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累是假的,但要说有多么的千辛万苦呢,也不太至于。毕竟艰辛的职业太多太多了。
怎么说呢,我琢磨运动员训练就像士兵打仗,得把刀枪磨到位了,才能有底气和胆魄敢去上战场。这么看,拼尽全力地去练习,是咱必须做的。
前面有一篇回答里有聊过国家队大致的训练安排,月度计划基本走得是「三个大量周+一个小量周」的模式。粗暴理解,两者训练内容大差不差,都是「专项+小肌肉」,区别只在上的量级。大周咱就打厚度,专项能挺200公斤的就来190公斤,抓稳定;轮到小周了,重量减到极限的50%-60%来就成,更多偏重在技术、节奏、控制等整体感知上。
遇上状态不够或恰好有点小病小痛的,也会觉得度秒如年,跟大伙健身一样,咬咬牙就顶过去了,很正常。
那运动员是不是越辛苦,就越有成绩/效果呢?坦白讲,不一定。
其实这么些年,队里的训练思路一直在更迭升级,能吃苦是优秀和必备的素质,但教练、科研、医疗、保障团队可不是奔着让我们更能吃苦去做每日计划的,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如何让每位运动员的训练更科学高效?
说下我从东京奥运会回来后那阵一天是怎么过的吧。
首先,比赛结束后的一周,我是什么运动都不做的,完完全全地安心躺平。完了回到队里,日程目标是恢复。怎么恢复呢?恩,早上怎么也得睡到十点十一点吧(在早饭跟睡觉之间,我永远选睡觉),收拾下就下楼食堂。一般这段胃口还没打开,吃的会比较简单。然后就去馆里训练,戴护具、动态热身、弹力带激活之类至少冲二十分钟到半小时吧,整套弄下来浑身都得冒汗(大伙看训练视频基本都是光膀子,是真汗如雨下没办法)。
正式训练内容就前面说的专项+小肌肉,以蹲为例吧,先上20公斤空杆蹲几个标准的找感觉+继续激活身体,再慢慢加杠片,第一把只上60-70公斤,蹲几个等很稳定了,再去一片片加,到后边大重量了,比如说270公斤的时候,蹲一下就够,再往上加重量基本就得看当天状态,试下得了,这部分的训练就算结束了。
休息的间隙,队医会立马跟上来给紧张的肌肉按摩和放松,完了可以选择去做双杆臂屈伸之类的练练小肌肉群,负重也是一点点来,加到个75公斤就差不多了。
走到这,我的训练就全部结束了(其他年轻运动员大多都还在继续的)。如果就看上面的训练,非但不能说辛苦,甚至还有些轻松。但这个过程或阶段,是科学训练系统里极其重要的环节。
它不能缺,更不能急。
用于导的话来说,举重歇一个星期,可能得用俩星期来恢复。再加上到我这个年龄,即便你的肌肉、状态都在线,但看不见的像神经性、内在精神的东西必须一点点去让它回到最佳的位置。所以越往后练吧,我反倒更能平和地去享受休息了,不会焦虑或愧疚今天怎么没有比昨天更努力。
啰嗦一堆,是想说我们训练单看强度可能不小,但绝对不是以苦累为衡量的蛮干,同样,也不要以时间为衡量标准,而是在科学的框架下再去拼搏发挥的。大伙平时健身,特别是新手或者停训一段时间后,千万别急着检讨自个不行,或用力过猛,给身体足够的过渡可能是更快进入正轨的捷径。
最后,练了二十来年要说训练时什么最辛苦,那必须得是练后逃不掉的队医「修理」。人均痛苦面具,一点儿不夸张。
对了,石头可能还得多一个,练肌肉。
我是 @吕小军 ,一个热爱举重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