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生态「小科研」 守护绿家园

2024-07-13社会

厦门被誉为高颜值的「生态之城」。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1988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

在厦门,有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坚持做「应用型」的「小科研」,针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痛点,采取「一个问题就立一个科研项目」的做法,将难题逐个破解。近5年,学校承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项目260余个,为乡村提供技术支持800多次。

在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过程中,科研人员把污染物当作可利用的资源,坚持「用巧劲」。学校还组织师生,承接全市9条河流、3个湾湖、近900个小微水体的巡查工作,成为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忠实的「护航员」。

这所学校就是厦门理工学院。

「去污」与「用污」并举,整治污染有方法

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说:「结合36年的厦门实践,我们回头再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20字方针,会发现这5句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体系,越发显现出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引领力和实践推动力。」

作为厦门市集美区主要溪流之一,几年前的深青溪水面被浮萍覆盖,人们避之不及。

近年来,厦门市集美区政府启动深青溪治理工程,承接该项目的万嘉清水(厦门)公司与学校团队合作,一起为深青溪「问诊」,制定「去污」与「用污」并举的方案。

团队首先对深青溪下游河段进行清淤,实现「去污」,总共清理出了10万立方米的淤泥。

河水中营养物质过多,影响水质,怎么办?团队采取了「用污」的生物学方案。团队在深青溪水中设置了「生态浮岛」,团队在「生态浮岛」上和深青溪沿岸都种上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发达的根系能持续吸收和降解营养物质。在深青溪上游,摆放着很多塑料桶。微生物在这里源源不断地繁殖,吸收和分解污染物。

有了植物和微生物这两个吸收营养物质的「大户」,河水的富营养化问题迎刃而解。

之后,深青溪的水被引到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共有25级池塘,每一级池塘都有「挺水植物」,还有碎石、微生物。池塘像是一个生态过滤器,溪水在这里得到自然净化。

这套治水「秘籍」,收获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在2023年幸福河湖评选中,深青溪在全市9条溪流中位列第一。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傅海燕说:「在深青溪的治理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20字方针,特别是在搞活水体、美化环境方面,做出了特色。」

影响城市生态的要素,除了河流,还有降水。

遇上大暴雨,会有排涝困难,这似乎是大城市的「通病」。

「城市暴雨,除了排水难,还会产生大量污水。」厦门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木兰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在公交车站、菜市场、货运码头等地,初期雨水形成的径流污染程度是典型生活污水的3倍。

现在,全国多地在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以此来应对降雨对城市的影响。如何才能建好海绵城市?这需要根据当地雨水落地后形成污染的特征、土壤的下渗能力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但厦门缺少相关基础数据。

「为了获得一手数据,我们采用了笨办法。」朱木兰团队组织学校师生,在厦门市4个行政区的30个采样点开展了「市政道路雨水径流面源污染调查」。

团队昼夜候雨、通宵检测,共采集了上千个样本,进行了近万次水质检测,最终获得了多项关键数据。

精准的数据为编制【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提供了依据。团队还依托数据,筛选出鸡蛋花、夹竹桃等既耐得住水泡,又能高效吸收污染物质的厦门本土植物,以「用污」的方法来治理污染。

「海绵城市建设的科研投入了很多精力,虽然没有发表高层次的论文,但其为城市发展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值!」厦门理工学院校长王乾廷说。

「厦门理工学院将2024年设为‘服务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理工行动年’。」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表示,学校正着手整合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高校应有作用。

「巧劲」与「小项目」搭配,改善环境有妙招

随着厦门城市的发展,周边的农家乐、农场越来越多,这些地方产生的污染物也影响着城市环境。

「如果每个农家乐或农场都建一个小污水处理站,要费人力和电力,还要消耗物资,成本较高。」厦门理工学院教师高攀峰设计的「土壤生态床污水处理集成系统」不用电力,为经营者解决了环保难题。

这套系统利用农家乐的地势,在上游先挖一个蓄水池,池中填入砾石等低成本材料。当废水进入蓄水池后,会经过初步过滤。接下来,水会自然渗透到山下,再经过土壤的过滤,变得清澈。清水可用来养鱼或种植,「废水」直接变「宝贝」。

「废水排错了地方,就是污水;排对了地方,就成了肥料。」高攀峰说。

「我们每年环保检查都能过关,环保投入几乎是零。」说起这个项目,厦门雷公山农业休闲山庄有限公司负责人叶建明竖起大拇指。

雷公山的小项目,用上「巧劲」,得到认可。现在,这套污水处理集成系统,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乐在农家」污水处理首个示范点,项目经验已推广到全国多地。

厦门理工学院还有很多改善环境的「小项目」被应用在生产和生活领域。

该校机汽学院陈水宣教授团队对模具污垢和残留物使用干冰进行清洗,替代了传统化学药剂,降低了污染;姜春海教授团队瞄准厦门新能源产业布局,与厦门钨业合作开展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的绿色低碳回收与正极材料再造关键技术研发,回收再利用电动汽车中的电池,减少了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近5年,学校承担改善环境的纵向科研项目30多项,横向项目220多项。这些小项目为厦门生态环境的建设贡献了大力量。

「务实」与「能干」兼备,让学生掌握真本领

带着学生巡查河道,到公园查看湖水的水质,采集样品做检测,这已经成为学校教师赵超每月的固定工作。多年来,学校承接了全市9条河流、3个湾湖、近900个小微水体的巡查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本领。

「发现问题,我们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或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做到及时解决。」赵超认为,学生每次巡查或检测,相当于上一次真实情境的综合实践课。

2005年,朱木兰从日本留学归来到厦门理工学院工作,在省内率先创办了水务工程专业。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着重培养「动手型」人才。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很多来自海绵城市建设等实践项目,应用型特色明显。

「很多学生一毕业,就能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取得亮眼成绩。」说起自己的学生,朱木兰充满自豪。

「让学生做到‘务实’与‘能干’兼备,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王乾廷说。

厦门理工学院除了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思政也做得有声有色。

「欢迎来到厦门城市会客厅筼筜湖,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今年「五一」期间,来自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志愿者王媛和她的同伴,向游客介绍筼筜湖的「前世今生」。学校现在已成立12支生态文明建设志愿宣讲队,每到节假日,在厦门各大景点,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

在厦门同安区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学生变身「讲解员」,介绍习近平总书记两上「高山」,指导军营村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绿色发展的故事。

学校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融入学校思政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并把课堂「搬」到鲜活的情景中来。厦门筼筜湖、同安军营村、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村云寨村等,都成为教学地点。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专业过硬,还应该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忠实的践行者。」林进川说。

【中国教育报】2024年07月13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熊杰 通讯员 唐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