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南水北调为人们带来了什么?

2024-12-12社会
2022年8月,北京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的工程师们在水质检测的采样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特别的浮游生物。经专家鉴定,这种浮游生物是在地球上生活了5.5亿年的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又被称为水环境的「晴雨表」,水质好则繁衍生息,水质差就销声匿迹。
十年来,来自汉江的一泓清水持续北上,改写着华北大地的风貌。
河北景县有一个村庄,因地表水是苦水而得名「苦水营」。村民们长期饮用深井水,因为含氟量超标,牙都变黄了。
南水北调的水进入后,水变甜了,牙齿变白了,村民们说:「苦水营成了甜水营。」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从一条河到一个流域,肉眼可见的变化,在整个华北大地普遍现身。
北京1600余万市民喝上了优质的南来之水;天津80多条自然、人工河道重展碧波;「华北明珠」白洋淀不再枯竭……
南水北调,是人类水利史上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世纪丰碑。要让这座丰碑长久矗立在中华大地上,需要很多人久久为功,尤其是水源地十堰,保水护水的责任与担当一刻都不能放松。
在十堰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水质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正在高效运转。这个2024年刚投入使用的智能系统,能实时看到十堰各个角落的环保状态,大到企业排污、生活垃圾投放,小到农村是否有秸秆燃烧,任何一个细节都不会漏掉。
为了一泓清水北流不息,十堰把保水质作为天大的事,尽量把一切都做到极致。
刘刚
十堰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 主任
我们压力很大,但是成就感更大。为我们北方受水区守护这一库碧水,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感到非常光荣。
环保人在紧张中守着一份荣誉,更多的普通人也担负起了护水的任务。
这支由十几位退伍军人组成的「老战士」志愿护水队,已经在一条仅4公里的河道上不间断巡查了6年。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
和「老战士」志愿护水队一样出名的,是一个叫「小草」的公益组织。多年来,他们发动志愿者一起到库区两岸清理垃圾,开展了「河滩清洁日」「上游一公里」等丰富的活动,参与者共计3000余人次。
在十堰,2489条大小河流都有「管家」,从市领导到普通党员干部,人人守河有责、护河担责、治河尽责。2000多支志愿护水队、33万名志愿者,常年在库区清漂、巡河。320万十堰人都成了忠诚的「守井人」。
做好「守井人」的理念已深入十堰每个人的心灵,变成了一种信念,一种执着,一种文化。
很多曾经「靠水吃水」的人们,要承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阵痛。
网箱养鱼曾是丹江口库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为了保证库水水质达标,全面退捕、禁捕是政策底线,不容触碰。
那该如何安置渔民呢?
十堰丹江口库区年均入库水量394.8亿立方米,上游的杂物如树叶、树根、秸秆等漂浮物污染水质,影响水利设施安全,需要及时清理。库区面积大,漂浮物中也有一些重物,只有常年跟水打交道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政府决定在渔民中招收清漂队员。
2100多位清漂队员,肩负起守护620平方公里水域安全的重任。
而更多的渔民,依托生态优势找到了新的生产方式,果树种植、农家乐等新路子越走越宽阔。
一泓清水,是十堰的责任,也是十堰的财富。
知名饮用水品牌、水产业纷纷落户;生态改良后,种植业的潜力被极大地激发。「农业+」的新模式、农旅融合的新业态,提升了产业联农带农的质效。
丹江口大坝旁的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是国内新一代节能高效数据中心典范。
面对新的科技浪潮,十堰着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积极抢占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激光产业等新赛道,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转型、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生活转型等方面的统筹推进,让十堰成为「两山理论」在中华大地上最生动、最广泛、最深入的实践典范之一。
源自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库的清澈水源,沿着千里清渠奔流不息,一路北上,抵达广袤的华北平原,宛如灵动的画笔,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水网蓝图。
南水北调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清水北上,润泽人心!
来源: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