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从香港去阿德莱德采访中国队与澳大利亚队的世界杯预选赛,采访之余去当地的南澳美术馆观看了一个日本艺术展,知道了两位通过日本艺术品介绍中国文化的人:拉塞尔·凯尔迪和沈越秀。
艺术展的主题为「雾山明月」,展品以书画为主,也有书籍、丝绸、牙雕和瓷器,大都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作品。那个时代的日本艺术,仍然带着深深的中国烙印,不用说是西方人,哪怕是中国人,如果不仔细观看,也很难分辨出哪些作品是来自中国还是日本。
南澳美术馆展示的一副日本画作的落款,有「仿清人笔意」的字样。均为王子江摄
随机问了几个参观的澳大利亚人,大家的普遍反应是:「中国还是日本?不知道。」
两位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也连连摇头,其中一位说:「我感觉日本人写字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中国人是从左到右。」
不过,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地告诉我,他们可以帮忙联系一下策展人拉塞尔·凯尔迪,他是研究东方艺术的专家。只是用对讲机联系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凯尔迪,最后无奈地摇头:「他今天可能不在馆里。」
凯尔迪为「雾山明月」写了一段介绍,里面多次提到中国文化对于日本艺术的影响,一句核心的话是:「从宋朝时期发展起来的文人文化传播到了整个东亚地区,这种文化的核心是诗歌、书法和绘画,在日本被称为‘三绝’。」
展品的英文说明简单易懂,大部分的说明中,也同样提到日本传统上受到的中国影响。一件制作于1910年的丝质礼服上的刺绣非常精美,说明中透露,这件奢华的长袍是一位日本演员穿过的,上面的刺绣图案展示了一个古老的中国主题「渔村夕照」,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东亚艺术家和诗人们喜欢描写的题材,它背后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潇湘八景。
南澳美术馆展示的书法屏风,为日本幕府末期著名书法家市河米庵(1779—1858)的作品。
展厅里规格最大,也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件有12扇之多的书法屏风,它出自日本幕府末期著名书法家市河米庵之手,米庵的父亲是以儒学和汉诗而声名远播的市河宽斋,他本人因为喜欢米芾而改名米庵。屏风有6个主题:松风、梅月、竹雨、茶烟、琴韵、书声。每个主题后是两句七言诗,除了苏东坡和杨万里等知名诗人的作品外,还有耶律铸和谢应芳等并不为普通中国人熟悉的元代文人的诗句,可见书法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之深。
美术馆内为屏风内容制作的中英文解说词。
美术馆对诗句内容进行了翻译,不少参观者在屏风前合影,尽管从交谈中得知,他们并不懂汉字。
采访的行程紧张,回到香港后,「雾山明月」展一直如雾如月般萦绕在心头。于是在网上搜索南澳美术馆里关于东方艺术的内容,果然,美术馆两个讲座的录音吸引了我,一个主题是「中国文人画对日本江户时代艺术家的影响」,另外一个是「汉字的力量」,两个讲座的主讲人都是沈越秀。讲座都是以英文进行的,沈越秀也是后来我通过搜索联系到她本人才知道的中文名字。
我仔细听了两个讲座的内容,知道有人在海外默默地做着介绍中国文化的事情,内心多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沈越秀在讲座中,以市河米庵的书法屏风为例,谈了诗书画的魅力,她还仔细讲解了每句诗歌的含义,讲座最后,一位观众说:「请你能否用中文把所有的诗歌读一下?」
沈越秀于是用普通话朗诵了这些诗句:图书跌宕乐年老,灯火青萤诵夜深;乍觉夜倾千丈雨,不知风度满山松;星飞白石童放火,烟出青林鹤上天……隔着电脑,仿佛能看到观众不解但又投入的神情。
凯尔迪也参加了讲座,并对观众谈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说,中文曾是日本和东亚很多国家通用的语言,市河米庵书写这幅作品时,已经年过古稀,人们可能不认识这些汉字,但你能够通过干枯的笔墨、厚重的笔画感受到其中的能量。他还说:「书法与油画不同,它是免洗的机会,一旦写错,就无法更改,因此只有掌握了书写技巧的大师才能写好。」
听完讲座,我内心更是难以平静,我决定联系两个人,向他们了解一些关于海外中国文化的问题。这个时代找到一个人并不难,我很快就通过社交媒体找到了沈越秀,她与凯尔迪商量后,表示非常愿意接受采访。我把问题通过邮件发给他们,几天后,我收到了详细的答复,这些答复同样令人感动。
凯尔迪说,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影响力是全球公认的,当然中国也接受了来自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元素,但儒家思想仍然深深植根于当代日本文化中。其实许多西方艺术家,也受到了传统水墨画以及其中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家积极追求笔墨之路,同时以新的方式打造绘画模式。但无论如何,书法艺术将保持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艺术品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不可否认很多都背负着民族屈辱的经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们也发挥着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更让旅居海外的华人有机会近距离追寻文化之根。像南澳艺术馆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更是难能可贵。
凯尔迪出生在美国,后来曾在日本学习,娶了一位日本妻子。沈越秀来自福建,在澳大利亚学习后留在了阿德莱德。我现在仍然会想起「雾山明月」的展览,于是更感激两位从未谋面的朋友。(王子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