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女人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与养护秘籍,专家指导下的健康伴侣生活

2024-12-11女人

书友们,听我一言!我刚看完一本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每个情节都紧张刺激,角色一个个鲜活得像是你身边的朋友。它带来的阅读体验绝对不止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深度的心灵之旅。不看这本书,真的会错过很多精彩!赶快加入我,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世界中吧!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 作者:陈伟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

超值典藏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

大全集

陈伟◎主编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专家指导版/陈伟主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

ISBN978-7-5023-7100-5

I.①糖Ⅱ.①陈Ⅲ.①糖尿病-食物疗法②糖尿病-防治Ⅳ.①R247.1②R58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31116号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

陈 伟 主编

策划编辑:樊雅莉责任编辑:薛士滨责任校对:张吲哚出版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15号邮编100038

编务部(010)58882938,58882087(传真)

发行部(010)58882868,58882866(传真)

邮购部(010)58882873

网址http://www.stdp.com.cn

发行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印刷者北京联兴盛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版次2012年1月第1版2012年1月第1次印刷

开本787×10921/16开

字数300千字

印张14

书号ISBN978-7-5023-7100-5

定价19.90元

购买本社图书,凡字迹不清、版权所有缺页、 倒页、违法必究脱页者,本社发行部负责调换

FOREWORD

前言

全球糖尿病发病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已超过印度成为世界

第一糖尿病大国。最新调查显示,20岁以上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病人数达9240万,糖尿病前期比例高达15.5%。约半数以上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接受有效的治疗。

中国糖尿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不仅表现在发病人数增加和发病速度加快上,更让人担忧的是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和对有关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缺乏。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对糖尿病的防治而言,更是千真万确。无论是否携带糖尿病的遗传基因,防治糖尿病都需要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养成合理摄入营养、科学安排生活的习惯,保持乐观面对人生的精神状态。糖尿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进行控制,并防治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也是一切治疗措施的基础治疗,是要坚持终身的治疗方法。本书分门别类地介绍了糖尿病防治知识及食物交换份法,帮助糖友合理安排餐次、选择最佳食物和最佳的烹调方式、轻松应对特殊的就餐状态。同时,本书还针对糖尿病常见合并症,提供了科学饮食方案,对症进行食疗和调理,让糖尿病患者能够通过饮食有效控制血糖、调节血脂、促进健康。

除了饮食调养来控制病情之外,糖尿病的日常保健调养也尤为重要。这其中包括适量的运动调养、起居调养、心理调适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调节糖代谢,加速脂肪分解,调节血脂和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控制。

⊙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

本书还重点介绍了糖尿病的中医疗法,运用中医理论解读糖尿病,汲取中医养生的智慧,详细讲解了中草药、按摩、刮痧拔罐、艾灸贴敷等多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

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治疗和日常保健调养,就能缓解病情!在此也衷心祝愿糖尿病病友们拿起知识武器,战胜糖尿病。

前言

⊙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

另外必须提出的是:本书所阐述的内容,如中医疗法部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尤其是用药部分,必须听从专业医师医嘱,不得擅自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目录

第一篇

正确认识糖尿病

1

第一章

糖尿病——血糖值居高不下的疾病

2

了解机体血糖的代谢过程/2糖尿病的分型/3

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3

糖尿病通常会出现哪些先兆症状/7糖尿病的诊断/7

第二章

糖尿病性眼病的防治/11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防治/1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防治/13

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16

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的防治/18

糖尿病合并胃肠疾病的防治/20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防治/22

10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哪些/10

第二篇

糖尿病的对症食疗法

25

第一章第三章26

饮食调控——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一步15大关键营养素

均衡摄入营养素/26合理控制总能量/29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宜忌/33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常见误区和疑问/34

第二章36

糖尿病患者简单易学的工具——食物交换份法/36

食物交换份的应用原则/39

调节血糖的新概念——血糖生成指数及血糖生成负荷/40

矿物质/44

维生素/49

膳食纤维/53

第四章

44

54

日常防治糖尿病的好食材

糖尿病配餐新概念肉类和鱼类/54

蔬菜和菌类/58

水果/70

谷物/75

干果/78

调味品/80

茶/82

补品/83

第五章

糖尿病患者慎吃的26种食物

84

鱼肉蛋类/84

蔬果类/86

其他食物/89

第六章

应选择哪些烹饪方式/97

特殊情况如何饮食调节/99

专家推荐的糖尿病健康食谱/100

第七章104

糖尿病常见合并症科学饮食方案

94

轻松掌握一日膳食

制订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94

合理安排餐次/94

应选择哪些食物/96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04

糖尿病合并高三酰甘油血症/105

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105

糖尿病伴发痛风/106

糖尿病肾病/108

第三篇

糖尿病的日常保健与调养

109

第一章

适量运动有效控制血糖

110

糖尿病的运动保健原则/110

不可不知的糖尿病运动常识/112

糖尿病的运动调理方案/116

最适宜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118

第二章

摆脱不良情绪有效控制血糖/152

缓解紧张情绪的心理自疗法/157

音乐疗法/161

森林浴疗法/163

第四章164

糖尿病的中医疗法

122

起居调养让血糖降到理想状态

糖尿病日常保健/122

糖尿病特定人群的日常保健/140

第三章150

心理调适有助于稳定血糖

中医解读糖尿病/164

降糖常用20种中草药及对症调理药膳方/168

按摩疗法/178

刮痧拔罐疗法/184艾灸贴敷疗法/191

糖尿病心理治疗的三大原则/150

第四篇

糖尿病的用药与急救

199

第一章

糖尿病的科学用药

200

糖尿病的日常监护与急救常识

第二章210

糖尿病的用药常识/200

口服降糖药的正确使用/202

胰岛素的正确使用/206

目录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210

糖尿病常见急症自救与急救/214

2

全球糖尿病发病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约3000例,每年大约增加120万例糖尿病患者。2007-2008年全国糖尿病调查显示中国成人发生率已达9.7%,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中国糖尿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不仅表现在发病人数增加和发病速度加快上,更让人担忧的是发病年龄的年轻化和对有关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缺乏。

尿

第一篇

第一章糖尿病——血糖值居高不下的疾病

糖尿病的英文名字diabetes mellitus,直译的意思是甜性的多尿病。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其原因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类、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引起高血糖和糖尿病。

了解机体血糖的代谢过程

血液中所含的糖分被称为血糖,而所含血糖成分大部分为葡萄糖。血糖对人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保持体内一定的血糖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活动的需要。

血糖产生的过程

当人体摄入谷物、蔬果等后,经消化系统转化成单糖进入血液,再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如果转化的能量消耗不了,就会转化成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而细胞中的单糖如果太多,就会转化成脂肪,等机体供糖不足时,肝糖就会转成血糖,供人体消耗,如果长时间没有进食,而肝糖被消化完后,此时细胞就会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

血糖的主要来源

一些含糖量较高的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后转化成葡萄糖,被肠道吸收后输送到血液中转化成血糖,有助于血糖生成的食物有:米、面、玉米、薯类、砂糖(蔗糖)、水果(果糖)、乳类(乳糖)等。此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空腹时,肝糖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参加生命活动。

通过糖异生过程将蛋白质、脂肪、甘油及从肌肉中生成的乳酸转化成葡萄糖。

血糖在人体内的消耗途径

在组织细胞的作用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生命活动运用。变成肝糖原储存进肝脏中。

变成肌糖原储存进肌肉细胞中。

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组织中。

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的临床类型主要有两大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过去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青少年。该型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必须终身依赖注射胰岛素治疗。

临床表现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有的以发生酮症酸中毒昏迷为首发症状。

2型糖尿病

过去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大多数病人有肥胖史,常在体检或发生并发症时诊断出早已患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缓慢且症状不典型。常见并发症有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眼底病变和感染性皮肤病变等。

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虽然原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诸多的科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发病主要与种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等情况有关。其中,2型糖尿病有家庭集簇发病趋势,糖尿病患者直系亲属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4~10倍。尽管如此,并不等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必然会患糖尿病,最终是否患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因素的作用,比如肥胖、运动不足、感染、精神压力大等。

肥胖

肥胖是诱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轻、中、重度肥胖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体重的2倍、5倍与10倍。体重增长速度快者(5年增加超过13.6千克者)比增长相对慢者(5年增加在4.5千克以内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高4.5倍。

维持肥胖的时间越长,演变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高。

腹型肥胖者比下肢肥胖者更可能发生糖尿病。腰围是腹型肥胖的指标。

肥胖有家族遗传的倾向,也与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有关。

●肥胖引起2型糖尿病的机制

1.胰岛素抵抗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引发胰岛素抵抗。

2.糖耐量降低糖耐量降低是介于正常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的一种中间状态。清晨空腹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测定血糖,若血糖≥7.8毫摩尔/升,<11.1毫摩尔/升,可确诊为糖耐量降低。糖耐量降低者体内胰岛素受到了抵抗,正常量的胰岛素难以肩负起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重任。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胰岛必须加大胰岛素的分泌量,以抵消胰岛素的抵抗,结果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上述两种因素之间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终有一天不堪重负的胰岛无法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机体糖代谢障碍,血糖持续升高,导致高血糖,进而发展为2型糖尿病。

注:肥胖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它常合并多种代谢危险因素。

●如何定义自己是否肥胖

判定肥胖的标准常用的简便方法是: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20%以上即认为是肥胖,其中,>10%为超重、20%~30%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100%为病态肥胖。

【BMI】由于单纯的体重测量并不能充分反映体内的脂肪含量,因此较多文献中采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中国的标准是: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见表1-1)。

【腰围】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发生。

注:腰围测量方法——让受试者直立,两脚分开30~40厘米,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软尺放在右侧腋中线髂嵴(俗称胯骨)上缘与最低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正常呼气末测量腰围的长度,读数精确至毫米。

【摘自体重单位为千克

表1-1

成人不同身高和体重BMI值

——注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身高单位为米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4月)

表1-2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体重指数及腰围界限值表

比如,王某,男性,体重指数为25,腰围测得89厘米,那么按照上表,在「体重指数」栏中找到「超重24~27.9」横行,在「腰围」栏中找到「男:85~95」纵行,两者交集为「高」,意思就是王某患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性为高。

从表1-2中可以看出,体重指数越高、腰围越大的人患相关疾病的危险性越高。

体脂肪含量:对于特殊群体,如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的BMI值可能很高,按上述标准属于肥胖,但实际上并不肥胖;而对于处在衰老时期的老年人,即使BMI值在正常范围内,也有可能是肥胖,这是因为他们的肌肉组织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增多的脂肪。所以,对于特殊群体,选择测定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的方法更为准确。目前市场上的体脂肪仪就可以测量体重和体脂肪含量。一般,男性>25%、女性>30%则可诊断为肥胖。

运动不足

体力活动或者体育锻炼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可改善糖代谢和脂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运动量不足最明显的结果就是肥胖。人体脂肪堆积越来越多,使得胰岛不堪重负,糖尿病就发生了。研究表明,一般脑力劳动者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运动不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越是活动量不足,越不想活动,不仅怕活动,而且怕动脑,哈欠连绵,喜躺思睡。

精神压力大

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会引起机体某些应激激素大量分泌,比如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这些激素都是使血糖升高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如果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导致这些激素长期大量地释放,势必会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最终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工作压力较大的人,往往饮食不规律。如果错过了吃饭时间,就会在后面的加餐中摄入过多的热量,导致血糖、血脂、激素水平突然增高,饭后又缺乏运动,血糖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水平。长此以往,容易发生糖尿病。

感染

糖尿病与感染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两组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患某些感染。而感

染又可引起或加重糖尿病。感染可使糖尿病症状明显,病情加重,使原有的糖尿病不易控制。尤其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某些1型糖尿病患者,是在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其机制在于病毒进入人体后,直接侵害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β细胞,并且抑制β细胞的生长,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最终引发1型糖尿病。

妊娠

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多次妊娠容易使遗传因素较弱或者具有易感体质者发生糖尿病。妊娠期,母体会大量产生多种有益胎儿生长的激素,但是它们也可以阻断母体的胰岛素作用,引起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确定妊娠后,若发现有各种程度的糖耐量减低或明显的糖尿病症状,不论是否需用胰岛素或仅使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系高危妊娠,它严重危害母婴的健康,因此准妈妈要特别注意。

糖尿病通常会出现哪些先兆症状

当发现以下任一情况,再参考是否有病因存在,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没有原因的反复出现口渴、喝水多;比平时小便次数增加;夜晚多次起来上厕所;感到疲倦、想睡觉或没有精神;看东西不清楚或看灯时有「晕轮」;久治未愈的皮肤病(脚气、湿疹、神经性皮炎等);不明原因的消瘦。

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诊断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否有糖尿病;第二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第三是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中国执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新标准:有糖尿病症状者,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凡符合以下三条之一可诊断为糖尿病:

1.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抽查血浆中血糖含量≥11.1毫摩尔/升。

2.空腹血浆血糖≥7.7毫摩尔/升。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两小时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

无糖尿病症状者,有两次血糖测定结果达到以上标准,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表

注:「随机血糖」表示任何时候,不考虑距上一餐的时间抽取的血糖,若无典型症状,应在不同日期再测一次,均超过上表标准,方可诊断为糖尿病。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掌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很重要,从而便于监测自己的血糖,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诊断检查项目说明

●尿糖

正常人尿液中只含有微量葡萄糖,尿糖定性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尿糖定性呈阳性。因此,定期尿糖检查是早期发现糖尿病的必要检查项目。通常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水平。需要提醒的是,尿糖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患者有肾小动脉硬化等肾脏疾病时,肾糖阈降低,即使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妊娠期女性肾糖阈常降低,即使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轻微的高血糖患者也可能出现「尿液中未测出尿糖,血糖值却偏高」的情况。因为通常情况下,血糖值超过160毫克/分升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才会排放到尿液中。

●血糖

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食任何食物,饮水除外),早餐前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主要反映的是人体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

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采血,采血不吃早餐、不运动。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

餐后2小时血糖是进餐后2小时采血测得的血糖值,反映的是人体胰岛细胞的储备能力(进餐后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空腹血糖在6.1~6.9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受损」(IFG),餐后2小时血糖在

7.8~11.1毫摩尔/升为「糖耐量异常」(IGT),IFG和IGT属于糖尿病前期,应高度重视并及早干预以防发展成为糖尿病。

注:有些患者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正常。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是全天的,因此需测餐后血糖才能真正了解病情。

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平均2~3个月的血糖水平,≥6.0%可认为血糖偏高。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OGTT对隐性糖尿病诊断有帮助。正常人一次食入大量葡萄糖后,血糖会暂时升高,2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这是人体的「耐糖现象」。具体检查过程:葡萄糖耐量试验前先测病人的空腹血糖,随后再口服75克葡萄糖,分别在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抽血测血糖。

正常糖耐量: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口服葡萄糖30~60分钟达高峰,峰值<11.1毫摩尔/升;120分钟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毫摩尔/升,尿糖均为(-)。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

糖尿病性糖耐量: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峰时后延,常在1小时后出现,峰值≥11.1毫摩尔/升;120分钟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毫摩尔/升其中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亦可简化OGTT,即只取空腹和服糖后2小时标本测定血糖值,一般认为2小时值是关键性的。

有些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或虽偏高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若服糖后2小时血糖达到甚至超过11.1毫摩尔/升,可诊断为糖尿病,这部分病人若不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就有可能被漏诊。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比较灵敏发现早期肾损伤的指标。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肾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在早期糖尿病肾病阶段,尿常规检查常为阴性,只有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方能发现。

尿酮体检查

酮体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尿中的酮体是三种不同成分的总称,它们是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正常情况下这些酮体产生极少,用一般的常规方法检测不出,因此正常人酮体定性试验为阴性。而糖尿病患者血糖严重升高时,会引起体内脂肪大量分解,导致酮症酸中毒,此时,尿酮体检查就为阳性。若疏忽这一点,病人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

第二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障碍性疾病,通过内分泌激素的作用,疾病会影响全身各器官。有些人患了糖尿病后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只是一般的慢性病,其实糖尿病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和没有并发症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定期做必要的检查和坚持正确的治疗,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需要紧急治疗,严重者需进行急救(详细见后面章节讲解)。本章节重点讲解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哪些

大血管病变

●心脏病变

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和糖尿病心肌病。

●脑血管病变

包括脑梗死(缺血性)及脑出血,可出现偏瘫。

●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表现为周围血管病变,易发于下肢,当同时合并有神经病变时,易引发感染,导致下肢坏疽或发生溃疡(糖尿病足),严重时需要截肢。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肾病

该病一般分5期,Ⅰ、Ⅱ期无症状,Ⅲ期为微量蛋白尿期,此期是治疗与预防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不能逆转则进入第Ⅳ期(大量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和第Ⅴ期(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第Ⅴ期的治疗方法为透析和肾移植。

●神经系统功能检查

包括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是非创伤性致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可累及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会影响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对人体伤害较大,预防措施仍是控制好血糖,减缓病情发展,如果出现并发症,就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减少致残率。

糖尿病性眼病的防治

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

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涉及虹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眼肌等,但主要是白内障和视网膜病变,其中最常见的、对视力影响最大的当属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糖网」是糖尿病患者较早遇到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病程在5~10年以上的患者,眼底病变的发生率达50%以上,特别是在患者血糖失控的情况下发生的概率更大。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中老年患者致盲的最常见原因。据统计表明,糖尿病眼病患者的失明率是正常人的25倍。「糖网」目前在中国的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糖尿病病程5年,视网膜病变明显增多,病程10年以上患者69%~90%会发生视网膜病变。

为什么「糖网」会有如此高的发病率呢?究其原因,最主要就是病变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等到发现时病变已经持续好多年了,而且很多患者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病变已不可逆转。糖尿病伤害视网膜小血管,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出现视力下降,眼底出现微血管瘤、渗出、出血、水肿等,如不及时治疗会进一步恶化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血管纤维增殖、黄斑出血渗出水肿,继而视网膜脱落、眼球萎缩、视力丧失。

糖尿病性眼病早期防治是关键

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眼部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因此早期预防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病变早期采取措施、控制血糖,采用中医活血化淤药物改善微循环,可大大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糖尿病眼底病变共分为6期,前3期为单纯性,经过有效治疗尚有可能好转或恢复,后3期为增殖性,治疗重点只能是控制病情的发展恶化,尽量保存视力。早期病变发生时没有任何症状。即使眼底病变已经到了3~4期,导致视物障碍,患者仍然可能没有明显眼部的不适感觉。因此,早期去眼科就诊,定期散瞳查眼底,是避免视力丧失的重要途径。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发现眼底有改变者,应半年做1次眼底检查或遵医嘱。

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如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飞动,视物变形不稳定,双眼的视力范围缩小等,则应随时到医院检查。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如果糖尿病患者已经有了眼部的并发症,必须遵循医嘱按时用药并做必要的检查,切不可随意中断检查治疗,那样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对眼底病变已发展到中期的患者,应积极鼓励他们改用胰岛素治疗,以获得最佳疗效,延缓病情的进展,甚至使其视网膜病变得到不同程度的逆转。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维生素和血管活性药物。

消除危险因素的影响

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长、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妊娠、肾病、吸烟、肥胖和遗传等。要预防眼部病变,就要积极治疗糖尿病,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同时,控制血压、血脂,体形肥胖者一定要控制体重,尽量延缓糖尿病眼部病变的出现。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防治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70%~80%的糖尿病患者最后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或伴发病。糖尿病对女性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尤为严重,冠心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心脏伴发病,中国住院糖尿病患者中,同时患冠心病率高达30%~38%,病死率也增高5~6倍。

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超过1/3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并无胸痛症状,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因而不易被诊断,以致被延误治疗。此外,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30%~40%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性为非糖尿病者的2~4倍(男性)和4~8倍(女性)。

积极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是导致多个系统的组织和器官发生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血糖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务。但是,应注意不是血糖越低越好,血糖过低更易导致心血管细胞损伤,一般保持空腹血糖在7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毫摩尔/升以下即可。

积极控制血脂

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状态下,往往还伴有脂质代谢的紊乱,受损的动脉更容易受到脂质的沉积而发生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如果累及冠状动脉,就会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冠心病。因此,糖尿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低脂,一旦出现血脂增高,一定要积极通过药物降脂。

积极改善血黏度

高血糖、高血脂易导致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呈高凝状态,此时血流速度必然会慢,严重时可影响人体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如同时有血管内膜粗糙(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就易聚集破裂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堵塞冠状动脉,就会引起心肌梗死。

另外,心肌长期缺血缺氧也会导致心肌组织变性、心肌收缩无力,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钝化、丧失,患者就会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改善血黏度除了使用药物治疗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饮水,因此,一旦饮水充足,体内水分得到补充,黏稠的血液便立刻被稀释。比如,早晨起床后、三餐前、饭后1小时和睡觉前,饮水200毫升,最好是饮用20~25℃的白开水或淡茶水,其张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和细胞组织液,更易于机体吸收利用。

积极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诱因,也是可独立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高血压要早检查、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控制好血压,可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脑供血,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一般来说,血压稳定在130/80毫米汞柱最为理想。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而高血糖和高血压又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合并发生高血压。

中国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发生率比年龄匹配的非糖尿病人群约高2倍。

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时间和表现不同。

1型糖尿病患者常于糖尿病患病数年后发生高血压,常反映糖尿病肾病的进展。1型糖尿病患者最终有30%会并发高血压。

2型糖尿病患者,常在诊断糖尿病同时甚至在发现糖尿病之前即可出现高血压,有20%~60%的患者并发高血压,其中,男、女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和53%。2型糖尿病血糖越高,血压也随之升高,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胰岛素抵抗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高,血压上升,高胰岛素血症可提高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血容量增加,还可使血管壁增厚,弹力降低,导致血压上升。由于两病并存,互为影响,会加速心、脑、肾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加强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研究,并积极的降压治疗十分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关于高血压处理指南】规定:凡是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都定位为高危或极度高危人群,一经发现,必须立即服用降压药治疗,并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120/80毫米汞柱)。美国糖尿病协会规定: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者,血压要求降至<130/80毫米汞柱,若有尿蛋白>1.0克/24小时者,应将血压降至<125/75毫米汞柱。总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降压趋向更严格,以降低对心、脑、肾及眼底视网膜的损害。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压的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微量蛋白尿,必须尽早地采用降压治疗,以缓解肾脏压力,促进肾功能的恢复,延缓病变进展。

2.降压药物种类较多,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降压药物。

3.不要盲目追求降压效果,要结合自身情况,以不出现明显的不适为度,如胸闷、头晕或蛋白尿增加,说明肾功能已受损。此时的血压如果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上,必须马上降压。

4.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情比较复杂,单纯依赖于药物治疗,不是最佳治疗方案,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来对待,「限盐、减肥、戒烟、放松、运动」,是综合防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重要基础措施。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这类降压药有苯那普利、依纳普利、赖诺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其特点是:

1.有保护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延缓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减轻或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排出量,不过药物的用量应严格掌握,应根据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决定如何使用这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肾功能,对早期糖尿病合并肾病者,降低微量蛋白尿效果明显,可延缓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肾功能恶化。

2.具有保钾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排钾利尿剂同时应用不需增加含钾药物或合用保钾利尿剂。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安全范围宽,不良反应较小。在血压下降时,保持或增加重要器官心、脑、肾的血流灌注。

4.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既能降压,又可提高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且不影响糖和脂肪的代谢。

特别提示: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注意的问题:双侧肾动脉狭窄或仅有单侧肾动脉狭窄的病人,不宜应用;妊娠妇女不能应用;应用药物时必须密切观察尿蛋白的变化;防止高血钾症,特别是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易出现;有部分病人服用药物后会出现咳嗽;不能突然停药,突然的停用药物会造成血压反跳性升高。

合理联用降压药才能取得好效果

临床研究证明,并发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有60%~70%的人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达不到理想的降压效果,需要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才能将血压控制到理想标准。下面提供几个联合使用方案供参考: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钙拮抗剂(长效或缓释心痛定、伲福达、拜心通、络活喜等)。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厄贝沙坦等)。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加钙拮抗剂。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钙拮抗剂加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噻12.5毫克)。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加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或氨酰心安等)。

6.固定复方制剂,如海捷亚(含氯沙坦、双氢氯噻嗪)、北京降压0号(含利血平、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双肼屈嗪、利眠宁)等。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使用禁忌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不要自己私自随便服降压药,尤其不要选用普奈洛尔(心得安)、倍他乐克等属于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不影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但对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延缓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后的血糖恢复速度,即产生低血糖反应,故糖尿病患者或低血糖患者应慎用此类药品。另外,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影响脂质代谢,加重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反应,甚至对心脏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选用利尿剂时尽量不要服用双氢克尿噻,以免引起血脂、血糖升高,利血平、可乐宁对糖尿病患者有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利血平或复方制剂,可诱发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总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同时,加强饮食、运动、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血糖、血压自我监护,综合治疗与护理才能达到改善远期预后和保护机体重要器官功能的目标。

糖尿病性肾病的防治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高血糖导致肾小球高滤过的条件下,与肾某种转换酶的作用,使肾小球基底膜糖蛋白合成增加并沉积,引起基底膜增厚和通透性改变,系膜内基膜样物质增加。于是临床出现蛋白尿、肾病综合征、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如果早期糖尿病肾病能被及时诊断,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则有希望阻止病情发展或延缓其发展速度;反之,一旦发展到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或晚期糖尿病肾病,则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调查研究显示,已发生肾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倍增,且寿命明显减短。

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

肾病的进展是渐进性的,一般分五期。

●肾病Ⅰ期和肾病Ⅱ期

肾病Ⅰ期为肾小球高滤过期,肾病Ⅱ期为正常白蛋白尿期。肾病Ⅰ期、Ⅱ期患者本人无自觉症状,常规尿检很难发现。即使尿检时存在微量白蛋白,肾小球的功能也基本正常,患者不会有任何异常感觉。

●肾病Ⅲ期

肾病Ⅲ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Ⅲ期的糖尿病肾病病人,可以消除微量蛋白尿,逆转至Ⅱ期甚至是Ⅰ期。

●肾病Ⅳ期

肾病Ⅳ期为临床糖尿病肾病或显性糖尿病肾病期,此时肾功能几乎丧失,出现持续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等症状。

●肾病V期

肾病V期是肾功能衰竭的末期,由于肾功能基本完全衰竭,必须依靠人工透析来维持患者生命。

从Ⅲ期发展至肾功能衰竭状态需数年时间,发展至末期又需要几年时间。从开始发病算起病程可长达30年。一般不会急性发病、恶化。

当患有糖尿病肾病时,只有在Ⅲ期之前可通过恰当的治疗,消除微量蛋白尿,逆转至Ⅱ期甚至是Ⅰ期。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重在早期治疗,应根据需要及时进行微量白蛋白尿检,同时,也说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糖尿病肾病有效的治疗应在前三期。在这三期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明显优势。

定期监测微量尿蛋白是及早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手段

微量蛋白尿是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和防治的重要指标。微量蛋白尿是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高于正常人水平,但又低于用常规尿蛋白检测的方法所能检出的水平。若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应该在6个月中反复再查2次。如果均显示有微量蛋白尿,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成立,并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一般来说,病史在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微量蛋白尿测定。由于2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隐匿,很难确定患者确切的发病日期,所以,一旦诊断为2型糖尿病,微量蛋白尿测定应被列为常规检查项目定期检测。微量蛋白尿的出现预示着糖尿病患者将在一定时间内发展为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不仅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依据,而且还能反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广泛性。

长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高血糖是引起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坚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尽可能使三大物质代谢恢复正常。血糖控制好了,可以使肾脏的早期病变恢复。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减少蛋白质摄入量,不仅可以减少尿蛋白的排出量,对肾功能不全也非常有利。一般糖尿病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超过30~40克。应选用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蛋、肉类。

积极治疗高血压

长期的血压增高会导致肾小球动脉的肌内膜增厚及肾小球动脉玻璃样变,使血管腔狭窄造成堵塞,引起肾小球缺血,造成肾脏细胞损伤或坏死,引起肾脏功能障碍。

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血压时,治疗高血压比治疗高血糖更为重要,尽量要使血压下降到120/80毫米汞柱,但两者要同时进行。一旦患者血压控制下来,尿蛋白排出也会随之减少,而且也可以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改善肾功能。

目前多主张肾病时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变成血管紧张素Ⅱ,使机体内水钠潴留减少,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从而使血压下降,同时对心脏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另外,使肾小球供血改善,减轻了肾小球进行性损害,改善了肾功能。

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的防治

神经病变是各种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容易出现的病症,也是最早出现并会对全身造成影响的病变。病变的发生主要同血糖值、病史有关。在诊断确定1年内约有10%的患者合并神经病变,患病时间超过25年的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则高达50%。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分类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分为末梢神经病病变、自主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等多种类型。不但使患者残疾率、病死率大大提高,而且给治疗、护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如果患者出现腿脚无力、皮肤疼痛、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的症状,就很可能是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当然,神经病变累及的器官、组织较多,表现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末梢神经病变

末梢神经分布于人体各部位,按其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两类。感觉神经末梢具有感受冷、热、痛、触等功能。当患者出现末梢神经病变时,会对上述刺激变得过敏或者不敏感。有时候即使没有外界刺激,也会感到疼痛、发冷、发热、麻痹,症状程度不一。末梢神经病变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疼痛感觉的消失或减弱,因为这有可能导致糖尿病足。

●自主神经病变

由躯体神经分化、发展形成,功能上独立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因此,被命名为自主神经系统,另外也称不随意神经系统或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是支配人体的消化器官、心脏、排尿系统等与人的意识无关的自主工作组织的神经。相应地,当自主神经出现病变时会导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整体降低。例如严重的便秘、腹泻、心律异常、排尿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等都属于典型的症状。当心律异常时甚至还可能造成猝死。与末梢神经病变相比,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出现的症状更容易与其他病因混淆,从而难以发现病变的存在,所以更要多加注意。

●运动神经病变

在末梢神经病变的同时,脑中枢发出的「肌肉运动」指令传递给末梢神经的运动神经也同样会受到损害。只是发病比例不如末梢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那么高。运动神经功能主要是产生和控制身体的运动和紧张。当运动神经受到损害时,不仅会影响肌肉协调运动,而且会导致肌肉力量下降、肌肉萎缩、收缩无力、无法自主站起。如果面部肌肉或眼球运动肌肉产生麻痹,可能会出现面部歪斜、斜眼。

●常见神经病变及症状

异常出汗:天气炎热或吃饭时头颈部大量出汗,甚至大汗淋漓,然而下半身却无汗。

体位性低血压:突然站立时脑部血压变化,易产生晕眩、头晕。

胃肠病变:消化功能不良,有呕吐、恶心感,食欲不振。常出现胃排空迟缓、糖尿病性腹泻与便秘,有的糖尿病患者表现顽固性腹泻或便秘等。

膀胱病变:即使膀胱内有尿也无尿意,无法排尿,排尿不尽,可发生尿失禁。

生殖系统: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现性功能勃起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同时男性患者因膀胱内括约肌松弛,可致逆行射精,故常导致不育。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可致不孕。

手足麻痹、疼痛:手指、脚趾尖感觉麻痹,或者手脚感觉发冷。

痉挛:小腿肌肉容易出现痉挛,而且在放松或睡眠时比运动时更容易出现。

面部神经麻痹:无法良好进食、嘴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状。

眼肌麻痹:眼睛运动肌肉麻痹,出现对眼症状。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治疗和预防

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的主要特点就是病程越长,治疗起来越困难。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是治疗的首要任务。

●神经系统功能检查

一般来说,糖尿病发生神经病变的患者都会有自觉症状,但仍有一部分病变患者没有自觉症状。因此,医生除了询问患者,还会根据情况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来确认是否存在神经病变,判断是否发病。最常用的检查方式是检查膝腱、跟腱反射是否正常。除此之外,末梢神经功能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递速度检查、感觉神经传递速度检查、触觉、痛觉、温度感觉检查、振动感觉检查等。在自主神经功能方面,应根据需要检查消化道、心血管系统、膀胱功能等是否存在异常。

●应严格控制血糖

这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关键和基础。治疗时,要求血糖稳定在理想水平,若口服降糖药不能使血糖降至满意的水平,必要时可注射胰岛素。

●药物防治

出现末梢神经病变者,可以使用改善局部微循环的药物,以促进损伤的神经组织修复,比如选用凯时注射液(一种新型的前列腺素E的脂微球制剂)10微克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续使用2~3周,麻木、刺痛等症状多可明显缓解。也可以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肌内注射、口服甲基维生素B2或弥可保等。

如果患者出现胃动力下降,日常饮食应少量多次,并配合应用胃动力药物治疗,如胃复安、吗丁啉或西沙比利等。

如果患者出现顽固性腹泻,可用次碳酸铋、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等止泻药,也可用中药附子理中丸等药物。

如果患者出现无法排尿(膀胱尿潴留),用中医按摩手法,用掌指部,在病人膀胱前壁、底部轻柔按压数十次,能增强膀胱平滑肌收缩功能,常可促使排尿。也可以均匀用力点压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同时嘱患者用力,使尿被逼出。

对于尿潴留时间较短,膀胱充盈不严重的患者可以热敷耻骨上膀胱区及会阴,常有很好的疗效。症状较重患者可用氨甲酰胆碱0.25毫克皮下注射,必要时留置导尿。

如果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日常活动应注意动作要缓慢,避免猛起身、猛站立。

●注意生活细节,减少损伤发生

糖尿病患者神经感觉相对迟钝,因此,每天睡觉前仔细检查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尤其是四肢,若有损伤或感染问题应及时处理,不要延误。清晨起床后要仔细检查鞋子,确信鞋内没有异物后再穿,不要穿拖鞋、高跟鞋,尽量穿鞋底松软、透气性较好的运动鞋。

若糖尿病患者是从事较易受到伤害的工作,如炼钢、装卸或焊接等工种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以免皮肤暴露部位或者身体受力部位受到伤害而无知觉。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糖尿病怎么吃怎么养大全集
作者:陈伟
生活 {readNum}人在读
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