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手麻、脚麻,全身发麻,是很多人常见又头疼的问题。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早上醒来,手指僵硬得像根木棍,活动几下才慢慢恢复;晚上坐久了,双腿像被针扎一样刺痛;甚至有时动动脖子,瞬间一阵麻意从肩膀传到指尖。
有人听过这样的说法:麻是「血不通,气不足」。可真的是这样吗?中医里还真有一个方子,能补气血、通筋络,专门对付这些「麻木」的问题。这到底是什么方子?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问题。
麻木到底是什么病?
很多人以为,手脚麻木只是小问题,忍一忍、活动活动就好了。但中医认为,麻木绝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身体给出的一个信号,告诉你气血不足,筋脉不通,甚至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隐患。
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麻木的问题其实和「通」息息相关。如果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得不到滋养,就会引起麻木。
手麻、脚麻可能短时间内不影响你的生活,但如果长期忽视,问题会越拖越严重。气血不足是很多慢性病的根源,而筋络不通则可能引发关节炎、风湿病,甚至心脑血管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麻木常常与神经压迫、血管堵塞有关。中医和西医虽然解释的角度不同,但都在提醒我们:麻木是健康的「报警器」,一定要重视。
中医怎么看麻木?
中医说,麻木多由「气血亏虚」「风寒湿阻」「肝肾不足」「痰瘀阻络」引起。听起来复杂,其实不难理解。
气血亏虚 是最常见的原因。气是血的动力,血是气的载体。如果气血不足,营养供不上,筋脉就会失去濡养,变得僵硬麻木。尤其是一些体质虚弱、久病消耗的人,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风寒湿阻 就像「寒气」侵袭。中医认为寒主收引,湿主黏滞。如果寒湿侵入经络,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局部麻木。尤其是天气寒冷时,很多人手脚冰凉,麻木感加重,就是寒湿作祟。
肝肾不足 这个问题多见于中老年人。中医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虚弱会导致筋骨失养,表现为手脚麻木、酸软无力。
痰瘀阻络 则是现代人常见的原因之一。比如肥胖、高血脂人群,血管里堆积了痰浊、瘀血,阻塞了血液流通,麻木自然就来了。
如何用中医调理麻木?
针对上述问题,中医有一个经典方子,叫「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子最早出现在清代医家王清任的著作【医林改错】中,专治气虚血瘀引起的麻木问题。方子的组成包括:
黄芪60克,党参15克,当归尾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
这个方子的核心作用是「补气、活血、通络」。黄芪是补气的主药,能提升身体的气机;党参和当归尾补血活血,增强气血运行;川芎活血通络,赤芍清热凉血;桃仁和红花活血化瘀,疏通筋脉;地龙则有很好的通络止痛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补阳还五汤」确实能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通,缓解麻木症状。很多中风后遗症患者用这个方子调理,效果也非常显著。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具体用量和煎煮方法,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建议自行使用。
除了用药,还可以这样做
麻木的调理不仅仅靠药物,生活中的细节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注意保暖。手脚麻木的人,大多阳气不足,寒气容易侵袭。平时可以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泡脚时加点艾叶、生姜,效果更好。
其次,适当锻炼。久坐、久站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加重麻木感。平时可以做一些拉伸动作,比如甩甩手、踮踮脚,活动筋骨。
饮食上,多补充气血之品。比如红枣、枸杞、桂圆、黑芝麻、核桃等,都是补气血的好食材。麻木严重的人,可以试试用黄芪、红枣煮水喝,既简单又有效。
还有一个小妙招,可以试试穴位按摩。合谷穴、足三里、三阴交是中医常用的保健穴位。每天按揉5-10分钟,有助于疏通经络,缓解麻木。
如何预防麻木?
预防麻木,最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
保持良好的作息 :熬夜会损伤气血,导致身体虚弱。
-
饮食清淡均衡 :避免油腻食物,减少痰湿堆积。
-
适量运动 :每天坚持30分钟的有氧运动,帮助血液循环。
-
注意情绪调节 :中医讲「怒伤肝,思伤脾」,长期情绪不佳也会影响气血运行。
手麻、脚麻、全身发麻,看似小问题,实则背后隐藏着气血不足、筋络不通的大隐患。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强调「补气血、通筋络」,用经典方子「补阳还五汤」调理麻木问题,效果显著。但调理不仅仅靠药物,日常生活中的保养同样重要。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重视麻木带来的健康信号,早发现、早调理,让身体的每一处都「通畅无阻」。
参考文献 :
【医林改错】王清任
王琦,【中医气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
李德新,【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疾病的药理研究】,【中药学杂志】,2020年
陈志强,【中医经络与现代血管健康关系探讨】,【中华医药杂志】,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