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荆轲刺秦失败,是否因为他剑术差?

2018-02-05体育

是,也不全是。

荆轲刺秦王只是事情的一部分,下面来分析一下荆轲刺秦王整件事情的经过,首先来介绍下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得背景。

公元前239年,长安君成蟜叛乱失败。

公元前238年,长信侯嫪毐叛乱失败。

公元前235年,文信侯吕不韦于洛阳自尽。

随着这三股势力的败亡,秦王赢政的位置就此坐稳,而围绕着秦国数百年封君势大的问题也基本解决。

在此之后,除了昌平君在李信攻楚的时候作乱过一次以外,秦国直至秦朝灭亡再无出现过封君反叛的问题。

随着秦国内部问题的解决,外部的统一条件也已基本成熟,无论是对太原的控制或是三川的经略或是间谍战略的布局,秦国已经据有了足够的优势。

优势之下首先是韩国对秦国的投诚,其中水利专家郑国与法家代表韩非就是韩国作为投靠秦国而送上的诚意,公元前230年,内史腾进入韩国,韩王安举国投降,随后韩王安被迁到了陈地。

公元前229年,王翦自井泾,杨端和自河内,两路伐赵,赵国李牧、司马尚出兵相拒,当时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如果攻破赵国,秦军下一步直接就是兵临易水,届时燕国将会有亡国之危。

这种形势下,燕国的太子丹和荆轲上线,由此引出了一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刺杀壮举。

现在我们从王翦伐赵开始说起,就在王翦与杨端和两路伐赵的时候,太子丹也在为燕国的救亡图存而四处寻找良计。

太子丹首先找到了自己的老师鞠武,鞠武提出约连三晋,南聚齐楚,北和匈奴的南北合纵的大战略,但是被太子丹拒绝了。

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惽然,恐不能须也。」

鞠武的提议其实没问题,太子丹后来找到荆轲后也是这样说的,太子丹之所以拒绝鞠武的提议,不是因为鞠武说的不对,而是因为当前的形势不具备合纵的条件。

首先,经过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吕不韦的经营,秦国已经把三川、三河、太原等地牢牢的掌控在手中,加之秦王赢政亲政以后对秦国封君势力的解除,秦国的内部已经基本稳定。

其次,关中政权想要进攻河北,首先要把太原握在手中,而从太原兵伐河北最方便直接的路线就是走井泾,后来的韩信灭赵走的就是井泾这条路,王翦攻略赵国走的也是井泾这条路线。

只要搞定三晋,把关中三晋连为一体就可以切断纵亲之腰,具备了这个条件,秦国内部再处于稳定状态的情况下,秦国的统一之势将会无人能挡。

最后,齐楚虽强,但阻挡秦国的从来都不是齐楚,而是三晋,占领了三晋,整个天下将会唾手可得。

如今秦国吞韩灭赵的大业已经进入了尾声,六国合纵的纵亲之腰即将被斩断,失去了这个条件,六国想要合纵则是难如登天。

加之在间谍战略的渗透下,六国重臣集体变节,最后一点合纵的可能性也已经不复存在,无论从形势角度或是从地形角度或是从人心角度,合纵都没有操作的空间。

想当年,只要稍微有利可图,六国纵横的发动机就会在三晋躁动起来,现在三晋就要灭亡了,却依然看不到齐楚方面的动静,原因无他,空有合纵之势而无合纵之形,空有合纵之机而无合纵之能,非是不想,实为不能。

太子丹否定鞠武的提议后,秦国亡将樊於期逃到了燕国,受到了太子丹的隆重厚待,这个时候鞠武又提出了另一条建议,太子如果不能组织合纵,就请把樊於期送往匈奴,否则会引来秦王的报复,结果又被太子丹拒绝,理由是为了义气。

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

樊将军走投无路来找我是看得起我,我就应该保护他的安全!

太子丹留下樊於期绝不是为了所谓的义气,秦王吞并天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不管樊於期是否在燕国都不会改变秦王灭燕的计划。

当鞠武接连两次献策以后,估计太子丹心里已经看不上眼前这位老师了,书生之见不合时宜。

太子丹有太子丹的想法,合纵要做,但不是现在,合纵之前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刺杀秦王。

通过刺杀成功让秦国内部生乱,接着策反韩赵助其复国,具备了合纵的形与势以后,再约连三晋,交通齐楚,最后合纵伐秦,轻则使天下重回均势,重则打入关中就此亡秦也未尝可知。

刺杀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刺杀过后,真正的大戏才要开始上演。

剑走偏峰避重就轻,太子丹的计划不能说不老辣,如果刺杀成功,确实会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这里我们来推演一下秦王政遇刺身亡后的事态走向。

首先秦国肯定会乱,至于会乱到什么程度,会乱多长时间,秦国会不会就此四分五裂,甚至会不会因此而亡国,完全取决于太后控制局面的能力以及太后给出的方案是否能够得到多数人的认可与支持。

这个方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方案,需要顾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如宗室的利益、各大派系的利益、秦王的人选等等,一个分配不好,秦国的乱局就会持续升级。

届时宗室和派系各拥强兵,将会变成宗室与宗室、派系与派系、宗室与派系等几大利益集团的激烈火并,这是内部方面。

而那些变节的六国重臣的原则和立场会产生动摇从而倒向他们自己的国家,接下来他们会清洗潜伏在六国内部的间谍,秦国的间谍战略会就此化为乌有。

而刚刚攻占的韩国也会趁机复国,在赵国攻略的那支由王翦率领的秦军也会就此成为一支孤军,最终会被组成合纵的六国联军所围歼。

所以荆轲如果刺杀成功,即使秦国能够度过此劫,秦国的统一步伐也会被严重推迟,延迟统一只是最轻微的设想,现实如果发生很大可能性会比这种设想严重的多。

太子丹的思路虽然不错,但是在微观操作层面就显的有些差强人意了。

比如说事前的实战演习,刺杀小组的人员配置,刺杀小组的出发时间等,从整件事情的过程来看,这是一个漏洞百出,毫无准备,拙劣到不能再拙劣的刺杀计划。

太子丹和荆轲定下了刺杀目标以后,两个人就开始花天酒地的吃喝玩乐,荆轲就是玩儿,太子丹就是配合他玩儿,女人、赌博、旅游,什么好玩玩什么,正事两个人是一点都不提。

直到王翦攻破赵国,秦军兵锋直指易水,太子丹才开始着急,才问荆轲准备什么时候走,这时候荆轲才把自己的谋划说了出来,但也只是把需要燕国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说了出来,而把等待神秘人的事情隐藏了起来。

太子丹这边还在惺惺作态的表演,说什么自己实在不忍心杀害樊将军,都这个时候了还在这里虚情假意的玩弄人心,他是不忍心么?他是不想脏了自己的名声。

看看樊於期死后太子丹的表现就知道了,对着樊於期哭一场,哭完以后直接就把人头送给了荆轲,连衣冠冢都没给樊於期立一个,宛如当年的虞卿和魏齐。

秦昭王向赵孝成王索要魏齐的人头,魏齐听说后找到了虞卿,虞卿当即扔下赵国的相印和魏齐一起跑往魏国,最后却被士兵挡在了魏国边境。

悲愤之余魏齐选择了自杀,而跟着他逃亡的虞卿却在一旁坐视魏齐自杀,魏齐死后他开始抱着魏齐的尸体痛哭,一边哭一边说,自己这辈子再也不要当官,但是哭完后该干嘛干嘛,拿着魏齐的人头就又回到了赵国,然后继续当他的官。

太子丹和虞卿的表演属于同一种性质,都是鳄鱼吃食前的眼泪。

听话听音,听到太子丹这种腔调,荆轲就明白了,这是要让自己去做这事,之后荆轲找到了樊於期,樊於期自杀,太子丹哭泣,荆轲拿上地图和人头,这些动作一气呵成无缝连接。

到了这一步荆轲依旧没有出发的意思,最后是在太子丹的连续催促下,荆轲才去了秦国,在走之前,荆轲说自己在等一位故人,只有这个人到了才会增加成功的可能,但是太子丹已经不想再等下去了,荆轲无奈之下于易水河边告别众人。

通过事情的过程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玩忽、懈怠、被动、没有计划、没有沟通、没有理解、没有担当、没有执行力的团队。

即便如此,这种比专诸刺王僚还要低劣的刺杀计划竟然差一点成功,原因何在?答案是秦国内部在放水。

材料显示荆轲来到秦国后是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见到的秦王,这个蒙嘉跟蒙敖、蒙武、蒙恬、蒙毅这个家族有没有关系,因为材料有限,我们不知道,荆轲来到秦国后除了蒙嘉以外,有没有公关其他重臣,因为材料有限,我们也不知道。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荆轲刺杀过程中其余人员的反应进行最基本的判断,整个过程中只有一名叫夏无且的侍医把药盒砸了过去和一个不知名的内侍喊了一声王负剑以外,所有人没有一点反应。

进入宫殿时安保系统形同虚设,刺杀过程中殿前侍卫无动于衷,大殿之上满朝文武袖手旁观,这仅是一句无召不得近前的秦法就能解释通的吗?

什么是常规性事件,什么是突发性事件,两种不同性质的事件应该采取什么不同的方法,我不相信他们连这种基本的判断能力都没有,这些人当时在想什么?他们当时有没有人在想如果秦王就这样死了……

不敢说所有人都是这样一种想法,起码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想的,他们的沉默已经表明了他们的立场 — 默许、纵容,甚至是暗中支持事态的升级。

另一些想要上去帮忙的人,也因为害怕担上名为救驾实为刺驾的莫须有罪名而止步不前,在这两种心理活动的交织下,构成了荆轲刺秦王这样的诡异画面。

而那名抛出药箱的侍医和那位高喊王负剑的内侍可能就是情急之下的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可能是忠于秦王的本能反应,也可能是一下子想不到那么多的本能反应。

秦王制服荆轲以后,那些无动于衷的人开始活跃了起来,在没有经过秦王的同意下他们直接把荆轲分尸了,表面看起来是在同仇敌忾,但是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秦王危险的时候他们坐视不理,秦王没有危险了他们跳出来了,他们急不可待的把荆轲分尸是不是为了杀人灭口……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再结合秦王后来对太子丹的处置,可以推断出来,秦王已经洞察到了隐藏于水面下的暗流。

否则他会留下荆轲牵出更多的人,但他却是马上要王翦攻伐燕国,并且特别交代,对于太子丹,要死的不要活的。

这个信号已经很明显了,秦王不想深究,不愿深究,或者不敢深究,更或者以秦王之强面对内部的腐败和强大的势力也不得不妥协,最终让事实的真相全部随着太子丹和荆轲的人头一起消失……

这种推断不是空穴来风的脑补,当时秦国已经完成了对韩国和赵国的兼并,但是这也只是在表面形式上消灭了他们,而那些暗中的、看不见的势力还一直存在。

当秦军以不可战胜之威在正面战场一路狂飙的时候,那些潜藏于暗中的势力也在以某种方式不可遏制的壮大。

战国时期与后世大一统时期的政治生态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大一统王朝已经建立了一定意义上的忠孝节义的忠君思想,吃里扒外的人不是没有,但是少。

再加上他们处于一个高度统一的环境,没有里通外国的现实条件,即使是获取权力和利益,其复杂性也比战国时期要简单很多。

而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只是代表了七个政治实体,这七个政治实体的官僚,包括王室成员,他们都有各种复杂的联系。

长期勾连下,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怪胎般的连体婴儿,那些重臣在多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凡事又以自身利益为核心,至于国家利益则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在秦军吞韩灭赵,兵临易水的环境下,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这种条件下直接促成了他们的联合。

太子丹曾经又在赵国和秦国做过人质,那么就意味着在秦、赵、燕之间太子丹具有一定的人脉资源。

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具备,于是由太子丹倡导,由秦廷内部某些利益集团配合的一个刺杀计划就此形成。

否则那个没有经过任何检察的藏有匕首的地图到不了秦王面前,仅靠蒙嘉一个人没有这样的能量,这背后是几个团体的互相配合。

这次的刺杀事件,是赢政人生中遇到的第一次刺杀,同时也是最接近死亡的一次,在未来的时间里,他还会遇到很多次刺杀,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忠诚与背叛、出卖与拉拢、得到与失去、强势与妥协、阳奉与阴违、权力与算计,这些将会伴随他的一生。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随着秦国统一速度的加快,赢政也在尽情体验着其中的风景,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他希求统一,希求不老,希求自己的帝国能够万世永续,然而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只是想象中的样子,而现实的样子更多的是林深时雾起,海蓝时浪涌,不见鹿,也不见鲸,正如他的帝国,轰然倒塌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