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五年内打造世界知名美食城!广州发布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4-04-28社会

集中资源打造3个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五年内打造业态丰富、层次各异、亚洲一流的世界知名美食城市,到2035年,成为与纽约、东京、巴黎等世界标杆餐饮城市齐名的卓越世界美食之都。

南都记者4月28日获悉,为配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结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广州市商务局已于近日发布了【广州市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食在广州」是广州特色城市名片,广州也是5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率先出台餐饮业规划的城市。

广州餐饮业发展优势明显

作为「中国美食之都」和「国际美食之都」,广州也是「世界美食城市联盟」中国大陆地区成员。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市餐饮商事登记市场主体总数达24万家,每万人拥有餐厅近134家,网点密度居全国之首,餐饮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城覆盖。

餐饮结构方面,广州形成以粤菜为先、海纳百川、国际多元等特点。2023年底有粤式正餐类门店4.8万家,占广州餐饮门店总数超20%,门店数全国第一;其他地方特色菜类正餐门店3.5万家,国际美食类门店2.1万家。数量众多的餐饮门店展现出广州强劲的餐饮消费潜力和良好的饮食行业发展前景。

广州市商务局介绍,【发展规划】正是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为着力点,以大数据为支,研判发展趋势,最终总结提炼出广州餐饮业发展5大优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优势、「食在广州」品牌带动优势、粤菜大本营资源集聚优势、关联产业纵深发展优势、规模庞大的城市流量优势。

新规划提出六大行动方向

围绕经济规模、市场主体、餐饮人才三大维度,【发展规划】建立了广州餐饮高质量发展指标,设定10个细化指标,明确到2035年餐饮规模要翻一番。

为此,【发展规划】提出广州餐饮六大高质量发展行动:

通过「强文」行动,擦亮「食在广州」品牌,弘扬粤式饮食文化,推广饮茶文化,强化广州的餐饮特色印记。

通过「强链」行动,贯通餐饮全产业链,探索构建「链主企业+服务平台+产业基金+链上企业」产业生态体系,强化科技金融赋能,提升预制菜流通能级,带动广州餐饮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通过「强企」行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梳理认定一批餐饮老字号,推动传统餐饮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广式点心拓展战略,支持以点都德为代表的一批广式点心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核心品类标准体系,形成「食在广州」统一地理形象标识;挖掘广州夜间餐饮消费市场潜力,鼓励「餐饮+零售」双轮驱动,打造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创新培育餐饮消费新模式。

通过「强技」行动,推动「厨房革命」,强化厨师、餐饮专业人才培训,持续开展星级「粤菜师傅」认定。

通过「引流」行动,以「餐饮+」的方式,推动广州餐饮多元融合发展,实现城市流量转化消费流量;以餐饮为桥梁和特色名片,展示广州宜居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广州。

最后,通过「共建世界美食之都」行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餐饮创新创业平台,强化人才培养合作、共创良好环境等;探讨香港「优质旅游服务计划」、澳门「星级旅游服务认可计划」走进广州,结合国家钻级酒家标准,在大湾区范围内认定一批推荐餐厅,促进湾区交流合作。

根据目标,广州将在五年内打造业态丰富、层次各异、亚洲一流的世界知名美食城市。到2035年,成为与纽约、东京、巴黎等世界标杆餐饮城市齐名的,传统广府粤菜与时尚国际餐饮荟萃、特色美食出众与餐饮文化彰显、引领全球美食风尚的卓越世界美食之都。

构建「5+3+N」餐饮集聚区总体布局体系

【发展规划】还系统谋划了广州「餐饮核心区-餐饮特色区」空间格局,构建「5+3+N」餐饮集聚区总体布局体系:在中心城区品质化提升餐饮核心区,在外围城区差异化打造餐饮特色区,建设5个世界级地标餐饮集聚区,树立全球餐饮消费时尚标杆。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体系中,广州将集中资源在北京路惠福美食街片区、广州塔-珠江琶醍片区,以及珠江新城东南核心区域打造3个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同时,适时拓展中西特色美食集聚区范围,重点打造上下九-永庆坊餐饮集聚区,发展西关风情特色餐饮。

广州还将培育N个满足大众需求的特色餐饮集聚区,依托区位、生态、文旅、交通和餐饮发展基础等资源条件,差异化打造特色菜系型、特色主题型、文旅展型、枢纽型和夜间型等特色餐饮集聚区,满足大众日常多元化餐饮消费需求,提升就餐便捷度。全市各区结合文化特色、外籍人口集聚情况、会展资源、自然风光、交通设施等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打造特色餐饮集聚区,推动广州餐饮高质量发展。

【发展规划】还明确了金融财税方面的支持,如对于餐饮产业链,将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餐饮行业金融产品,提升对链主企业和重点链上企业的金融支持,并鼓励金融机构、餐饮平台企业推出餐饮促销活动,为餐饮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流量赋能。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伊晓霞 通讯员 穗商务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