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日本媒体称岸田此行将享受「国宾待遇」,但不少日本网民纷纷吐槽,说前往接机的美方官员只是美国驻日本大使伊曼纽尔,哪像接待「国宾」?难道美方失「礼」了?此事令我不由得想到原美国驻日大使赖肖尔在【日本人】中写下的一句话:「一亿日本人都是儒教徒。」日本网民似乎是按儒教的「礼」看待此事。
儒教是博大的思想体系,但其核心观念就是两个字:仁和礼。仁是待人的内心要求,礼是待人的外在表现。在日本,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处世规范。按照原东京大学教授宇野精一的观点:「礼居于传统的核心地位。」
「礼」字源于中国,最初写作「豊」。按【说文解字】诠释,「豊,行礼之器也。」据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行礼之器」就是酒器。先秦时代,礼成了人们必须实践躬行的社会准则,并在被并称为「三礼」的【仪礼】【周礼】【礼记】中作了明确规定。例如,【礼记】的「乡饮酒礼」规定,对60岁者敬酒3杯,70岁者敬酒4杯,80岁者敬酒5杯。中国先秦史权威杨宽教授在【古史新探】中就此写道:「这不仅是敬老的表示,而且是等级秩序的反映。」宋代,理学兴起,礼更被衍化为不可忤逆的天理。朱子云:「礼乃天理之节文,而人事之仪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礼的表现形式屡有变迁。不仅「面圣」行三跪九叩之礼早已成为历史,而且鞠躬、作揖也日渐式微。然而,礼的本质宛如衣服款式,虽有年代特征,但御寒、装饰、遮羞的本质却始终未变。
天皇名字的名字大都带「仁」字,由此可见日本受中国儒教文化的影响。江户时代,朱子学被幕府奉为官学,官民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而且代代世袭,等级秩序非常清晰。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实行了「四民平等」,但是等级意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仍有坚韧的根基。按照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的说法,日本具有「垂直型社会结构」。日本人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节,这种礼节严格按照等级原则表现。例如,日本人见面有递送名片的习惯。为什么要这样?罗伯斯·克里斯托弗在【日本心魂】中写道,所以要交换名片,理由只有一个,即「在确定对方属于哪个机构以及在该机构中的职务之前,无法确定应给予对方何种程度的敬意」。日本人的礼节也和社会评价乃至伦理道德有着内在联系。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写道,「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拘泥于细节的人。」在日本,「不拘小节」尽管未必会被认为不道德,但几乎是不文明和缺乏修养的代名词。
但我们有必要明确,「不拘小节」似乎是美国人的习性。美国人远不像日本人那样注重「礼仪」。几乎和岸田文雄访美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问了中国。老太太提个帆布包独自走下飞机舷梯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这一画面给我的感觉就是:不拘小节。1994年,克林顿因向访美的明仁天皇鞠躬而遭到批评,【纽约时报】称,「白宫南草坪那一幕永远无法抹去:一个谄媚的总统和一个日本天皇。」2009年,奥巴马访日期间对天皇明仁鞠躬,也遭到批评,酿成所谓「鞠躬门丑闻」。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礼宾规定和待客之道。既然如此,彼此尊重和包容文化习俗,当成为应循之道。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讲「理」,但却未必都要讲「礼」。(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