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据环球网援引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一名高级助手透露,奥巴马「一直」担心拜登会在与特朗普的总统大选中失利,他已准备好在几个关键州的选举中与他的前副总统拜登共渡难关。【每日野兽】称,与上次选举相比,这将是一个重大变化,当时奥巴马在一旁提供支持和认可,但很少与拜登共同参加竞选活动。【纽约时报】称,随着大选临近,拜登定期与奥巴马通电话,而奥巴马自己也在联系白宫办公厅主任齐恩茨和拜登竞选团队的高级助手,以转达建议。
美国总统大选全国演讲行程即将在下个月拉开帷幕,届时两党候选人将亲身前往美国各个州举办活动拉票。回顾上一届选举,美媒称按照惯例现总统通常比挑战者更具有优势地位,但支持拜登的民主党竞选委员会在「宣传」上投资了高达数亿美元,成为这位总统翻盘胜选的关键原因。当时美国面临新冠疫情、弗洛伊德事件抗议等各种混乱,民主党人就「无限放大」了社会矛盾,激起更多人不满并投票将特朗普赶下台。而这届大选民主党仍然很看重宣传,准备了充足的竞选资金和人脉。
美联社则称,拜登的民调数字持续低迷,且因其81岁的年龄而备受质疑。在此背景下,奥巴马、克林顿将与拜登同台是一次戏剧性的力量展示,旨在团结民主党的忠实选民,确保拜登连任。报道称,这种团结的表现与特朗普孤立于其他共和党高层形成鲜明对比。报道称,奥巴马在与拜登谈论2024年总统大选时变得「兴致勃勃」,他向拜登表达了他的担忧,即特朗普是一个比许多民主党人意识到的更强大的对手,理由是特朗普拥有高度忠诚的支持者、美国两极分化严重以及保守派媒体对他的支持。
【纽约时报】提到,2015年,当时任副总统拜登考虑竞选总统时,奥巴马温和地建议他现在还不是时候。在与奥巴马讨论后,拜登退出竞争,让位给希拉里·克林顿,时任总统奥巴马认为希拉里是更强有力的候选人。这一决定导致拜登的一些助手滋生了对奥巴马的不信任和怨恨。他们中的一些人现在仍在白宫工作,他们认为奥巴马和他的顾问们排挤拜登,并认为拜登本可以改变历史进程,即在2016年击败特朗普。
据悉,拜登出席纽约一场筹款活动,奥巴马、拜登以及前任总统克林顿将同台。报道称,公开露面可能是奥巴马对拜登持续数月支援的开始。而就在同一天,拜登的对手特朗普也将在纽约出席一场活动——因公殉职的纽约警察乔纳森·迪勒的追悼会。有媒体评价称,当拜登在上流社会参加活动时,特朗普则参加牺牲警察的追悼会,两人虽同在纽约,但却做着两件截然不同的事。
在特朗普还没有踏入政坛之前,奥巴马是美国最当红的政治明星,因为他的肤色,所以他获得了很多非洲裔黑人选民的支持。奥巴马肯定不是执政能力最强的总统,但他绝对是美国有史以来演讲口才数一数二的总统。所以他这次跳出来,能给拜登所带来的两大优势就是:黑人身份以及演讲口才。非洲裔黑人在美国总人口里面的占比大概是13%,和白人的比例是1比6。看上去差距很大,但从日常感官上来说,可不是这样的。因为黑人爱折腾,爱发声,特别的活跃。
年轻选民并不是民主党选举联盟中正在崩溃的唯一支柱。根据康奈尔大学的民意调查,拜登目前只赢得63%的黑人选民的支持,远低于他在2020年赢得的87%。四年前,他以2比1的比例赢得拉美裔选民的选票,现在在这个群体中,他落后于特朗普。拜登在巴以冲突中对以色列的立场使他在穆斯林和阿拉伯选民中的支持率下降,尤其是在必须获胜的密歇根州。根据最新民调,总体而言,拜登在非白人美国人中对特朗普的优势已从2020年的近50个百分点缩小到12个百分点。
第二件事,据观察者网综合法新社和路透社报道,眼看600亿美元援乌资金在美国国会搁浅数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继此前表示弹药不足的乌军可能不得不撤退后,又向美国国会发出最新警告。泽连斯基在United24(乌当局发起的筹款平台)视频会议上表示:「有必要明确告诉美国国会,如果国会不帮助乌克兰,乌克兰就会输掉这场战争」,「如果乌克兰战败,其他国家也会遭到袭击。」
泽连斯基再次喊话美国国会讨要援助。他呼吁,只有切实的援助才能阻止无人机和拦截导弹,「我们期待着这种援助」。他补充道,「在此关键时刻,美国国会必须做出必要决定,强化美国的盟友」。据此前报道,美国参议院2月通过涉乌克兰和以色列的军援法案,总额达953亿美元,其中包含向乌提供600亿美元援助,但法案在众议院搁浅,此后泽连斯基多次敦促美国国会尽快通过相关法案。
俄罗斯总统大选结束后,俄军进一步加强攻势。缺少装备的乌军,只能在前线苦苦支撑。而且,泽连斯基不得不承认,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取得了成功,给乌克兰民众和城市造成了巨大影响。显然,乌克兰急需美西方的援助「补血」,同时在他们的帮助下,建立起更强大的防空系统。然而,美国的对乌军援却迟迟不能到位。不管是直接喊话,还是暗示,美国国会始终不愿意在对乌军援问题上松口。
第三件事,近几周,特拉维夫、耶路撒冷、海法、贝尔谢巴等地多次爆发大规模反政府集会,矛头直指总理内塔尼亚胡。示威者高呼「内塔尼亚胡下台」,要求立即结束加沙地带战事、救回所有被扣押人员,提前举行原定于2026年的议会选举。频繁爆发的反政府集会,是以色列当前社会不断撕裂的「缩影」。内塔尼亚胡2022年12月出任总理以来,他领导的极右翼政府致力推动司法改革,相关措施包括允许议会以简单多数否决最高法院决定、赋予政府在任命法官方面更大权力等。上述措施公布后立即触发国内大规模抗议浪潮。
2023年10月7日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半年,外溢效应在中东多地凸显。以色列军方称同时在「七条战线」作战,可谓内忧外困。「战争状态」延宕之下,以色列国内危机持续积聚。以色列当前面临「七条战线」威胁,除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的威胁外,北部有黎巴嫩、叙利亚境内武装组织,东南有也门胡塞武装,东部还面临伊朗以及伊拉克境内武装组织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