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李宁还能回来吗?

2024-03-14体育

3月12日,李宁港股久违出现异动拉升,盘中一度大涨约20%,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这是一次触底后的反弹,还是只是被港股带了一下节奏,似乎没人明白其中的缘由。

毕竟连李宁都发布公告称,经公司合理查询有关情况后,董事会确认其并不知晓上述变动的任何原因或为避免公司证券出现虚假市场而必须公布的任何资料,或根据相关规定须予披露的任何内幕消息。

但无风不起浪,资本市场善于为每次股价异动找一个支撑的逻辑。细品一下,这个传言本身似乎颇为无奈。

据长江商报,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表述,称创始人李宁正在考虑领导一个财团收购其创立的运动服装公司「李宁」,考虑将其从港交所私有化。包括TPG、PAG和高瓴在内的多家全球和地区私募股权公司正在接洽,看它们是否有兴趣作为投资者加入。不过,李宁公司私有化的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细节尚未敲定。

最关键的一句在于: 该知情人士称,李宁认为公司在香港股市被低估,并在潜在的收购中将目标定为较当前股价大幅溢价。不过,李宁没有立即计划让公司在内地重新上市。

被渠道困住

相比于2021年的市场高点,目前李宁的市值已经「骨折再骨折」!而造成李宁此番窘境的是其增速的放缓以及销售渠道的欠佳表现。

在李宁二十年的风雨中,这并非其第一次面对市场的考验。十几年前的李宁也面临增长困境,李宁的困境似乎都跟渠道有莫大的关系。

2012年至2021年,是李宁市值稳步提升的黄金时段,而在其股价起飞的2012年,李宁的处境一度非常尴尬。

彼时,李宁发布预计2012年业绩大幅亏损的公告。据证券日报,李宁董事会在公告中解释亏损原因为实施渠道复兴计划所致。上述渠道复兴计划董事会已经批准全面实施,预计投入14亿至18亿元。针对服装库存,李宁准备存货与坏账计提和拨备。

当年被库存拖累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奥运会后,李宁高估了市场对于体育运动消费的热情,继而大肆扩张渠道。2008年至2011年间,李宁门店数量从6245间增长到8255间,涨幅超过32%,激进的扩张导致其在2011年开始出现大量库存积压,此后连续三年处于亏损的境遇之中。

高估体育消费品并非李宁一家之错,2011年,国内整个体育用品业都陷入低迷,在那一轮全国性的运用品牌关店潮中,前一段时间退市的贵人鸟也赫然在列。安踏2012年营收同比下降了14.4%。

如果说行业整体供给过剩是造成运动服饰品牌销量下滑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对于零售运营的把控则是检验品牌管理能力的一种手段,但似乎当时没有经验的品牌们没有前辈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中国新闻周刊援引魔镜市场情报高级分析师的观点,零售管理能力偏弱,企业处理存货渠道尚未发展成熟,导致清理当时库存时间过长。

此外运动品牌长期以来「只管批发,不管终端」的理念是根本原因。2012年库存危机后,各大运动品牌都制订了相关调整计划,集中调整渠道。

变革永不能停

2017年,李宁开始恢复元气。李宁在年中财报发布会上称,「李宁的转型任务完成了接近40%。」

经历库存危机、高管巨变之后,最心系企业的还得是创始人自己。2015年李宁重新回归并主导了一系列战略变革。

比如重新确立了「核心品牌、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花天价签下NBA篮球巨星德维恩·韦德,以20亿元的天价买断CBA联赛五年的赞助权。

品牌方面,积极打造自己的时尚风格,为区别于别的运动品牌,李宁把运动和国潮进行融合。2018年,登上纽约时装周的舞台,以「悟道」为主题,让李宁重新有了一次翻红和新生的机会,反响热烈。

产品方面,除了国潮元素,跑步系列,李宁也更加注重功能与科技属性的结合,进一步强化运动更专业的精神。

渠道上面,电商平台一直并非李宁的优势。在改革期间,李宁曾试图把电商融入公司的核心业务,在资源倾斜的基础上,2015年,李宁电商渠道销售也在提升。

然而,转变的策略并未能让李宁无往不利。2020年突发的「黑天鹅」事件、消费者口味的转变等因素又一次对李宁的高增长形成了阻力。

根据李宁去年披露的第三季度运营数据, 线下渠道(包括零售及批发)录得高单位数增长,其中零售(直接经营)渠道录得20%至30%低段增长及批发(特许经销商)渠道录得低单位数增长;电商虚拟店铺业务录得低单位数下降。

李宁预计3月20日公布2023年全年业绩。不过,据中金公司预测,李宁2023年收入将按年增长5%至271亿元,净利润则预期按年下跌23%至31亿元。而整个体育用品行业也面临着一次转型。

结语

中国质量报援引相关人士观点,指出现在的竞争格局比十年前更为复杂,国际国内竞争者更多,市场细分程度更高。国内一线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强,第二梯队品牌遭遇困境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说十年前倒掉的是一批不知名的品牌,这一次可能是一些小有名气的品牌被击倒。」张庆说。

与2011年企业内生性危机不同,本次危机的爆发更多来自疫情的外生冲击,但国产体育品牌的困境,客观上也反映了国内制造业的整体现状。利润空间越小,越在价值链低端,危机下的博弈空间也就越小。

此外,细究消费者市场,在运动项目上,与过去的大型观赏运动篮球、足球、散步不同的是,如今户外、徒步、滑雪、露营等小众项目接连风靡,给了相应品牌更好的成长空间。

事实上,近两年,尽管整体消费热情不高,但体育运动行业的鼓励政策却非常友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被政府屡屡提及。顺着这个思路,李宁或许能够清楚自己应该朝哪儿变革!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