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 王怡潇)一泓清水,南北情长,自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跋涉三千里,流经河北、天津,抵达北京。
每天,全国有1.85亿人的水杯中,荡漾的就是这千里而来的「南水」。
今天,这泓清水奔流整十年。
2024年12月12日, 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10年来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重要的受水区。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河南省水利系统紧紧围绕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扛稳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
「三个安全」保障有力:10年向豫供水超237亿立方米
多管齐下保工程安全。组织实施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建设,落实总干渠工程防洪风险点「一点一案」,逐一建立南水北调防汛责任人名单,不断加强巡查、值守,确保干线工程安全平稳。实施泵站、现地设施等专业化队伍运营管理,开展常态化输水工程巡线,加强巡查监管「全覆盖」,确保配套工程安全。
精准发力保供水安全。科学编制、合理确定年度用水计划,精准精确调度,严格按照调度计划供水分水。通水十年已累计向河南省供水超237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受益人口达3500万人。
标本兼治保水质安全。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及水源地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库区水行政综合执法,开展丹江口「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排查整治影响库区水质的问题;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0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0平方公里,改善库区水生态环境,有效保障水质安全。
通水十年成效显著:受水区实现从「有水吃」到「吃好水」
强化节约集约利用,支撑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受水区实行区域内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淘汰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带动发展高效节水行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打造了高质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南水北调工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实施以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保障,在畅通南北经济循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强化饮用水水源保障,确保群众用水安全可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10年来,水质始终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通过南水北调水源置换,多座城市生活用水实现了以南水北调水为主、黄河等地表水为辅、地下水应急的多水源保障格局,大幅提高了受水区居民的用水安全,实现了受水区群众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强化水生态修复保护,促进沿线生态环境改善。通水10年来,已累计向河南省河湖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一方面推动了河湖生态环境的复苏,城乡河湖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河南省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的下降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促进了地下水源涵养和回升。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黄淮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9.18米,较2018年末(12.02米)上升2.84米;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11.83米,较2018年末(12.85米)上升1.02米。
一渠「南水」像一条绿丝带,为受水区群众解渴,未来,它将继续润泽沿线大小城市和乡村。