对于脾胃虚弱、夜寐不安的孩子很有帮助,良好的睡眠也有助于孩子生长发育。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像冰淇淋、冷饮等,孩子食用后可能会导致脾胃虚寒,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油腻、辛辣食物也应尽量少吃,例如炸鸡、辣椒等。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辛辣食物则容易刺激肠胃,引起肠胃不适,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要做到定时定量进食。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进食有助于脾胃形成良好的生物钟,促进脾胃的运化。一般建议孩子一日三餐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并且要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充分磨碎食物,便于脾胃消化吸收。
四君子汤是经典的健脾方剂。由人参(现在多用党参代替)、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人参(党参)有补脾益气的作用,白术能健脾燥湿,茯苓可以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甘草调和诸药,起到益气健脾的功效。对于脾胃气虚,面色萎黄、语声低微、食少便溏的孩子较为适用。
参苓白术散也是常用的方剂。它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等药材。这些药材进一步增强了健脾祛湿、和胃渗湿的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的情况,对改善孩子脾胃功能,促进营养吸收有很好的效果。
小儿健脾丸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它的功效是健脾、和胃、化滞,用于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思饮食、大便溏泻等症状,有助于调理脾胃,为孩子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基础。
一些中药膏方也可以用于调理脾胃。膏方是将中药复方经过浓缩制成的膏状制剂。例如,健脾膏,它是由多种健脾益胃的中药熬制而成。膏方的特点是口感较好,容易被孩子接受,而且药效持久。一般在秋冬季节可以适当给孩子服用,能够增强脾胃功能,帮助孩子储存能量,有利于长高。
三、中医外治法
推拿是中医调理脾胃的常用方法,简单易行且效果良好。补脾经是最基本的手法,脾经位于拇指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脾经。操作时,家长可以用自己的拇指螺纹面,在孩子的脾经上轻轻推动,每次 100 - 300 次。这种手法可以健脾胃、补气血。
摩腹也很重要。让孩子仰卧,家长用手掌或者四指指腹放在孩子的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按摩的速度要适中,每次按摩 5 - 10 分钟。顺时针摩腹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捏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小儿推拿方法。让孩子俯卧在床上,家长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双手食指紧贴孩子脊柱两侧的皮肤,从尾椎骨开始,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慢慢向上捻动,一直到颈椎部位,反复进行 3 - 5 次。捏脊可以刺激孩子的督脉和膀胱经,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脾胃功能。
艾灸足三里穴对于调理脾胃很有帮助。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艾灸此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作用。可以使用艾条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足三里穴,距离皮肤 2 - 3 厘米左右,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灸 10 - 15 分钟,每周 2 - 3 次。不过艾灸时要注意避免烫伤孩子皮肤,操作过程需要有成年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