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轮回中,生如夏花般绚丽,死如秋叶般静谧。而这些人,他们守护生命的归宿,怀揣敬畏之心,为人们送别最后的旅程。
卫艳茹,一位在北京大兴区殡仪馆工作了13年的殡仪服务人员,见证了1万余场葬礼和告别。她曾在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学习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于2007年毕业后选择了大兴殡仪馆。
每年有1.2万的逝者在北京大兴殡仪馆接受火化,作为一位殡葬礼仪师,每天平均要主持3场告别仪式,最多的时候甚至主持了9场。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见证了许多感人的瞬间,也看到了一些无情的现实。她很自豪能够被称为「人生驿站送行者」,并一直很喜欢这个称号。
在最初选择这个专业时,她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将来找工作的机会会更大一些。
在后续的工作中,她有了全新的理解。在生命最后的篇章中,有撕心裂肺的哀痛呼喊,有家庭成员间的争吵不断,有为了遗产恶语相向,也有难以割舍的深深思念。
有人追忆亲人的过去,有人想起老伴生前的情书。有人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入孩子手中,有人取下恋人手上的戒指……但是这份工作给予她的并非是压抑和痛苦,而是看透生死的淡然,珍惜现在的拥有,活在当下。
她是那些当年的同学中唯一一个没有转行的人。她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3个年头。刚开始的时候,她几乎每天都哭,看见遗体她哭,看见逝者的家属她也跟着一起哭,被家属指责她还会委屈地哭。
然而,即使经历了这些,她仍然坚持下来,只是想尽自己所能,为逝者送行,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得到应有的尊重。
告别厅就像是人生最后的一个站点,在这里,有年逾百岁的老人,有意外丧生的丈夫,有火场丧生的幼童,还有抑郁自杀的女儿……逝者在这里被整理、装扮,以尽可能完美的形象出席自己的葬礼,感受到亲人朋友的哀悼与思念。
她就是这样一个默默付出、始终坚持的人,用她的泪水和汗水,守护着逝者最后的尊严。
在900℃的烈火中完成生命的谢幕,"来时洁白,去时无垢"。这是卫艳茹的信念,也是她作为殡葬礼仪师的责任。
她扛起亲人的爱,引导逝者走向新生,同时也温暖家属的心。她总结逝者的一生,接待来宾,引导他们走过这段困难的旅程。
生命总有尽头,但爱与温暖永远不会消逝。在她的手中,每一场告别仪式都充满了深情和尊重。
告别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的沟通和确认,无论是短的十几分钟还是长的一个小时,我们都会全程参与。虽然这样的工作常常让人腰酸背痛,甚至腿脚麻木,但我们始终以敬畏生命为信念,尽力抚慰家属的情绪,为逝者送行。
虽然我们也会遇到失误和责骂,但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不把任何委屈当作真正的委屈。
他们被禁止说"再见"和"欢迎光临",有些人甚至避之不及,拒绝握手,避免直接接触他们递过来的东西。当知道她们在殡仪馆工作时,人们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后退。
但卫艳茹的爷爷曾鼓励她说,这是一个行善积德的职业,是做善事。"人们害怕和死亡有关的(人或事),但谁都无法避免死亡。"
卫艳茹这样解释道。
卫艳茹,一个东北姑娘,自小胆大心细。她的心愿是用工作去抚慰每一个活着或逝去的生命。她深信:「我们是被他们所信任,被他们所接受,帮助他们的人,所以我是生命的摆渡人。」
她希望,即使我们带着痛苦来到这个世界,她能让逝者在离开时没有任何遗憾。她记得,她第一次服务的逝者是一位因铁路事故遇难的人。
尽管她有所准备,但当她走进房间,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她震惊不已。
身体已经破碎不堪,尸体腐烂的气味无论多少口罩都无法掩盖。那一刻,她没有害怕,因为那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久地沉睡了。
她感到的只有惋惜。她与同事一起整理遗体,用鲜花遮挡,尽可能地还原逝者生前的模样。虽然气味难闻,环境恶劣,但她不害怕,只有痛惜与怀念,「那时心里想的就是能让他走得体面。」
她希望这次告别能稍许完美,让逝去的人走得安心,让活着的人少些遗憾。
她总是怀着惋惜和敬畏的心情,为他们送行,让家属少一些痛苦。殡葬礼仪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安慰逝者的灵魂,更是抚慰生者的心灵。
作为一位母亲,她最难以接受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受罪。有一次,她痛苦不堪。那是一个车祸中失去生命的女孩,事故的突如其来使她没有遭受太多的痛苦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女孩静静地躺在那里,手里握着她生前最喜欢的玩具,穿着她最爱的裙子,看上去就像个小天使一样,乖巧得让人心疼。
在情绪难以控制的时候,她深吸一口气,提醒自己,她是一名司仪,职责是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尽管泪水在擦拭后还会再次滑落,她明白,只有经历过失去孩子的痛苦,才能真正理解那种无法言喻的苦楚。
在那场仪式中,她尽量保持平和的语调,虽然情绪多次崩溃,但她一直坚持到仪式结束。经历过生死的洗礼,她深知家人能够幸福健康地在一起,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
一个母亲诉说着女儿的爱美之心,希望能在女儿离开世界的时候让她依然美丽动人。卫艳茹和她的同事们,用心地为女孩整理遗容,用大量鲜花装点,让她的美丽得以延续。
女儿的名字犹如花海般灿烂,告别仪式却不再使用电子横幅,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彩色照片,如她生前的笑容般温暖动人。
最喜爱的歌曲轻轻响起,告别仪式落下了帷幕。母亲满意地热泪盈眶,对卫艳茹深深地鞠躬致谢。她的沉着冷静和情绪控制力让人心生敬佩,这一鞠躬是对殡葬师工作的肯定,也代表了家属的深深谢意。
卫艳茹,每次送别逝者,面对生命的无常,都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也让她更加珍惜当下,热爱生活。她用认真、虔诚的态度,为逝者送上最后的温暖。
工作中,她热爱书法和阅读,静静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告别厅,见证了世间百态,这里有真挚的感情,也有虚伪和丑陋的表面。
一次,一个29岁的女孩在结婚前意外去世,她被送到这里后,我们开始了后续的流程。然而,在仪式顺利结束后,女孩的未婚夫急匆匆地冲了进来。
在场的人都被这位未婚夫的痴情感动,以为他会为女孩的离世而痛不欲生。然而,他的下一句话却让所有人感到震惊和失望。
他说:「把棺盖打开,她手上那个戒指我要拿下来,这个戒指23万呢。」世上的感情如此复杂,既有痴情之人,也有薄情之徒。
这种反差让人心生凉意。在一次准备告别仪式的时候,卫艳茹询问主事家属:「参加人员都到齐了吗?可以开始了吗?」
卫艳茹等待着所有人的到来,准备开始仪式。然而,当她准备开口发言时,一位家属突然冲上前来,大声质问她为什么开始得太早,人都还没到齐。
卫艳茹只是静静地看向主事家属,后者平静地说:「人都到齐了,你可以开始。」说完,主事家属转身不再理睬那位激动的家属。
卫艳茹从这一幕中看出这个家庭存在着矛盾。尽管那位家属被劝回,但仪式仍然在继续进行。
在一个不幸的事件中,一个小男孩被绑架并遇害,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在将遗体送往殡仪馆后,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20万元。
他命令工作人员将所有的钱都花光,让他的儿子能够风光地离开,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的悲痛。然而,尽管殡仪馆没有把钱全部用完,但这位父亲却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
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将剩余的人民币烧掉了,他认为这是他作为父亲为孩子尽的最后一份心意。对此,卫艳茹持有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用金钱来表达悲哀,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悲哀。
这位父亲心中怀着无比的悲痛,但他并没有选择用这笔钱去烧掉,而是决定用它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他的眼中,孩子的离去不仅仅是亲人的离世,更像是一件失去的物品,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弥补这份失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他深信,用烧钱这种违法的行为表达心中的伤痛,是虚伪且做作的,而通过极端的方式进行发泄,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相反,他主张对葬礼的简单操办,拒绝那些顽固老旧的观念。
亲人离世,我们常常会为了表达悲伤而花大笔的钱举办盛大的丧礼。仿佛这样的花费越多,就能彰显我们的悲痛程度。
但实质上,这都是一种表面的展示,一种「面子工程」。在许多地区,这样的传统习惯仍然存在,这无疑是我们需要纠正的。
我们都会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生命的终结,一次是他人忘记我们。对于离去的人,真正的怀念应该是把他们留在心中,时常记起,而不是过度的悲痛。
这是一种不明智、缺乏理解的行为。我们应该以一颗虔诚、谨慎的心,对待逝者,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儿子曾问王丽华:「什么是死了?」王丽华用树做比喻说:「树枯了枝叶掉落了它就死了。」又问:「那死了怎么办?」
回答说:「我们可以把它埋起来,明年这里可能还会抽出一根枝条。」是的,还会长出一根枝条,这根枝条生长在人的心里面。
经历过生死的人,会更加洞察人生,理解生命的真谛。无论是真挚的情感还是虚假的现实,都是人性的体现。生活在世间,有很多事情不必过于在意。
卫艳茹在13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世间百态,无论是善良还是邪恶,每一件事都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灵。她深信,每个人都终会死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努力生活,因为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她希望这份工作可以被尊重,而不是被歧视或过度美化。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期待大家能够以正常的眼光看待这份工作。
每一个平凡的工作,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她的目标是让逝者无遗憾,生者得其所。卫艳茹坚信,虽然殡仪职工不能做伟大的事,但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他们用爱去安抚逝去的灵魂,送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用温暖去安慰活着的家属,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少些生死离别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