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春节假期一过,各行各业的人们返回工作岗位,振奋龙马精神,唱响春天里的奋斗者之歌。
人勤产业旺。从大年初七开始,威宁自治县雪山镇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就组织务工村民陆续种下了4000余亩马铃薯,田间地头处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一派热火朝天的春播景象。
素有「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美誉威宁,是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县。2023年,威宁马铃薯种植总产量280余万吨,带动约21万户67万人增收,户均收入1万元以上。马铃薯也成为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第三年。这一年,毕节严格执行过渡期要求,乘势而上,接续奋斗,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出成果,让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守底线
动态监测防到边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防止出现返贫和致贫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守住防止规模性、区域性返贫底线?动态监测帮扶是防返贫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黔西市太来乡硐口村村民尹彦文便是在动态监测帮扶的政策下,重拾了生活信心。
2018年,脱贫摘帽后,尹彦文一家五口过着稳定的日子。不幸的是,2019年,尹彦文和妻子接连被查出患有子宫癌和胃肠道间质瘤,接二连三的打击,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临返贫风险。
「治疗时掏空了家底,一家人对生活都失去了信心。」谈及过去,尹彦文仍然觉得心有余悸。
当年,通过村干部的动态监测,尹彦文一家被识别纳入脱贫不稳定户,村里也随即对其展开救助,先是将其纳入低保,帮助报销医疗费用。同时,为帮一家人树立起生活信心,还为尹彦文购买了两头牛,每头补助了2500元。
「要是没有国家的扶持,我恐怕都不能好好站在这里和你们说话了,真的很感谢国家的帮助!」如今,尹彦文的三个孩子都已毕业工作,尹彦文的身体也逐渐好转,尽管做不了重活,他还是没有闲着,发展起了养殖业。
脱贫成果稳得住,乡村振兴方可期。
为了抓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毕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起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重点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预警监测,遇困即扶,动态清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从源头上构筑起了返贫致贫的「截流闸」和「拦水坝」。同时,抓实「3+1」保障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一个不落,将防止返贫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群众关切的「民生小事」处。
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抓发展
乡村产业日日新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
春风十里,不如春茶一杯。经过一个寒冬的休眠和雨水滋润,金沙县清池镇张氏茶庄的千亩茶园逐渐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去年,由于天气干旱,我们的茶青不算多,只生产了5千多斤干茶。看样子今年还可以,茶青也逐渐冒出来了,我都在清理茶叶加工厂了,就等着茶叶开采。」说起今年的期盼, 张氏茶庄负责人张德勇满脸希望。
一叶生一业。茶产业是金沙「一县一业」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30余万亩,共有不同规模的茶企3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茶企2家、省级龙头茶企4家、市级龙头茶企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38家。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立足资源禀赋,毕节市持续壮大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核桃、肉牛、家禽等「八大特色产业」, 强力推进「一县一业、一主两辅、多镇一特、数村一品」,让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为脱贫地区带来不竭的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毕节食用菌、马铃薯、肉牛、家禽、核桃等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安格斯牛养殖规模西南第一。威宁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织金县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金沙县连续五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在大方县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天麻交易中心。
此外,毕节还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农民上演着增收「好戏」。截至目前,毕节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6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251家、家庭农场4890家。
促振兴
和美乡村入画来
举目眺望是宽阔的田野,环顾四周是怡人的景色。
位于织金县东南部的三甲街道龙潭社区,被誉为「荷叶上的村庄」。时下,漫步穿行在社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精致温馨的农家庭院、丰富多彩的文化墙、清幽静谧的文化长廊……
走进居民王元敏家的小院里,别致的景观透露着主人的匠心独运,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弄的,大家都精心装扮庭院,我们也不能比别人差。」 王元敏自豪地对记者说,「住在这里,感觉比住在城里还舒服咧……」
然而,如今令村民们骄傲的龙潭,曾经也是有着 「龙潭坝,一年淹几坝」的无奈。由于地势低洼,前些年,每逢雨季到来,龙潭社区便会水位上涨,洪水肆虐,导致农作物及部分民居被淹没,失去信心的村民索性丢下农具,跑到外省,另谋出路。
治理水患,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成了龙潭群众的殷切期盼。
近年来,以「田园美、生态美、家园美、生活美」为目标,龙潭社区通过排污治污、垃圾分类、公厕治理、发展乡村旅游业等举措,扎实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让广袤乡村成为广大群众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社区建设完成2.7公里机耕道建设、1000多米排洪沟、1200米观光步道、100平方米生态垂钓池、安装太阳能路灯120余盏、绿色垃圾箱360个……」龙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广说,如今的龙潭还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文章,让绿水青山释放的生态效益不断润泽龙潭。
乡村既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的家园故土。过去一年,毕节市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好经验,紧紧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
处处有新招,村村有新貌。如今,在毕节,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广袤乡村持续推进。脱贫基础更稳固,乡村振兴动力足,群众生活更美好,广袤乡野处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回响。
春回大地万物新,接续奋斗正当时。毕节将积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青山绿水间,在脱贫群众追逐幸福的脚步中,逐笔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编辑 王星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